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变化
作者:喻文莉 黄映辉 胡晓玲
单位:喻文莉(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武汉,430060);黄映辉(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胡晓玲(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武汉,430060)
关键词: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000316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血栓形成或栓塞性疾病,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失衡是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目前缺乏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凝血和纤溶过程监测的系统报道。我们检测了5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时期的的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纤维蛋白肽A(fibrinopeptide A,FPA)、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Ⅲ,AT-Ⅲ)、纤溶酶-α2抗纤溶酶抑制物(plasmin-α2 antiplasmin inhibitor complex,PIC)和D二聚体(D-dimer)含量的变化,以评估缺血性脑卒中凝血和纤溶系统变化的状况。
, http://www.100md.com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1999年1月至1999年5月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8例,男性40例,女性18例,年龄63.2±5.4岁, 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全部经颅脑CT或MRI 检查证实。脑卒中发生1周内定为急性期,2~3周定为亚急性期,4 周后定为慢性期。急性期患者仅作一般处理,另用20%甘露醇静滴防止脑水肿,整个研究期间患者未用纤溶剂治疗,同时除外有肺炎、深静脉血栓或可能诱发凝集或纤溶异常的新生物的疾病的患者。对照组为50例正常人,年龄61.4±5.0岁,没有任何卒中史、心脏病、外周静脉栓塞和高胆固醇血症。
1.2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于清晨空腹采取静脉血4ml,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组分别于发病后第3、15、30天采集。枸橼酸钠(109mmol/L)抗凝,0.5小时内分离血浆,并立刻送-20℃保存,5天内检测。Fg、AT-Ⅲ用ACL-3000Plus自动凝血仪检测(美国Beckman公司),FPA、PIC和D-Dimer用ELISA试剂盒检测(福建太阳生物技术公司)。
, 百拇医药
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处理。
2 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Fg和FPA的浓度在发病全阶段都有升高(P<0.01);AT-Ⅲ的活动度在急性期有所下降(P<0.05), 而在亚急性期恢复到正常水平。PIC的浓度在卒中急性期没有大的改变,而在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有显著的增加(P<0.01)。D二聚体的浓度则在急性期有轻微的升高(P<0.05),亚急性期达到最高点(P<0.01),见附表。
附表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凝血和纤溶各项指标检测结果(±s) 分 组
纤维蛋白原
(g/L)
纤维蛋白肽A
, http://www.100md.com
(μg/L)
抗凝血酶-Ⅲ
(%)
纤溶酶-α2纤溶酶
抑制物 (μg/L)
D-二聚体
(μg/L)
对 照 组
2.86±0.58
2.4±0.8
90±10
0.8±0.2
, 百拇医药
220±48
脑卒中急性期组
3.92±0.64①
11.5±4.8①
72±14②
1.0±0.6
273±46②
脑卒中亚急性期组
4.25±1.18①
10.2±3.6①
, 百拇医药
86±12
1.9±0.5①
402±81①
脑卒中慢性期组
4.33±1.02①
12.4±4.3①
91±11
1.8±0.4①
345±58①
与对照组比较:①P<0.01;②P<0.05
, 百拇医药
3 讨论
已有报道〔1〕指出, 持续升高的血清纤维蛋白浓度可能是脑卒中发生的重要危险因子。同样,我们的研究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Fg和FPA的浓度比对照组有明显升高。FPA是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作用下,其α链氨基端精氨酸与甘氨酸之间被切断而释放出的小分子肽片段,是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过程中的早期分子标志物。凝血酶催化纤维蛋白原水解为一过程,而AT-Ⅲ通过与凝血酶形成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而抑制这一过程。由于FPA的增加和AT-Ⅲ活性的降低比较敏感,故一直被认为是凝血酶产生和凝血系统激活的特异指标。 FPA的升高已出现在一些血栓形成性疾病中〔2,3〕, 我们的研究发现在缺血性脑卒中各阶段都有FPA和Fg的持续升高,这可能提示高凝状态存在于脑卒中的各个时期。
纤溶系统是清除体内纤维蛋白凝块的系统,纤溶酶催化纤溶系统的激活,但直接测定血浆中的纤溶酶是困难的,因为它可迅速与α2纤溶酶抑制物结合形成一个无活性的复合物(PIC),因此PIC就成为体内纤溶酶产生的一个直接指标。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主要的裂解碎片,由两个相邻的蛋白单体的D片段部分通过它们的γ链残基交联而共价结合,在纤溶加速后,D二聚体显著增加,这已经在深静脉血栓、不稳定心绞痛和急性心梗患者中得到证实〔4~6〕。
, 百拇医药
我们的研究发现PIC和D二聚体在卒中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显著升高,而在急性期没有明显的变化,提示脑卒中急性期纤维蛋白的形成超过纤维蛋白的降解,内源性纤溶系统的激活在卒中后缓慢发生。但有的报道〔7〕认为FPA和D二聚体在卒中慢性期已恢复至正常水平,这是否与患者年龄、检测方法及卒中类型等因素有关尚无法确定。但不管怎样,观察脑卒中各时期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变化,对今后探索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溶栓治疗监测,以及预防卒中复发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Wilhelmsen L, Svardsudd K,Korsan Bengtsen K,et al.Fibrinogen as a risk factor for stroke and myocardical infarction. N Engl J Med, 1984, 311:501.
2,Mambelli G, Hof Ⅵ, Haeberli A, et al. Effect of heparin on plasma fibrinopeptide A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cardical infarction. Circulation, 1984, 69:684.
, 百拇医药
3,Theroux P, Latour JG,Leger Gaythier C,et al.Fibrinopeptide A and platelet factor levels in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Circulation, 1987,75:156.
4,Declerck PJ, Mombaerts P, Holvoet P,et al.Fibrinolytic response and fibrin fragment D-Dimer levels in paients with deep vein thrombosis. Thromb Haemost, 1987,58:1024.
5,Rowbotham BJ, Carroll P, Whiatker AN, et al. Measurement of crosslinked fibrin derivatives-use in the diagnosis of venous thrombosis. Thromb Haemost, 1987,57:59.
6,Kruskal JB, Commerford PJ, Feanks JJ, et al. Fibrin and fribrinogenrelated antigens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and un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N Engl J Med,1987,317:1361.
7,William MF, Denise CB, Michael ER, et al. Hemostatic markers in acute stroke. Stroke, 1989,20(5):592.
收稿日期:1999-07-08, 百拇医药
单位:喻文莉(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武汉,430060);黄映辉(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胡晓玲(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武汉,430060)
关键词: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000316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血栓形成或栓塞性疾病,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失衡是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目前缺乏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凝血和纤溶过程监测的系统报道。我们检测了5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时期的的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纤维蛋白肽A(fibrinopeptide A,FPA)、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Ⅲ,AT-Ⅲ)、纤溶酶-α2抗纤溶酶抑制物(plasmin-α2 antiplasmin inhibitor complex,PIC)和D二聚体(D-dimer)含量的变化,以评估缺血性脑卒中凝血和纤溶系统变化的状况。
, http://www.100md.com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1999年1月至1999年5月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8例,男性40例,女性18例,年龄63.2±5.4岁, 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全部经颅脑CT或MRI 检查证实。脑卒中发生1周内定为急性期,2~3周定为亚急性期,4 周后定为慢性期。急性期患者仅作一般处理,另用20%甘露醇静滴防止脑水肿,整个研究期间患者未用纤溶剂治疗,同时除外有肺炎、深静脉血栓或可能诱发凝集或纤溶异常的新生物的疾病的患者。对照组为50例正常人,年龄61.4±5.0岁,没有任何卒中史、心脏病、外周静脉栓塞和高胆固醇血症。
1.2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于清晨空腹采取静脉血4ml,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组分别于发病后第3、15、30天采集。枸橼酸钠(109mmol/L)抗凝,0.5小时内分离血浆,并立刻送-20℃保存,5天内检测。Fg、AT-Ⅲ用ACL-3000Plus自动凝血仪检测(美国Beckman公司),FPA、PIC和D-Dimer用ELISA试剂盒检测(福建太阳生物技术公司)。
, 百拇医药
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处理。
2 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Fg和FPA的浓度在发病全阶段都有升高(P<0.01);AT-Ⅲ的活动度在急性期有所下降(P<0.05), 而在亚急性期恢复到正常水平。PIC的浓度在卒中急性期没有大的改变,而在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有显著的增加(P<0.01)。D二聚体的浓度则在急性期有轻微的升高(P<0.05),亚急性期达到最高点(P<0.01),见附表。
附表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凝血和纤溶各项指标检测结果(±s) 分 组
纤维蛋白原
(g/L)
纤维蛋白肽A
, http://www.100md.com
(μg/L)
抗凝血酶-Ⅲ
(%)
纤溶酶-α2纤溶酶
抑制物 (μg/L)
D-二聚体
(μg/L)
对 照 组
2.86±0.58
2.4±0.8
90±10
0.8±0.2
, 百拇医药
220±48
脑卒中急性期组
3.92±0.64①
11.5±4.8①
72±14②
1.0±0.6
273±46②
脑卒中亚急性期组
4.25±1.18①
10.2±3.6①
, 百拇医药
86±12
1.9±0.5①
402±81①
脑卒中慢性期组
4.33±1.02①
12.4±4.3①
91±11
1.8±0.4①
345±58①
与对照组比较:①P<0.01;②P<0.05
, 百拇医药
3 讨论
已有报道〔1〕指出, 持续升高的血清纤维蛋白浓度可能是脑卒中发生的重要危险因子。同样,我们的研究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Fg和FPA的浓度比对照组有明显升高。FPA是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作用下,其α链氨基端精氨酸与甘氨酸之间被切断而释放出的小分子肽片段,是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过程中的早期分子标志物。凝血酶催化纤维蛋白原水解为一过程,而AT-Ⅲ通过与凝血酶形成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而抑制这一过程。由于FPA的增加和AT-Ⅲ活性的降低比较敏感,故一直被认为是凝血酶产生和凝血系统激活的特异指标。 FPA的升高已出现在一些血栓形成性疾病中〔2,3〕, 我们的研究发现在缺血性脑卒中各阶段都有FPA和Fg的持续升高,这可能提示高凝状态存在于脑卒中的各个时期。
纤溶系统是清除体内纤维蛋白凝块的系统,纤溶酶催化纤溶系统的激活,但直接测定血浆中的纤溶酶是困难的,因为它可迅速与α2纤溶酶抑制物结合形成一个无活性的复合物(PIC),因此PIC就成为体内纤溶酶产生的一个直接指标。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主要的裂解碎片,由两个相邻的蛋白单体的D片段部分通过它们的γ链残基交联而共价结合,在纤溶加速后,D二聚体显著增加,这已经在深静脉血栓、不稳定心绞痛和急性心梗患者中得到证实〔4~6〕。
, 百拇医药
我们的研究发现PIC和D二聚体在卒中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显著升高,而在急性期没有明显的变化,提示脑卒中急性期纤维蛋白的形成超过纤维蛋白的降解,内源性纤溶系统的激活在卒中后缓慢发生。但有的报道〔7〕认为FPA和D二聚体在卒中慢性期已恢复至正常水平,这是否与患者年龄、检测方法及卒中类型等因素有关尚无法确定。但不管怎样,观察脑卒中各时期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变化,对今后探索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溶栓治疗监测,以及预防卒中复发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Wilhelmsen L, Svardsudd K,Korsan Bengtsen K,et al.Fibrinogen as a risk factor for stroke and myocardical infarction. N Engl J Med, 1984, 311:501.
2,Mambelli G, Hof Ⅵ, Haeberli A, et al. Effect of heparin on plasma fibrinopeptide A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cardical infarction. Circulation, 1984, 69:684.
, 百拇医药
3,Theroux P, Latour JG,Leger Gaythier C,et al.Fibrinopeptide A and platelet factor levels in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Circulation, 1987,75:156.
4,Declerck PJ, Mombaerts P, Holvoet P,et al.Fibrinolytic response and fibrin fragment D-Dimer levels in paients with deep vein thrombosis. Thromb Haemost, 1987,58:1024.
5,Rowbotham BJ, Carroll P, Whiatker AN, et al. Measurement of crosslinked fibrin derivatives-use in the diagnosis of venous thrombosis. Thromb Haemost, 1987,57:59.
6,Kruskal JB, Commerford PJ, Feanks JJ, et al. Fibrin and fribrinogenrelated antigens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and un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N Engl J Med,1987,317:1361.
7,William MF, Denise CB, Michael ER, et al. Hemostatic markers in acute stroke. Stroke, 1989,20(5):592.
收稿日期:1999-07-08,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