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粘滞血症在脑血管病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张伯礼 史红 高秀梅 徐宗佩
单位:天津中医学院 (天津300193)
关键词: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990417 中图分类号 R743
高粘滞血症(Hyperviscosity-Vsyndrome简称HVS)由Waldenstrom在1994年提出,是指某种血液粘滞因子升高所造成的一种病理综合症。血液粘滞因子主要有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数量、红细胞聚集性和红细胞变形性等。高粘滞血症可能伴有全血粘度增高,但也可能正常或降低。
七十年代后期,血液流变学在脑血管病的病因及防治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脑血管病伴有HVS是因还是果,是发病的直接原因还是背景因素。本文仅就以上问题,结合临床及实验研究进行讨论。
, 百拇医药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脑血管病诊断标准按照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1986年)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执行。全部病例均行颅CT检查,部分病例行MRI检查,疑TIA者行TCD检查。
中医虚症辩证标准,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虚证与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虚损症辩证标准,1986年制定。
血瘀症诊断标准,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血瘀症辩证标准,1988年修订。
1.2 检查方法 每位受检病人早晨空腹,自肘正中静脉抽5ml血液,每份血样以浓度为30u/ml的肝素抗凝处理。血液必须充分与抗凝剂混匀,需避免剧烈振摇以免溶血。取血后一般静置20分钟后始进行测定。一般要求在室温条件下(15~25℃),试验仪器内温度为恒温(25±1℃),血样需在4小时内完成测试工作。
, 百拇医药
1.2.1 全血及血浆粘度 按照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在血液流变学方法讨论会(1989天津)[2]上所规定的条件和方法,应用成都仪器厂生产的NXE-1型锥板式粘度计测定,在25℃条件下依次测定230s-1、115s-1、46s-1、23s-1、11.5s-1及5.75s-1六个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应用自行研制的红外毛细管粘度计,在25℃条件下测定血浆粘度。
1.2.2 在wintrobe氏血沉管中测定血沉后,以3000r/min,离心30分钟,观察红细胞积压(HCT)值。
1.2.3 红细胞变形能力(TK) 根据文献[3]采用粘性测量法。
1.2.4 血浆纤维蛋白质原含量 用热沉淀法测定。
, 百拇医药
1.2.5 高粘滞血症的诊断 将上述各项检测数据输入电子计算机内,用天津中医医学工程研究所研制的《血液流变学分析系统》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诊断,诊断内容包括高粘滞血症的分型及轻重程度。
2 结 果
2.1 脑梗死急性期 男性和女性患者血液粘滞因子较对照组增高的为高切和低切变率下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红细胞压积(p<0.05,p<0.01)。男性高切和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分别较健康人增加了17.89%和19.86%,女性增高程度小于男性,分别为8.20%和13.50%。女性患者组的纤维蛋白原较对照组增高(p<0.01)。见表1。
表1 脑梗死急性期血液粘滞因子检测(±s) 项 目
男 性
, 百拇医药
女 性
对照组(n=56)
脑梗死组(n=62)
对照组(n=40)
脑梗死组(n=54)
全血粘度(230s-1mPa.s)
5.31±1.34
6.26±1.55**
5.06±1.42
5.47±1.46*
, http://www.100md.com 全血粘度(3.75s-1mPa.s)
14.50±3.42
17.38±3.11*
13.32±2.86
15.12±2.87*
血浆粘度(mPa.s)
1.67±0.13
1.76±0.14*
1.62±0.12
1.74±0.14*
, 百拇医药
红细胞压积(%)
44.4±3.56
46.10±3.74*
42.32±3.16
44.16±3.62**
纤维蛋白原(mg/dl)
332±74
374±86
316±83
382±76*
聚集指数
, 百拇医药
2.74±0.78
2.76±0.82
2.62±0.74
2.79±0.76
变形指数
0.86±0.10
0.92±0.12
0.85±0.11
0.89±0.13
*p<0.05 **p<0.01
2.2 脑梗死后不同时间段粘滞因子变化:男性脑梗死患者在脑梗塞后3个月时血液粘滞因子呈下降现象,以后有缓慢递增的趋势,一般约在梗死后6个月,回复到梗死初期水平。见表2。
, 百拇医药
表2 脑梗死后不同时间血液粘滞因子检测(男性)(±s) 项 目
3个月(n=46)
6个月(n=38)
12个月(n=25)
全血粘度(230s-1mPa.s)
6.12±1.67
6.30±1.74
6.28±1.56
全血粘度(3.75s-1mPa.s)
, http://www.100md.com
16.34±3.84
17.25±4.21
17.46±3.26*
血浆粘度(mPa.s)
1.66±0.14
1.76±0.15
1.78±0.16*
血球压积(%)
45.60±3.84
46.10±3.62
46.20±3.34
, http://www.100md.com
纤维蛋白原(mg/dl)
323±84
354±94
367±106
聚集指数
2.67±0.64
2.73±0.78
2.78±0.76
变形指数
0.88±0.12
0.91±0.13
0.92±0.10
, 百拇医药
*p<0.05
2.3 出血和缺血性脑血管病比较 较大样本病例观察,男性脑出血、脑梗死及TIA患者血液粘滞因子均较健康人增加,以高切和低切变率下全血粘、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增加显著(p<0.01)。但脑出血、脑梗死及TIA三者之间并无显著差异。见表3。 表3 出血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粘滞因子比较(男性)(±s)
项 目
脑出血
n=146
脑梗死
n=360
TIA
, 百拇医药
n=61
健康人
n=524
全血粘度(230s-1mPa.s)
5.64±0.79**
5.64±0.72**
5.68±0.72**
5.21±0.66
全血粘度(3.75s-1mPa.)
15.69±4.76**
, 百拇医药
15.30±4.21**
15.19±4.04**
13.88±3.22
血浆粘度(mPa.s)
1.72±0.19**
1.70±0.22**
1.66±0.17**
1.57±0.20
血球压积(%)
45.39±4.57
, 百拇医药
45.01±4.17
45.84±6.35
44.93±4.05
纤维蛋白原(mg/ml)
346±122**
351±95**
344±85**
321±107
聚集指数
2.75±0.67
2.70±0.61
, http://www.100md.com
2.66±0.60
2.67±0.56
变形指数
0.83±0.08
0.85±0.10
0.90±0.48
0.85±0.11
与健康人比**p<0.01
2.4 脑梗死与高血压患者血液粘滞因素比较 脑血栓患者各粘滞因素均比高血压患者略高,但差异均无显著性。见表4。
表4 脑梗死与高血压患者血液粘滞因子比较(男性)(±s) 项 目
, http://www.100md.com
高血压平凡
脑梗死(n=126)
Ⅱ期(n=86)
Ⅲ期(n=94)
全血粘度(230-1mPa.s)
5.48±0.88
5.69±0.74
5.76±0.84
全血粘度(3.75s-1mPa.s)
14.86±4.26
, 百拇医药
15.24±4.76
15.46±3.86
血浆粘度(mPa.s)
1.69±0.18
1.66±0.22
1.72±0.20
血球压积(%)
45.86±4.12
45.82±4.34
46.64±3.86
纤维蛋白原(mg/dl)
, 百拇医药
336±108
351±112
367±99
聚集指数
2.74±0.32
2.76±0.37
2.78±0.37
变形指数
0.89±0.14
0.94±0.11
0.92±0.12
3 讨 论
, http://www.100md.com
高粘滞血症与脑血管病的关系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被认为是诱发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或直接因素[3,4],目前在脑血管病的防治中也将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作为主要依据[5]。以往的血液流变学研究报道,大多是在脑血管病发生后的检查结果,这就提出:这时血流变异常是脑血管病发生的原因还是发病后的结果呢?如何评价血流变疗法在脑血管病防治中的作用,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回答。
3.1 血液流变学与脑的血液循环 根据Poiseuine定律,健康人脑血流依赖压力梯度和血管口径的调节作用而维持稳定,这时血液粘度的作用并不明显。
Q=MABP/η.R4/L(Q=血流量,MABP=平均动脉压=Pa-Pr,η=血液粘度,R=血管半径,L=血管长度)。但是在病理情况下,如动脉粥样硬化和(或)动脉硬化,血液自身调节能力减弱,另外,在长期缺血缺氧状态下血管已被最大限度扩张了。这时R4/L趋于恒定,则Q取决于MABP/η,但MABP调节范围很窄,增加血液流量的作用有限,η的作用就显得重要了,这时降低血液粘度就可以增加血液流量。反之,如果血液粘度增加,血流量就会减少,临床实验证实了这点。
, 百拇医药
陈氏[4]依据氙133血流报告40例高粘滞血症的脑血流量变化,灰质和白质血流量分别平均为45.25±5.33和13.45±5.17ml/100g/min,而对照组为66.21±7.45和19.64±6.32ml/100g/min,差异非常显著。脑血流量下降到多少就会出现缺血性中风呢?,根据实验观察,一般下降到18~20ml/100g/min就可导致不可逆性脑梗塞。
有时宏观血液粘度正常,但是当脑血管动脉硬化或粥样硬化时,管壁弹性减弱,管腔内狭窄,血液速度和切变率均下降,血液粘度随之显著增高,血流阻力加大,使血液进一步减慢,形成恶性循环促进血栓形成。这也是部分血流变正常而发生脑梗塞的主要原因。
3.2 脑梗死患血液粘滞因子动态变化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各项粘滞因子均显著高于健康人,高切和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男性增加大约17~20%,女性增加8~15%。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也显著增加。女性纤维蛋白原也显著增加。
, http://www.100md.com
脑梗死后仅3个月各项血液粘滞因子均值均低于急性期,降低原因应是脑梗塞治疗的结果。而到6个月时,各项指标又回复到梗死急性期水平,而到12个月时各项指标基本平稳,稍有增加。
以上结果表明脑梗死急性期血液粘滞因子均值增高并不是梗死的结果。
3.3 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粘滞因子比较 有不少作者报告,出血性中风患者血液粘滞性降低是发病的重要原因。但根据我们对较大样本病例观察,脑出血、脑梗死及TIA三种脑血管病患者各项血液粘滞因子均值都比健康人显著增加,但三组患者间则无明显差别。这个结果提示无论是出血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甚至是短暂性脑缺血都伴有高粘滞血症。
3.4 血液粘滞因子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临床观察结果表明,脑梗死者血液粘滞因素均比高血压患者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意义。以往我们还观察脑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患者血液粘滞因子也均显著高于健康人,而和脑梗死患者无明显差别。
, 百拇医药
因此,可以看到,很多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往往伴有高粘滞血症的发生,而并非脑血管病所独有。可以认为,高粘滞血症对脑血管病发生和发展并不具有特异性,也不是脑血管病发病直接原因。高粘滞血症与脑血管病有密切关系,但既不是发病的原因,也不是发病的结果。而是脑血管发生的背景因素或可视为一种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 各类脑血管性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8,1:60
2 血液流变学方法讨论会议纪要.中华血液学杂志,1990,11:269
3 澳L.丁坦法思.血液流变在诊断及预防医学中的应用.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81,80
4 狄 岩.国内对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微观研究.河北医药,1991,13(3):159
5 梁子钧.血液流变学与临床医学.大自然探索,1984,1:9
(1999年8月6日收稿), 百拇医药
单位:天津中医学院 (天津300193)
关键词: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990417 中图分类号 R743
高粘滞血症(Hyperviscosity-Vsyndrome简称HVS)由Waldenstrom在1994年提出,是指某种血液粘滞因子升高所造成的一种病理综合症。血液粘滞因子主要有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数量、红细胞聚集性和红细胞变形性等。高粘滞血症可能伴有全血粘度增高,但也可能正常或降低。
七十年代后期,血液流变学在脑血管病的病因及防治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脑血管病伴有HVS是因还是果,是发病的直接原因还是背景因素。本文仅就以上问题,结合临床及实验研究进行讨论。
, 百拇医药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脑血管病诊断标准按照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1986年)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执行。全部病例均行颅CT检查,部分病例行MRI检查,疑TIA者行TCD检查。
中医虚症辩证标准,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虚证与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虚损症辩证标准,1986年制定。
血瘀症诊断标准,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血瘀症辩证标准,1988年修订。
1.2 检查方法 每位受检病人早晨空腹,自肘正中静脉抽5ml血液,每份血样以浓度为30u/ml的肝素抗凝处理。血液必须充分与抗凝剂混匀,需避免剧烈振摇以免溶血。取血后一般静置20分钟后始进行测定。一般要求在室温条件下(15~25℃),试验仪器内温度为恒温(25±1℃),血样需在4小时内完成测试工作。
, 百拇医药
1.2.1 全血及血浆粘度 按照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在血液流变学方法讨论会(1989天津)[2]上所规定的条件和方法,应用成都仪器厂生产的NXE-1型锥板式粘度计测定,在25℃条件下依次测定230s-1、115s-1、46s-1、23s-1、11.5s-1及5.75s-1六个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应用自行研制的红外毛细管粘度计,在25℃条件下测定血浆粘度。
1.2.2 在wintrobe氏血沉管中测定血沉后,以3000r/min,离心30分钟,观察红细胞积压(HCT)值。
1.2.3 红细胞变形能力(TK) 根据文献[3]采用粘性测量法。
1.2.4 血浆纤维蛋白质原含量 用热沉淀法测定。
, 百拇医药
1.2.5 高粘滞血症的诊断 将上述各项检测数据输入电子计算机内,用天津中医医学工程研究所研制的《血液流变学分析系统》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诊断,诊断内容包括高粘滞血症的分型及轻重程度。
2 结 果
2.1 脑梗死急性期 男性和女性患者血液粘滞因子较对照组增高的为高切和低切变率下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红细胞压积(p<0.05,p<0.01)。男性高切和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分别较健康人增加了17.89%和19.86%,女性增高程度小于男性,分别为8.20%和13.50%。女性患者组的纤维蛋白原较对照组增高(p<0.01)。见表1。
表1 脑梗死急性期血液粘滞因子检测(±s) 项 目
男 性
, 百拇医药
女 性
对照组(n=56)
脑梗死组(n=62)
对照组(n=40)
脑梗死组(n=54)
全血粘度(230s-1mPa.s)
5.31±1.34
6.26±1.55**
5.06±1.42
5.47±1.46*
, http://www.100md.com 全血粘度(3.75s-1mPa.s)
14.50±3.42
17.38±3.11*
13.32±2.86
15.12±2.87*
血浆粘度(mPa.s)
1.67±0.13
1.76±0.14*
1.62±0.12
1.74±0.14*
, 百拇医药
红细胞压积(%)
44.4±3.56
46.10±3.74*
42.32±3.16
44.16±3.62**
纤维蛋白原(mg/dl)
332±74
374±86
316±83
382±76*
聚集指数
, 百拇医药
2.74±0.78
2.76±0.82
2.62±0.74
2.79±0.76
变形指数
0.86±0.10
0.92±0.12
0.85±0.11
0.89±0.13
*p<0.05 **p<0.01
2.2 脑梗死后不同时间段粘滞因子变化:男性脑梗死患者在脑梗塞后3个月时血液粘滞因子呈下降现象,以后有缓慢递增的趋势,一般约在梗死后6个月,回复到梗死初期水平。见表2。
, 百拇医药
表2 脑梗死后不同时间血液粘滞因子检测(男性)(±s) 项 目
3个月(n=46)
6个月(n=38)
12个月(n=25)
全血粘度(230s-1mPa.s)
6.12±1.67
6.30±1.74
6.28±1.56
全血粘度(3.75s-1mPa.s)
, http://www.100md.com
16.34±3.84
17.25±4.21
17.46±3.26*
血浆粘度(mPa.s)
1.66±0.14
1.76±0.15
1.78±0.16*
血球压积(%)
45.60±3.84
46.10±3.62
46.20±3.34
, http://www.100md.com
纤维蛋白原(mg/dl)
323±84
354±94
367±106
聚集指数
2.67±0.64
2.73±0.78
2.78±0.76
变形指数
0.88±0.12
0.91±0.13
0.92±0.10
, 百拇医药
*p<0.05
2.3 出血和缺血性脑血管病比较 较大样本病例观察,男性脑出血、脑梗死及TIA患者血液粘滞因子均较健康人增加,以高切和低切变率下全血粘、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增加显著(p<0.01)。但脑出血、脑梗死及TIA三者之间并无显著差异。见表3。 表3 出血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粘滞因子比较(男性)(±s)
项 目
脑出血
n=146
脑梗死
n=360
TIA
, 百拇医药
n=61
健康人
n=524
全血粘度(230s-1mPa.s)
5.64±0.79**
5.64±0.72**
5.68±0.72**
5.21±0.66
全血粘度(3.75s-1mPa.)
15.69±4.76**
, 百拇医药
15.30±4.21**
15.19±4.04**
13.88±3.22
血浆粘度(mPa.s)
1.72±0.19**
1.70±0.22**
1.66±0.17**
1.57±0.20
血球压积(%)
45.39±4.57
, 百拇医药
45.01±4.17
45.84±6.35
44.93±4.05
纤维蛋白原(mg/ml)
346±122**
351±95**
344±85**
321±107
聚集指数
2.75±0.67
2.70±0.61
, http://www.100md.com
2.66±0.60
2.67±0.56
变形指数
0.83±0.08
0.85±0.10
0.90±0.48
0.85±0.11
与健康人比**p<0.01
2.4 脑梗死与高血压患者血液粘滞因素比较 脑血栓患者各粘滞因素均比高血压患者略高,但差异均无显著性。见表4。
表4 脑梗死与高血压患者血液粘滞因子比较(男性)(±s) 项 目
, http://www.100md.com
高血压平凡
脑梗死(n=126)
Ⅱ期(n=86)
Ⅲ期(n=94)
全血粘度(230-1mPa.s)
5.48±0.88
5.69±0.74
5.76±0.84
全血粘度(3.75s-1mPa.s)
14.86±4.26
, 百拇医药
15.24±4.76
15.46±3.86
血浆粘度(mPa.s)
1.69±0.18
1.66±0.22
1.72±0.20
血球压积(%)
45.86±4.12
45.82±4.34
46.64±3.86
纤维蛋白原(mg/dl)
, 百拇医药
336±108
351±112
367±99
聚集指数
2.74±0.32
2.76±0.37
2.78±0.37
变形指数
0.89±0.14
0.94±0.11
0.92±0.12
3 讨 论
, http://www.100md.com
高粘滞血症与脑血管病的关系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被认为是诱发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或直接因素[3,4],目前在脑血管病的防治中也将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作为主要依据[5]。以往的血液流变学研究报道,大多是在脑血管病发生后的检查结果,这就提出:这时血流变异常是脑血管病发生的原因还是发病后的结果呢?如何评价血流变疗法在脑血管病防治中的作用,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回答。
3.1 血液流变学与脑的血液循环 根据Poiseuine定律,健康人脑血流依赖压力梯度和血管口径的调节作用而维持稳定,这时血液粘度的作用并不明显。
Q=MABP/η.R4/L(Q=血流量,MABP=平均动脉压=Pa-Pr,η=血液粘度,R=血管半径,L=血管长度)。但是在病理情况下,如动脉粥样硬化和(或)动脉硬化,血液自身调节能力减弱,另外,在长期缺血缺氧状态下血管已被最大限度扩张了。这时R4/L趋于恒定,则Q取决于MABP/η,但MABP调节范围很窄,增加血液流量的作用有限,η的作用就显得重要了,这时降低血液粘度就可以增加血液流量。反之,如果血液粘度增加,血流量就会减少,临床实验证实了这点。
, 百拇医药
陈氏[4]依据氙133血流报告40例高粘滞血症的脑血流量变化,灰质和白质血流量分别平均为45.25±5.33和13.45±5.17ml/100g/min,而对照组为66.21±7.45和19.64±6.32ml/100g/min,差异非常显著。脑血流量下降到多少就会出现缺血性中风呢?,根据实验观察,一般下降到18~20ml/100g/min就可导致不可逆性脑梗塞。
有时宏观血液粘度正常,但是当脑血管动脉硬化或粥样硬化时,管壁弹性减弱,管腔内狭窄,血液速度和切变率均下降,血液粘度随之显著增高,血流阻力加大,使血液进一步减慢,形成恶性循环促进血栓形成。这也是部分血流变正常而发生脑梗塞的主要原因。
3.2 脑梗死患血液粘滞因子动态变化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各项粘滞因子均显著高于健康人,高切和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男性增加大约17~20%,女性增加8~15%。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也显著增加。女性纤维蛋白原也显著增加。
, http://www.100md.com
脑梗死后仅3个月各项血液粘滞因子均值均低于急性期,降低原因应是脑梗塞治疗的结果。而到6个月时,各项指标又回复到梗死急性期水平,而到12个月时各项指标基本平稳,稍有增加。
以上结果表明脑梗死急性期血液粘滞因子均值增高并不是梗死的结果。
3.3 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粘滞因子比较 有不少作者报告,出血性中风患者血液粘滞性降低是发病的重要原因。但根据我们对较大样本病例观察,脑出血、脑梗死及TIA三种脑血管病患者各项血液粘滞因子均值都比健康人显著增加,但三组患者间则无明显差别。这个结果提示无论是出血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甚至是短暂性脑缺血都伴有高粘滞血症。
3.4 血液粘滞因子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临床观察结果表明,脑梗死者血液粘滞因素均比高血压患者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意义。以往我们还观察脑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患者血液粘滞因子也均显著高于健康人,而和脑梗死患者无明显差别。
, 百拇医药
因此,可以看到,很多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往往伴有高粘滞血症的发生,而并非脑血管病所独有。可以认为,高粘滞血症对脑血管病发生和发展并不具有特异性,也不是脑血管病发病直接原因。高粘滞血症与脑血管病有密切关系,但既不是发病的原因,也不是发病的结果。而是脑血管发生的背景因素或可视为一种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 各类脑血管性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8,1:60
2 血液流变学方法讨论会议纪要.中华血液学杂志,1990,11:269
3 澳L.丁坦法思.血液流变在诊断及预防医学中的应用.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81,80
4 狄 岩.国内对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微观研究.河北医药,1991,13(3):159
5 梁子钧.血液流变学与临床医学.大自然探索,1984,1:9
(1999年8月6日收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