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 1999年第4期
编号:10271218
特发性球结膜下出血的血液流变学观察
http://www.100md.com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1999年第4期
     作者:原慧萍 王雅 王良琨 王丽娜 李雪梅

    单位:原慧萍 王雅 王丽娜 李雪梅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眼科 (哈尔滨150086);王良琨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口县人民医院眼科

    关键词:特发性球结膜下出血;血液流变学;血管性疾病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990413 摘 要 本文检测了36例特发性球结膜下出血患者的血液流变性变化,并与36例对照组相比较。结果表明:特发性球结膜下出血患者全血高、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含量均较对照组增高,统计学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提示特发性球结膜下出血患者应注意全身血管性疾病的发生。

    中图分类号 R771.3

    OBSERVATION OF HEMORHEOLOGY IN PECULIAR SUBCONJUNCTIVA HEMORRHAGE PATIENTS
, http://www.100md.com
    Yuan Huiping, et al

    (The 2nd Affiliated Hospital,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Harbin 150086)

    Abstract To study the hemorheology changes in peculiar subconjunctiva hemorrhage, 36 cases of peculiar subconjunctiva hemorrhage and 36 healthy individuals were compar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whole blood viscosity, plasma viscosity, fibrinogen in patient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p<0.01). It showed that patients with peculiar subconjunctiva hemorrhage had hyperviscosity syndrome.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systemic blood diseases.
, 百拇医药
    Keywords

    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的流动性和变形性的一门学科,临床上把血液粘度作为反映血液流变性的中心参数,对许多疾病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从血液流学角度出发,对特发性球结膜下出血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各指标进行了检测,从而探讨疾病发病的有关因素及临床意义。

    1 对象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用1997年~1999年初到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特发性球结膜下出血患者(均排除外伤、炎症、全身病)共36例作为实验组,其中男20例,女16例,平均年龄60.61±12.42岁。选择与实验组年龄相匹配的健康正常人为对照组,男19例,女17例,相同性别组的年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均于就诊次日晨采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的变化。

, 百拇医药     1.2 测定方法

    血液流变学检测采用计算机控制的毛细管式血粘度计测全血高、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H)。纤维蛋白原含量用温氏(Wintrobe)血沉管测定[1]

    2 结 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液流变学的变化(±s)

    H(%)

    ηH

    ηL

    ηp

    Fib
, 百拇医药
    实验组

    46.37±7.18

    5.36±0.82*

    6.68±1.41*

    1.82±0.22*

    2.2±0.6*

    对照组

    42.96±7.56

    4.86±0.52

    5.78±0.72

    1.70±0.06
, 百拇医药
    1.2±0.8

    *p<0.01

    3 讨 论

    血液流变学是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的一门新兴学科。人患疾病时,血液流变性异常,产生了全身及局部的血流循环障碍,引起组织缺血、缺氧,从而成为组织坏死、变性、炎症和水肿等一系列病理变化的基础。血液粘度是血液流变学研究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血液流变学研究的深入,已发现许多疾病与血液粘度改变有关[2,3]。血液粘度增高,主要影响微循环的血液灌注,使营养血流量减少,氧和营养物质不能及时运送到机体各组织,产生局部缺血等病理变化。

    结膜下出血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结膜外伤、眼眶外伤、躯干外伤、急性结膜炎、血管异常、头部郁血(如剧烈咳嗽、分娩等)、全身血管性疾病、血液病、急性热性病等[4]。此外还有一种无明显病因的结膜下出血称特发性结膜下出血。本文测定了36例特发性球结膜下出血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变化。结果特发性球结膜下出血患者的血液高切粘度、低切粘度及血浆粘度高于对照组(p<0.01),纤维蛋白原两组间也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红细胞压积实验组略高于对照组。此结果证实特发性球结膜下出血患者的血液粘度高于对照组,而且红细胞聚集性增高,红细胞变形能力减弱,血液流速减慢,血液阻力增加,导致出血。纤维蛋白原的升高是机体对损伤产生的一种反应性改变。因此,我们认为对特发性球结膜下出血患者应注意全身血管性病变,这对预防和治疗全身血管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廖福龙.临床血液流变学.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1989

    2 陈丽娜等.闭角型青光眼血液流变性及红细胞膜流动性改变的研究.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1999,9(2):81~83

    3 王天佑.血液流变学.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第2版,1992,12

    4 杨以嘉,王伸均,何志远.出血性眼病.广东科技出版社,1984,2

    (1999年8月30日收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