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271272
血液平衡医学
http://www.100md.com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000年第2期
     作者:王保平

    单位:王保平(济宁老年血管病医院27213)

    关键词:

    中国血液变学杂志000204 中图分类号 R446.11

    1 心脑血管疾病是人类的最大威胁

    1996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向全世界发出了警告:下一世纪的心脏病、脑疾患等慢性疾病仍是人类的最大威胁。中国医学科学院长期研究证实:15—39岁青少年的冠状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达75%以上。有研究证实;男性45岁、女性60岁以上动脉硬化发生率为100%。中国现有1.3亿高血压患者,4千万糖尿病患者,高脂血症、高粘血症、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外周血管病患者更难以统计。估计中国的新老血管病人和早期先兆病(四高症)的绝对人数可超过三亿。WHO统计,1995年全球因素病而死亡者超1200万(二年上升108%),仅香港1995年每天就有10人死于心肌梗塞,1998年其死亡率增加了50%,且年龄趋向30—50岁的中青年人。西方国家及我国发达地区人群中因心、脑血管病而引起的头痛、头晕、心悸、胸闷等病状相当普遍,此类疾病有继续蔓延,向老年、青年二极化发展的趋势,其危害远远超过了战争、瘟疫和艾滋病。
, 百拇医药
    现代高科技本应该延长人类健康寿命(120—200岁),可今天人类的平均寿命比二千年前的孔子(73岁)、孟子(84岁)、老子(据《史记》记载活了160岁)还要低许多。由于高科技带给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又产生了高污染、高噪音、高压力、高应激,使人远离大自然的怀抱,周围大环境及自身小环境的严重(污染)失衡引发了三大失衡:(1)心理失衡(竞争与应激产生):(2)代谢失衡(营养失调与运动不够造成);(3)生理失衡(内外污染导致疾病),最终因心、脑血管病而导致猝死或致残,缩短人类的健康寿命。

    2 传统中医药学发展的又一次机遇

    研究中医中药,推广自然疗法,成为世界医学的新潮流。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巴黎集会宣言中有一段名言:人们要想在21世纪养活好自己,必须回到2500年前的孔夫子哪里去寻求智慧。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与文明,诞生了《黄帝内经》、《脉经》、《易经》等不朽巨著和孔孟养生益寿观,也引发出上医治未病、辩证施治、阴阳五行、整体观念。中庸平衡等博大精深的医学哲理。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又曰:极而反,盛而衰,天之道也,人之理也。即说明人体必须与自然规律相适应,不可过极、过盛,才能健康长寿。孔子《论语》曰:丘未达,不敢尝,意思是自己不了解的药,即使熟人馈赠,也坚决不尝。不盲目迷信贵重药、化学药、进口药,也是孔孟养生益寿观的重要理论之一。中国人均10美元和美国人均上千美元医疗费开支,平均寿命却相差无几证明我国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全球因特网的建立,又使我们很容易了解世界最新科技信息,分享最新科技成果,这就是我国医学有希望跻身于世界前沿的又一次机遇。
, 百拇医药
    3 血液平衡医学

    中医学缺乏现代理论研究,显得神秘而玄奥,不重治根,难以治急,中药毒副作用一再发现,给中医中药走向世界蒙上一层阴影。因此中医学坚持中国医学辩证思维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整体平衡),使用当代高科技医疗手段(追求根治效果),主要采用对人体无毒副作用的、人体内正常存在(非异类物质)的有益生命元素及具有调理扶正作用的中草药,最大程度调动人体自身的潜能、修复能、自愈能,改变血液质量,改善血管内皮,提高多种自身免疫功能、维护机体平衡入手,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血液平衡医学理论和血液平衡新疗法。

    3.1 血液平衡医学九大章法

    三皇之一的神农氏由陈国迁都于济宁曲阜,遍尝百草,可称为中药学界的先驱和泰斗。

    诞生于孔孟故乡圣地曲阜寿丘的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著有《黄帝内经》,从整体观念出发,总结了前人与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 百拇医药
    济宁邹城的医圣王叔和著有《脉经》、《脉诀》、《脉赋》,被称为是道贯古今的中医诊断学巨著,王氏还精心整理张仲景的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编辑成《伤寒论》、《金匮要略》。四大经典,王氏居半。

    《孔子》、《孟子》的养生、养德、养性论著不胜枚举,孔子编辑撰写并系统阐述的《易经》,被称为群经之首,西方人认为神秘莫测的易学不仅对今天的保健养生研究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对未来的世界科学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以上几部古典医著,几乎囊括了几千年中医学术界的大部分经典大作。充满着浓郁的东方文化色彩,奠定了血液平衡医学的理论基础。

    血液平衡医学思想——中庸之道——平衡之本。血液平衡医学方法——辩证施治,全面调整气血。以中医哲理、中药调理为基本指导思想,结合血液流变学、物理医学、分子医学、养生学、生物生态学等现代科学,配伍系列平衡中药的全面调理,归纳为九大章法:
, 百拇医药
    精神平衡疗法——医治心理失衡;生活平衡疗法——医治生活失衡;血液平衡疗法——医治代谢失衡;饮食平衡疗法——医治营养失衡;预防平衡疗法——医治生理失衡;体育平衡疗法——医治动静失衡;针灸平衡疗法——医治经络失衡;四季平衡疗法——医治气候失衡;音乐平衡疗法——医治情志失衡。

    3.2 血液平衡疗法

    用中医学理论为指导,中西药平衡调整为方剂,以改善血液质量、软化血管、激活内皮、改善微循环为特征的全新疗法——血液平衡疗法,经40万例心脑血管病、外周血管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治疗统计,总有效率达99%以上。

    3.2.1 全新的医疗思维 目前的医学把治疗心脑血管病的重点放在血管上,以手术搭桥、内支架、介入、激光等破坏性医学及药物扩张或收缩血管、抗凝、溶栓等化学药物疗法为主,这些措施虽可解燃眉之急,但不能彻底根治血管病,而且还有较大的毒副作用,长期服用化学药物会产生药源性疾病和免疫低下;手术治疗不但价格昂贵,而且忽视了人的整体平衡和人在发病时所产生的巨大免疫能(发热及有益抗体的增加)、修复能(内皮修复、侧支血管的开放等)及再生功能(增生、增能、增殖、增强)等内在作用和本能,有时却干扰或破坏了这种本能。血管搭桥及PTCA术后80%以上血管出现再闭塞即可证明。面对医学界的困惑,近年来国际医学界十分重视非药物的自然疗法,亦有称为软医学或顺势疗法。
, 百拇医药
    3.2.2 对疾病本质的新认识 各类心脑血管病的病根是血液而不是血管,治疗血管而忽视血液乃本未倒置。一旦人的血液成份、血液功能、血液流动等发生病理性改变就会首先损伤血管内皮,引起炎性变化、粥样硬化、血检形成、血管堵塞、坏死或出血、引发各类心脑血管病(甚至癌症、疼痛、炎症等各类顽疾均与血液和血管病变有关)。所以治疗疾病均应先改善血液,再修复血管,从而修复或调理生命器官。

    高血压是人类对抗心、脑、肾供血不足的一种自我保护,可医学家却把它当成了高血压病,尿糖升高是一种表面现象,实质是高血脂、酶活动低下、血液毒素与代谢障碍综合症,却说成了糖尿病,心衰、心率失常、心绞痛是一种心肌供需失衡的自我调整(休眠、“冲锋”、扩血管)表现,却又成了为难治之症。我们认识了各类血管病的形成根源在血液。从而采用血液平衡新疗法。

    3.2.3 血液平衡疗法的特点

    1)净化血液、改善微循环。血液平衡疗法是根据血液流变学及血液动力学原理,结合中医平衡调理方剂及各种生命元素,将粘稠、流动滞缓的血液稀释净化,以达到正常流变状态,使心脑等脏器微循环正常,达到脏器基本结构修复并正常,从而起到抢救、治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目的。
, 百拇医药
    2)降脂、降糖疗效显著,效果持久。由于能迅速降低血脂、血粘度、降低血液毒素,改善酶活动,开放半透膜之间的离子通道和能量交换,有效降低血糖,逐渐软化血管,消除中风危险因素,预防和治疗动脉硬化,对冠心病、脑血栓、脑溢血、糖尿病、脉管炎、肺淤血、老年早期痴呆等疾病有显著的治疗和康复作用,也有显著的预防再复发作用。

    3)迅速降低血压、稳定血压,对血压和心率有双向调节作用。迅速改善心脑等脏器因高血压、动脉硬化、供血不足引起的头痛、头晕、胸闷、气短、心前区疼痛、心律失常、手足麻木等症状,标本兼治,效果显著。

    4)无需化学药物、手术治疗。避免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由于不采用常规的扩血管药、溶栓药、降血压药和手术,充分保护从而调动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自愈能力、代偿能力,避免酶抑制,增强酶机能、免疫机能和机体五大排毒功能,起到固本清源,扶正祛邪的作用。

    5)由于迅速改善血液,直接软化血管内皮,最终的目的是清洁广阔的(约1000平方米)血管内皮,内皮改善可刺激产生一系列有益人体及改善血管的活性物质(如NO、长益寿因子SOD等治疗三次后可提高一倍),转化、消灭不利于人体的缩血管活性物质(内皮素、丙二醛等在治疗三次后降至正常年轻人水平),起到保护内皮结构,维护内皮破坏与修复之间,抗凝血与促凝血之间等多种机体的自然平衡与自然调节机能。

    6、收费低廉,符合中国国情。

    (2000年2月26日收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