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菌藻类 > 茯苓皮
编号:10271454
丹参、泽泻、茯苓和茯苓皮对小鼠腹膜淋巴孔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1999年第5期
     作者:李继承 丁伟勇 沈 毅 石元和 钟海玲 俞寿民 吕志连

    单位:李继承 丁伟勇 沈 毅 石元和 钟海玲 俞寿民 浙江大学医学院淋巴学研究室 (杭州310031);吕志连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

    关键词:

    丹参 中医治疗肝硬化有较好的疗效。然而,其促腹水转归机制尚不清楚。我们以往的研究已经发现腹膜淋巴孔是腹水转归的主要途径。最新的研究已经指出,药物可改变腹膜淋巴孔对物质吸收的速率。为此,我们从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方剂中,筛选最常用,且代表不同中医辨证治疗的药物进行研究,以揭示中医中药促腹水转归的作用及其机制。

    材料和方法

    (一)实验药物:从中医文献检索中选择治疗肝硬化腹水的常规药物:丹参、泽泻、茯苓和茯苓皮。
, http://www.100md.com
    (二)药物煎制:取丹参30 g,泽泻20 g,茯苓30 g,茯苓皮30 g。4种药分别煎汁,加水250 mL,浸渍10 min,文火煎,滤汁100 mL;第2次加水250 mL,文火煎至100 mL,二汁混合共200 mL.

    (三)实验动物及分组:取健康成年NIH小鼠75只,体重18.5~24.0 g,雌雄不拘。随机分为:对照组、丹参组、泽泻组、茯苓组和茯苓皮组,每组15只小鼠。分别向腹腔内注入2.0 mL生理盐水、丹参液、泽泻液、茯苓液和茯苓皮液。20 min后,断头处死小鼠,取膈腹膜,置于4℃ 2.5%戊二醛(pH7.2)中。

    (四)扫描电镜制样:将膈腹膜切成5 mm×5 mm,2.5%戊二醛和1%锇酸双固定,2%单宁酸液导电处理,梯度乙醇脱水,醋酸异戊酯置换。HCP-2型临界点干燥仪处理,IB-5型离子溅射仪镀金膜,Hitachi S 570扫描电镜观察,加速电压20 kV。

, 百拇医药     (五)计算机图象处理:

    1.计算机图象处理系统组成:本实验采用扫描电镜与计算机联机数字图象处理系统。该系统由摄像机、A/D、IBM PC/AT和64级灰度/256种伪彩色的高分辩率多扫描彩色显示器包括(VGA适配卡)及应用软件组成。

    2.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1)系统的灵敏度为0.25 Lux;(2)图象分辩率为512×512×8 bits(正常状态)和256×256×8 bits(增强采样状态);(3)图象采集时间为20 S/帧,显示图象为64级灰度或256种伪彩色。

    结果

    在小鼠膈腹膜上,衬有单层间皮细胞。间皮细胞有两种形态,即扁平型和立方型间皮细胞。腹膜淋巴孔仅位于立方形间皮细胞之间,其形态和大小不一,但多以簇状分布。对照组和实验组腹膜淋巴孔的大小和分布密度存在明显差异。经图象处理,对照组腹膜淋巴孔平均直径为(1.26±1.20) μm;丹参组和泽泻组分别是(3.21±2.05) μm和(2.65±1.65) μm;茯苓组与茯苓皮组分别是(2.30±1.44) μm和(2.11±1.18) μm。应用方差分析(q检验)表明,丹参组和泽泻组均有显著开大腹膜淋巴孔的作用(P<0.05);茯苓组和茯苓皮组的作用不明显(P>0.05)。从总体均数95%的可信区间值比较,发现丹参组和泽泻组腹膜淋巴孔值显著大于茯苓组和茯苓皮组。在对腹膜淋巴孔分布密度的测试中,发现对照组、丹参组、泽泻组、茯苓组和茯苓皮组平均分布密度分别是(133.89±74.17)个/0.1 mm2、(312.38±109.31)个/0.1 mm2、(264.33±124.86)个/0.1 mm2、(145.89±75.18)个/0.1 mm2和(126.56±73.64)个/0.1 mm2。结果显示,丹参组和泽泻组能显著增加腹膜淋巴孔的密度(P<0.05);茯苓和茯苓皮组则作用不明显(P>0.05)。
, http://www.100md.com
    讨论

    我们最早发现人体腹膜淋巴孔。腹膜淋巴孔是腹膜毛细淋巴管在腹膜间皮细胞之间的微小开口,借腹膜淋巴孔,使腹膜腔与脉管系沟通。所以,腹膜淋巴孔是腹膜腔内物质转运的主要通道。此后,Tech的报道也证实人体腹膜淋巴孔的存在。然而,对于腹膜淋巴孔的药物调控研究则甚少。Tsilibary和Wissig 曾应用氨甲酰胆碱(carbacholine)和琥珀酰胆碱(succinylcgoline)静脉注射,使小鼠膈肌收缩或松弛,观察腹膜淋巴孔的调节。由于药物副作用太大,动物多因膈肌失去功能,死于呼吸衰竭。本文则选用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中药,进行动物实验,以观察不同药物对腹膜淋巴孔的调节作用,探讨中医治疗腹水的机制。

    根据中医理论,肝硬化腹水的病理基础为气虚血淤。因此,活血益气是治疗的基本原则。据此,我们选用丹参、泽泻、茯苓和茯苓皮作为实验药物,观察药物对腹膜淋巴孔的调节作用,推测各类药物消除腹水的疗效。本文结果显示,丹参和泽泻有显著增大腹膜淋巴孔的作用,使腹膜淋巴孔平均孔径扩大,直径分别达(3.21±2.05) μm和(2.65±1.65) μm;腹膜淋巴孔平均分布密度增加,分别是(312.38±109.31)个/0.1 mm2和(264.33±124.86)个/0.1 mm2。茯苓和茯苓皮的腹膜淋巴孔调节作用则不明显。我们以往的研究已经证实:在腹水时,腹膜淋巴孔开放数目增多、孔径扩大,对腹水转归作用加强,使腹水经腹膜淋巴孔吸收,进入脉管系。由于丹参和泽泻具有较强的腹膜淋巴孔调控作用,所以它们有显著的消腹水作用;而茯苓和茯苓皮促腹水吸收作用则逊于丹参和泽泻。这一观察结果与临床相符。

    (1997年10月9日收稿,1999年元月29日修回),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菌藻类 > 茯苓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