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 2000年第10期
编号:10271835
小鼠白血病毒致白血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0年第10期
     作者:程立 殷莲华

    单位:上海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上海200032

    关键词: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0010183

    目的:在国外常用的小鼠白血病病毒(MuLV)有:Gross-MuLV、Graffi MuL V、 Moloney-MuLV(M-MuLV)、Rauscher-MuLV和Abelson MuLV(Abl-MuLV)等;国内分离的有T638-MuLV、L6565-MuLV和SRS-MuLV,可诱发淋巴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白血病、红白血病和淋巴瘤。迄今仅证明Abl-MuLV具有急性转化作用的特点,注射小鼠后能在3~4周诱发B淋巴细胞白血病。其病毒基因组内含有abl癌基因(v-abl),编码P120gag-abl磷蛋白,体外能转化成纤维细胞和淋巴细胞;对小鼠可诱发白血病。这种磷蛋白定位于细胞内侧面,具有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可使纽带蛋白、膜蛋白和糖酵解酶中酪氨酸残基磷酸化。国内外的绝大部分MuLV均为慢性转化病毒,基因组内不含有癌基因是它们的共同特点,致瘤时间为4~12个月,其作用机制比较复杂。本文将以M-MuLV为重点进行讨论。Fan等曾对该病毒进行深入研究,认为M-MuLV致白血病是包括白血病前期、发生期和演进期的多步骤过程,包括多种机制参与。(一)MCF重组体形成:外源慢性转化MuLV,一般皆为嗜已性病毒,当其感染机体后通过env基因,可与小鼠体内的内源性病毒发生重组体,又称为貂细胞灶性诱导病毒(MCF),可视为是一种潜在性白血病生成因素,在白血病生成早期发挥作用。(二)白血病早期的变化:在小鼠表现为脾脏的增生、肿大,其发生机制(1)M-MuLV和MCF感染小鼠后,引起骨髓造血细胞生长抑制,脾脏出现代偿性增生所致;(2)MCF重组体env基因编码的糖蛋白刺激细胞因子受体所致。(三)原癌基因激活:MuLV基因的LTR内启动子或加强子整合在细胞DNA链上不同原癌基因(如c-myc、n-myc或pim-1、bmi-1、bla-1、c-myb等)邻近部位,通过顺式或反式调节,启动和加强癌基因转录,产生高水平的mRNA,翻译成异常增高的蛋白,转化感染细胞而诱发各种白血病。慢性MuLV LTR内U3区可控制病毒致白血病作用的特异性和细胞类型。(四)出现15号染色体三体:研究表明,M-MuLV诱发的白血病/淋巴瘤细胞显示15号染色体和c-myc的激活,并不经常发现抑癌基因的灭活。(五)M-MuLV还可激活细胞转录因子NF-kB和AP-1:作用机制可能与它们上调Ⅰ类和Ⅱ类MHC抗原及T细胞受体β链过分表达有关,而引起T淋巴细胞的增殖。(六)肿瘤演进位点tpl-1和tpl-2的发现:两者已被克隆和鉴定,研究表明与肿瘤演进有关,但具体作用机制尚待深入探讨。,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