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黑素瘤细胞DNA含量的检测
作者:刘丹亚 徐汉卿 高玉民 张志谦 李兴居 苏宝山
单位:
关键词:
中华医学杂志930120 我们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对30例恶性黑素瘤(简称恶黑)和26例色素痣标本进行了DNA含量测定和细胞增值周期分析,并探讨其与病理形态学的关系。
一、材料与方法
1.材料:采用经病理证实的恶黑石蜡包埋标本30份。其中按发病部位分为暴露及易摩擦部位(颜面、掌、趾部)18例,躯干8例,粘膜部(直肠及鼻咽部)4命名。26例色素痣标本为对照。每例标本切取3~5片,40um厚的组织切片由皮肤病理医师重新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2.流式细胞仪检测样品的制备方法及检测条件:参照文献[J Invest Dermatol,1990,95:154]。
, http://www.100md.com
3.DNA含量的表示方法和细胞周期的计算方法:以DNA指数(DI)表示DNA含量。DNA倍体的判断标准为DI在0.90~1.10的范围是二倍体,其余均为非整倍体。细胞周期是根据细胞DNA含量分布组方图由程序化的计算机分别拟合出GO/1和S,G2M分布比率。
二、结果
1.组织病理学:26例色素痣中,混合痣9例,皮内痣17例。30例恶黑按浸润程度分级:Ⅲ级4例,IV级19例,V级7例。按色素含量分为:无色素恶黑5例,含色素恶黑25例。
表1 恶黑组织学分级及色素含量与DI的关系
非整倍体数
DNA指数
组织学分级
, 百拇医药
Ⅲ
3
1.18±0.12
Ⅳ
19
1.36±0.17
Ⅴ
7
1.47±0.29
色素含量
无色素
5
1.37±0.19
, http://www.100md.com
含色素
24
1.36±0.21
注:Ⅲ级与Ⅳ、Ⅴ级相比,P<0.001;Ⅳ级与Ⅴ级相比P>0.05;无色素与含色素组相比P>0.5
2.DI分析结果:26例色素痣中二倍体24例,DI值1.00±0.06,非整倍体2例,DI分别为1.29和1.30。皮内痣和混合痣DI分别为0.99±0.07和1.01±0.05,再者差异无显著意义(P>0.1)。30例恶黑中非整倍体29例,DI为1.36±0.21,与色素痣DI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恶黑浸润深度分级及色素含量与DI的关系见表1,由表1可看出随着恶黑组织浸润程度的增加,DI呈逐渐升高趋势。
3.细胞增值周期分析结果;可进行细胞周期分析的24例色素(S%)为10±4%,其中8例混合痣S%为7.6±3.0%,16例皮内痣S%11±4%,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可进行细胞周期分析的29例恶黑S%为18±5%,与色素痣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01)。由表2可见随着组织学浸润程度增加,S%也逐渐增加。
, 百拇医药
表2 恶黑组织学分级及色素含量及细胞周期关系
n
细胞周期
Go/1
S
G2M
组织学分级
Ⅲ
4
78±8
14±4
8±4
, 百拇医药
Ⅳ
19
71±7
18±4
11±3
Ⅴ
6
72±5
19±4
10±2
色素含量
无色素
5
, http://www.100md.com
67±5
20±4
13±2
含色素
24
73±7
17±5
10±3
注:S%为Ⅲ级与Ⅳ、Ⅴ级比P<0.05;Ⅳ级与Ⅴ级比P>0.1;无色素组与含色素组比P <0.05
三、讨论
本组资料中26例色素痣中有2例皮内痣出现DNA非整倍体改变,经多位皮肤病理医师仔细复诊病理切片,均未发现明显的组织异常改变,是否因为DNA分子水平的改变明显早于细胞形态学改变?在色素痣恶变之初,即存在DNA合成的异常,或色素痣细胞本身既可存在有DNA分子事成异常,这一点尚需进一步探讨。本组资料中恶黑的非整倍体出现率为96.7%,高于国外一组资料报道的79%[Anal Quant Cytol 1982;4:99],可能因本组资料中恶黑的组织学校较高。非整倍体率和DI与肿瘤浸润深度有关,随恶黑的组织学分级增加,非整倍体出现率及DI均增加。S%是反映细胞增殖生长的指标,色素痣中皮内痣的S%高于混合痣,说明痣细胞在由表-真皮向真皮层发展过程中其细胞分裂增殖加快。本组资料中S%与DI呈正相关(r=0.57,p<0.025),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恶黑细胞的S%与肿瘤组织浸润程度相关。
(收稿:1992-01-15 修回:1992-10-10), http://www.100md.com
单位:
关键词:
中华医学杂志930120 我们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对30例恶性黑素瘤(简称恶黑)和26例色素痣标本进行了DNA含量测定和细胞增值周期分析,并探讨其与病理形态学的关系。
一、材料与方法
1.材料:采用经病理证实的恶黑石蜡包埋标本30份。其中按发病部位分为暴露及易摩擦部位(颜面、掌、趾部)18例,躯干8例,粘膜部(直肠及鼻咽部)4命名。26例色素痣标本为对照。每例标本切取3~5片,40um厚的组织切片由皮肤病理医师重新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2.流式细胞仪检测样品的制备方法及检测条件:参照文献[J Invest Dermatol,1990,95:154]。
, http://www.100md.com
3.DNA含量的表示方法和细胞周期的计算方法:以DNA指数(DI)表示DNA含量。DNA倍体的判断标准为DI在0.90~1.10的范围是二倍体,其余均为非整倍体。细胞周期是根据细胞DNA含量分布组方图由程序化的计算机分别拟合出GO/1和S,G2M分布比率。
二、结果
1.组织病理学:26例色素痣中,混合痣9例,皮内痣17例。30例恶黑按浸润程度分级:Ⅲ级4例,IV级19例,V级7例。按色素含量分为:无色素恶黑5例,含色素恶黑25例。
表1 恶黑组织学分级及色素含量与DI的关系
非整倍体数
DNA指数
组织学分级
, 百拇医药
Ⅲ
3
1.18±0.12
Ⅳ
19
1.36±0.17
Ⅴ
7
1.47±0.29
色素含量
无色素
5
1.37±0.19
, http://www.100md.com
含色素
24
1.36±0.21
注:Ⅲ级与Ⅳ、Ⅴ级相比,P<0.001;Ⅳ级与Ⅴ级相比P>0.05;无色素与含色素组相比P>0.5
2.DI分析结果:26例色素痣中二倍体24例,DI值1.00±0.06,非整倍体2例,DI分别为1.29和1.30。皮内痣和混合痣DI分别为0.99±0.07和1.01±0.05,再者差异无显著意义(P>0.1)。30例恶黑中非整倍体29例,DI为1.36±0.21,与色素痣DI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恶黑浸润深度分级及色素含量与DI的关系见表1,由表1可看出随着恶黑组织浸润程度的增加,DI呈逐渐升高趋势。
3.细胞增值周期分析结果;可进行细胞周期分析的24例色素(S%)为10±4%,其中8例混合痣S%为7.6±3.0%,16例皮内痣S%11±4%,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可进行细胞周期分析的29例恶黑S%为18±5%,与色素痣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01)。由表2可见随着组织学浸润程度增加,S%也逐渐增加。
, 百拇医药
表2 恶黑组织学分级及色素含量及细胞周期关系
n
细胞周期
Go/1
S
G2M
组织学分级
Ⅲ
4
78±8
14±4
8±4
, 百拇医药
Ⅳ
19
71±7
18±4
11±3
Ⅴ
6
72±5
19±4
10±2
色素含量
无色素
5
, http://www.100md.com
67±5
20±4
13±2
含色素
24
73±7
17±5
10±3
注:S%为Ⅲ级与Ⅳ、Ⅴ级比P<0.05;Ⅳ级与Ⅴ级比P>0.1;无色素组与含色素组比P <0.05
三、讨论
本组资料中26例色素痣中有2例皮内痣出现DNA非整倍体改变,经多位皮肤病理医师仔细复诊病理切片,均未发现明显的组织异常改变,是否因为DNA分子水平的改变明显早于细胞形态学改变?在色素痣恶变之初,即存在DNA合成的异常,或色素痣细胞本身既可存在有DNA分子事成异常,这一点尚需进一步探讨。本组资料中恶黑的非整倍体出现率为96.7%,高于国外一组资料报道的79%[Anal Quant Cytol 1982;4:99],可能因本组资料中恶黑的组织学校较高。非整倍体率和DI与肿瘤浸润深度有关,随恶黑的组织学分级增加,非整倍体出现率及DI均增加。S%是反映细胞增殖生长的指标,色素痣中皮内痣的S%高于混合痣,说明痣细胞在由表-真皮向真皮层发展过程中其细胞分裂增殖加快。本组资料中S%与DI呈正相关(r=0.57,p<0.025),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恶黑细胞的S%与肿瘤组织浸润程度相关。
(收稿:1992-01-15 修回:1992-10-10),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