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实用医学杂志》 > 2000年第8期
编号:10273081
胃大部切除术并发短肠综合征2例
http://www.100md.com 《实用医学杂志》 2000年第8期
     作者:郑恬 金慧君

    单位:363000 福建省漳州市医院普外科

    关键词:

    实用医学杂志000858 胃大部切除术已鲜有并发短肠综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e,SBS),笔者经治2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例1 男,45岁。因胃大部切除术后腹泻、消瘦半年伴下肢水肿1个月于1999年7月18日住本院内科。患者半年前因“溃疡病出血”在当地医院行胃大部切除术(毕Ⅱ式),术后即出现腹泻带食物残渣的稀糊便,每日2~3次,形渐消瘦,体重减轻15 kg。体检:发育正常,消瘦,贫血貌。心肺腹未发现异常体征,下肢凹陷性水肿。RBC 2.83×1012/L,Hb 85 g/L,ALB 26 g/L。胃镜:胃呈毕Ⅱ式术后观,吻合口2.5 cm,小肠侧未见异常。胃肠(GI)造影:胃小肠吻合口约2.3 cm,小肠近端对小弯侧,远端对大弯侧。钡剂经小肠远端长20 cm后迅速进入升结肠。临床诊断:胃-回肠末段错位吻合,短肠综合征(SBS)。转普外科手术,进腹见距回盲部20 cm处回肠末段与残胃吻合。即予离断并重建胃空肠吻合。术后诊断:胃-回肠错位吻合致SBS。术后患者无腹泻,水肿迅速消失,痊愈出院。
, http://www.100md.com
    例2 男,46例。因胃大部切除术后12年,腹泻、消瘦14个月于1999年12月17日住本院内科。患者12年前因“溃疡病出血”在当地医院行胃大部切除术,2年后又因胃出血再次手术。近14个月来患者腹泻带食物残渣的稀糊便,每日2~5次,体重减轻10 kg。体检:发育正常,消瘦,贫血貌。腹平软,移动性浊音(+),下肢凹陷性水肿。RBC 2.98×1012/L,Hb 98 g/L,ALB 16g/L。胃镜:胃呈毕Ⅱ式术后观。吻合口小肠输入端与结肠相通,输出端亦见与结肠相通呈“四开口”。印象:胃毕Ⅱ式术后吻合口结肠瘘。结肠镜:横结肠中、上段见“三管腔”,无法进入。GI造影:钡剂于腰1(L1)水平左侧见吻合口,输出襻钡剂运动缓慢。临床诊断:胃大部切除术后吻合口结肠瘘,SBS。转普外科手术,进腹见胃-空肠吻合口空肠侧近输出襻有一2.0 cm×2.2 cm的穿通性溃疡。吻合口空肠侧近输入襻处与横结肠中部偏左的对系膜缘粘连形成一2.0 cm×2.5 cm瘘口。胃窦残留2.5 cm并与邻周组织粘连。肝胰和十二指肠无结节。即予离断原胃空肠吻合,游离横结肠吻合口瘘并关闭之,重建胃空肠Rouxen-y吻合,切除残留胃窦2.5 cm。术后诊断:胃大部切除术后吻合口穿通性溃疡,吻合口横结肠瘘,胃窦残留,SBS。术后患者无腹泻,水肿消失,痊愈出院。
, http://www.100md.com
    2 讨论

    胃术后并发SBS是内外科医师共同关注的临床问题。当术后出现顽固性腹泻和营养障碍时须予考虑。例1因胃回肠错位吻合,功能小肠仅20 cm;例2则因术中残留胃窦,由此引起溃疡复发、穿透形成结肠瘘,小肠全被旷置。2例出现SBS分别为6个月和14个月,表明对SBS认识不够。为早期诊断,我们体会:(1)胃大部切除术时,应熟悉空肠和回肠的解剖特征,避免错位吻合;(2)内镜和GI造影检查应列为常规检查。内镜进入吻合口须辨认空肠还是回肠同样重要。例1未能辨明,例2出现奇异的“四开口”和“三管腔”征,有提示诊断的意义;(3)手术重建可使患者迅速恢复。例2除切除瘘口,重建胃空肠吻合外,还完全切除残留的胃窦,并仔细探查“胃泌素瘤三角区”,这几点对避免术后并发SBS至关重要。

    (收稿日期:2000-03-10),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