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例交通事故伤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唐强 周东旭
单位:唐强(河南省洛阳石油化工总厂职工医院 471012);周东旭(河南省泌阳县人民医院)
关键词:创伤;发生;交通事故;发展趋势;病例分析
中医正骨000520 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交通事故伤日益增多,为总结其防治经验,作者对两家医院1994年1月~1998年12月收治的1014例交通事故伤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就其流行病学、致伤原理、伤情特点、急救、死亡原因及预防措施讨论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014例中男733例,女291例,年龄1~77岁,平均31.6岁。20岁以下118例,21~40岁532例,41~60岁以上58例。职业工人597例,农民238例,其它179例。损伤部位与程度见附表。
, http://www.100md.com
附表 1014例损伤部位与程度统计表 程度
多发伤
颅脑伤
胸部伤
腹部伤
四肢伤
骨盆
脊柱伤
其他
轻
148
107
2
, 百拇医药
1
79
0
13
中
114
64
4
3
188
24
42
重
81
, http://www.100md.com
39
23
27
32
19
4
注 四肢伤中左侧182例,右侧117例。
1.2 治疗效果 痊愈896例,转院38例,遗留不同程度后遗症49例,死亡31例。
2 讨 论
2.1 流行病学分析 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的人群交通事故发生情况各不相同,本组男女之比2.38∶1,21~40岁为高发年龄组,职业以工人居首位。这些人为社会主要劳动力,交通暴露的机会多。一年中高温及高寒季节交通事故发生率较高,每天18~20时发生率较高,这时大部分职工都已下班,户外活动增加。加之此时驾驶人员身心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急于往返等因素,极易发生冲撞致伤。本组病例摩托车肇事最多占9%,自行车占27%,汽车占14%。这与本地区偏离市区,摩托车、自行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加之无证驾驶,酒后驾驶较多,极易酿成交通事故,因此必须加强本地区车辆管理,降低交通事故发病率。
, 百拇医药
2.2 伤情特点及分析 致伤方式不同,损伤机制和部位也有很大差异。在机动车事故中,车内人员多因身体与车内部件撞击致伤,多见于头部与胸腹部损伤。行人受伤时因车辆直接撞击作用于下肢、骨盆,常造成股骨、胫腓骨、骨盆多发性骨折,继之倒地头部与路面相撞可致颅脑损伤。在汽车与摩托车或汽车与自行车相撞时,通常由于撞击后伤者身体被抛向空中,头部通常先着地,头颈部损伤发生率较高,下肢损伤次之。四肢损伤中,左侧占61%,右侧占39%,分析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根据我国交通法规,行人车辆靠右行驶,当人车在同向行进中发生事故时,来自侧方或后方的外力通常撞击身体的左侧;②许多事故是在行人横穿公路时发生于通过中线之前,这时,车辆亦直接撞击于身体左侧,推测可能是行人未能准确地判断通过公路的时机;③人群以右利者居多,右侧肢体较左侧灵活,故损伤左侧多见。
2.3 救治中的问题 交通事故伤休克发生率高,多发性损伤多见,生理紊乱严重,易漏诊,如能在伤后得以合理及时地治疗,即使伤情严重,亦可获救。目前尚存在一些问题:①无现场抢救,本组伤员均未得到现场抢救,转运途中常因呼吸道梗阻,严重失血,脑受压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亡。因此要在公民中逐渐普及有效而简单的急救和复苏技术,搞好院前急救,降低死亡率;②由于伤情复杂,伤后意识障碍或检体不合作,常易漏诊误诊。颅脑伤因意识障碍常易掩盖腹腔脏器损伤,加之分科过细,多方会诊,缺乏全面和整体观念,延误治疗;③近年来,一些先进诊断设备的使用,无疑为创伤伤员带来裨益,但也有引起忽视简便的物理诊断的倾向,伤员屡经摄片、B超、CT扫描等,增加搬动次数,加重病情。故对此类伤员应严密观察监护,尽早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
, http://www.100md.com
2.4 死亡原因 本组死亡31例,多发性损伤9例,颅脑损伤15例,胸部外伤7例。一般地说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①脑干损伤或第3脑室区生命中枢直接受撞击而产生致命性脑损伤,这种伤一般无救治并常是伤后早期呼吸、心跳骤停的原因;②脑疝常可引起瞳孔变化,去大脑强直,深昏迷,中枢性呼吸循环功能衰退而死亡。③多发伤大出血常可引起不可逆性休克而死亡。④胸部外伤者入常因肋骨骨折血气胸或张力性气胸引起呼吸循环功能衰竭而死亡。
2.5 预防措施 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疗的方针,由交通、公安、卫生、通讯、消防等组成的急救医疗管理机构,共同协作,开展综合治理。并对全民进行经常性的交通规则的宣传教育,并从宏观上制定一个地区的急救措施和计划,同时控制人口与车辆增长速度,提高公路质量,以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交通事故已成为对人类生命安全威胁最大的“第一公害”,不仅是医学问题,而且也是社会问题。为减少交通事故,必须进行综合治理。但从医学角度来看,积极加强交通事故伤的院前急救和理论研究,不断提高诊治水平,是创伤外科应致力研究的课题 。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王正国。加强交通事故伤的研究。中华创伤杂志 1990;6(1):1
2,高劲谍,李帮香。交通事故伤情特点和处理原则。中华创伤杂志 1993;9(3):86
3,谭宗奎,陈庄洪,郑玉明,等。1305例交通事故分析。中华创伤杂志1994;10(3):131
4,陈习进,刘喜文,王茂,等。道路交通事故伤1028例分析。中华创伤杂志 1994;10(2):77
(1999-10-12收稿 2000-04-17修回), 百拇医药
单位:唐强(河南省洛阳石油化工总厂职工医院 471012);周东旭(河南省泌阳县人民医院)
关键词:创伤;发生;交通事故;发展趋势;病例分析
中医正骨000520 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交通事故伤日益增多,为总结其防治经验,作者对两家医院1994年1月~1998年12月收治的1014例交通事故伤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就其流行病学、致伤原理、伤情特点、急救、死亡原因及预防措施讨论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014例中男733例,女291例,年龄1~77岁,平均31.6岁。20岁以下118例,21~40岁532例,41~60岁以上58例。职业工人597例,农民238例,其它179例。损伤部位与程度见附表。
, http://www.100md.com
附表 1014例损伤部位与程度统计表 程度
多发伤
颅脑伤
胸部伤
腹部伤
四肢伤
骨盆
脊柱伤
其他
轻
148
107
2
, 百拇医药
1
79
0
13
中
114
64
4
3
188
24
42
重
81
, http://www.100md.com
39
23
27
32
19
4
注 四肢伤中左侧182例,右侧117例。
1.2 治疗效果 痊愈896例,转院38例,遗留不同程度后遗症49例,死亡31例。
2 讨 论
2.1 流行病学分析 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的人群交通事故发生情况各不相同,本组男女之比2.38∶1,21~40岁为高发年龄组,职业以工人居首位。这些人为社会主要劳动力,交通暴露的机会多。一年中高温及高寒季节交通事故发生率较高,每天18~20时发生率较高,这时大部分职工都已下班,户外活动增加。加之此时驾驶人员身心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急于往返等因素,极易发生冲撞致伤。本组病例摩托车肇事最多占9%,自行车占27%,汽车占14%。这与本地区偏离市区,摩托车、自行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加之无证驾驶,酒后驾驶较多,极易酿成交通事故,因此必须加强本地区车辆管理,降低交通事故发病率。
, 百拇医药
2.2 伤情特点及分析 致伤方式不同,损伤机制和部位也有很大差异。在机动车事故中,车内人员多因身体与车内部件撞击致伤,多见于头部与胸腹部损伤。行人受伤时因车辆直接撞击作用于下肢、骨盆,常造成股骨、胫腓骨、骨盆多发性骨折,继之倒地头部与路面相撞可致颅脑损伤。在汽车与摩托车或汽车与自行车相撞时,通常由于撞击后伤者身体被抛向空中,头部通常先着地,头颈部损伤发生率较高,下肢损伤次之。四肢损伤中,左侧占61%,右侧占39%,分析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根据我国交通法规,行人车辆靠右行驶,当人车在同向行进中发生事故时,来自侧方或后方的外力通常撞击身体的左侧;②许多事故是在行人横穿公路时发生于通过中线之前,这时,车辆亦直接撞击于身体左侧,推测可能是行人未能准确地判断通过公路的时机;③人群以右利者居多,右侧肢体较左侧灵活,故损伤左侧多见。
2.3 救治中的问题 交通事故伤休克发生率高,多发性损伤多见,生理紊乱严重,易漏诊,如能在伤后得以合理及时地治疗,即使伤情严重,亦可获救。目前尚存在一些问题:①无现场抢救,本组伤员均未得到现场抢救,转运途中常因呼吸道梗阻,严重失血,脑受压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亡。因此要在公民中逐渐普及有效而简单的急救和复苏技术,搞好院前急救,降低死亡率;②由于伤情复杂,伤后意识障碍或检体不合作,常易漏诊误诊。颅脑伤因意识障碍常易掩盖腹腔脏器损伤,加之分科过细,多方会诊,缺乏全面和整体观念,延误治疗;③近年来,一些先进诊断设备的使用,无疑为创伤伤员带来裨益,但也有引起忽视简便的物理诊断的倾向,伤员屡经摄片、B超、CT扫描等,增加搬动次数,加重病情。故对此类伤员应严密观察监护,尽早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
, http://www.100md.com
2.4 死亡原因 本组死亡31例,多发性损伤9例,颅脑损伤15例,胸部外伤7例。一般地说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①脑干损伤或第3脑室区生命中枢直接受撞击而产生致命性脑损伤,这种伤一般无救治并常是伤后早期呼吸、心跳骤停的原因;②脑疝常可引起瞳孔变化,去大脑强直,深昏迷,中枢性呼吸循环功能衰退而死亡。③多发伤大出血常可引起不可逆性休克而死亡。④胸部外伤者入常因肋骨骨折血气胸或张力性气胸引起呼吸循环功能衰竭而死亡。
2.5 预防措施 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疗的方针,由交通、公安、卫生、通讯、消防等组成的急救医疗管理机构,共同协作,开展综合治理。并对全民进行经常性的交通规则的宣传教育,并从宏观上制定一个地区的急救措施和计划,同时控制人口与车辆增长速度,提高公路质量,以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交通事故已成为对人类生命安全威胁最大的“第一公害”,不仅是医学问题,而且也是社会问题。为减少交通事故,必须进行综合治理。但从医学角度来看,积极加强交通事故伤的院前急救和理论研究,不断提高诊治水平,是创伤外科应致力研究的课题 。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王正国。加强交通事故伤的研究。中华创伤杂志 1990;6(1):1
2,高劲谍,李帮香。交通事故伤情特点和处理原则。中华创伤杂志 1993;9(3):86
3,谭宗奎,陈庄洪,郑玉明,等。1305例交通事故分析。中华创伤杂志1994;10(3):131
4,陈习进,刘喜文,王茂,等。道路交通事故伤1028例分析。中华创伤杂志 1994;10(2):77
(1999-10-12收稿 2000-04-17修回),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