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康复》 > 2000年第5期
编号:10273585
巴曲酶对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http://www.100md.com 《现代康复》 2000年第5期
     作者:胡英嗣

    单位: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浙江温州325000

    关键词:

    现代康复00054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治疗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我院1998年3月~1999年1月神经内科住院病人,其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63±8)岁,发病时间3d。除外伴有感染和糖尿病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1986年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经头颅CT或MRI确诊。(2)对照组:经询问病史和体检及辅助检查后均正常的30例健康者,男性1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60±10)岁。排除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肝肾疾病和感染性疾病。

    1.2 治疗方法 30例巴曲酶组使用巴曲酶(日本东菱药品工业株式会社产品),首剂10BU,以后隔日5BU,2次共20BU。30例低右丹参组为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入复方丹参16ml,1次/d,10d1疗程。治疗前和停药后第3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计算标准差,作t检验。
, 百拇医药
    检测方法:所有受试者晨空腹取肘静脉血2ml,0.13mol/L枸橼酸钠1:9抗凝,3000r/min离心,将分离血清置于-25℃冰箱中备检。采用ELISA双抗夹心法测定,测定严格按说明书进行,试剂盒由上海捷门生物技术公司提供。

    2 结果

    治疗前脑梗死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为(1.17±0.58)mg/L,其中巴曲酶组为(0.96±0.56)mg/L,低右丹参组为(1.19±0.61)mg/L,对照组为(0.45±0.16)mg/L;治疗后巴曲酶组为(2.45±1.86)mg/L,低右丹参组为(1.23±0.72)mg/L。脑梗死组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治疗后巴曲酶组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低右丹参组无明显变化(P>0.05),且两组的临床疗效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 百拇医药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Ⅲ(FXⅢa)交联后,被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降解产物。它较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更具有特异性,其含量增加可反映体内存在高凝状态,血栓形成以及纤溶亢进[1]。文献报道[2]在脑梗死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明显增高,其增高的程度与梗塞面积的大小以及高凝状态有关。本组60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治疗前的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与国内外文献报道的结果一致[3]。巴曲酶能促进体内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动剂(t-PA)的生成并增强其作用,同时能降低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质抑制因子(PAI)的活性,减少α2-纤维蛋白溶酶抑制因子(α2-PI),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最后生成D-二聚体,故D-二聚体可作为血栓溶解的实验室指标之一[4]。本研究结果表明:巴曲酶治疗组脑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而低右丹参组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无明显改变(P>0.05),临床观察结果也发现巴曲酶治疗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低右丹参组,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以往报道的结果相符[5]。溶栓治疗后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且很快下降可作为溶栓是否有效的实验室指标之一。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Feinberg WM,Bruck DC,Ring ME,et al. Hemostatic markers in acute stroke[J].Stroke, 1989,20:592

    [2]Ono N,Koytha T,Sueniro A,et al.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new coagulation and fibrinolytic markers in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J].Stroke, 1991,22:1369

    [3]黄尉国,王鸿利,张颖琪,等.血浆D-二聚体检测及其临床应用[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5,18(1):71

    [4]李鸿标,方琪,许丽珍,等.巴曲抗栓酶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疗效观察[J].苏州医学院学报,1998,18(10):581

    [5]张颖琪,虞仲英,韩瑛,等.巴曲抗栓酶对脑梗死病人的血液流变学及纤溶的作用[J].新药与临床,1997,16(7):367

    (收稿:2000-01-31),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