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临床研究》 > 2000年第5期
编号:10273642
QT离散度与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关系
http://www.100md.com 《医学临床研究》 2000年第5期
     作者:张奇志 张翼 何梅珍

    单位:张奇志(湖南省江永县人民医院,中国湖南 江永 425400);张翼(湖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 医院,中国湖南 长沙 410011);何梅珍(湖南省江永县人民医院,中国湖南 江永 425400)

    关键词:高血压/并发症;肥大,左心室/病理 生理学;肥大,左心室/病因学

    湖南医学000533 [中图分类号] R541.3;R54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1-9421(2000)05-0376-02

    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是心源性猝死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子,且与室性心律 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1]。目前研究证实,QT离散度(QTd)可作为一项无创性预测室 性心律紊乱的指标,对预后有一定指导意义[2]。本研究旨在探讨原发性高血压LVH 时QTd的变化以及对预后的影响。
, 百拇医药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高血压组:共116例,均选自本院门诊及病房确诊的高血压患者 ,符合WHO诊断标准。经病史、体检和有关检查排除继发性原因,患者均无糖尿病及心肌梗 死史、无电解质紊乱、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及心力衰竭。根据B超所测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 LVMI)分为LVH组(Ⅰ组)和无LVH组(Ⅱ组)。LVH的诊断标准[3]:左室重量指数男性 >134 g/m2,女性>110 g/m2。Ⅰ组共56例,男33例,女23例,年龄39~76岁,平均(57±9 .2)岁。Ⅱ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45~72岁,平均(53±7.6)岁。以上病例均未经降 压治疗,亦未使用影响心肌复极的药物。健康对照组(Ⅲ组):68例,男36例,女32例,年龄 40~73岁,平均(50±8.3)岁,经体检、测血压、做ECG、心脏B超等辅助检查,确认无器质 性疾病。

    1.2 方法 采用NIHONKOHDEN生产的Cardiofax型三导同步标准心电图仪描记 标准12导联心电图,纸速50 mm/s,由专人测量QT间期。QT间期终点判断方法[4] :T波回到等电位线;T波与U波之间的切迹;双相T波最后回到等电位线的交点。每一导联连续测量3个QT间期和R-R间期(R-R指相邻两个QRS波群R波至R波之间的时程),取平均值。 不同导联中最长的QT间期为QTmax,最短的QT间期为QTmin,QTd=QTmax-QTmin,为消除心率 改变对QT值的影响,根据Bazett's公式计算QTc,QTcd=最大 QTc-最小QTc。
, 百拇医药
    对所有患者记录入院后24 h 动态心电信号及床旁心电图,分析其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包括频发、多源、成对及RonT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扑、室颤)。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之间比 较用t检验,离散性变量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三组QTd及QTcd 比较 见表1。

    表1 三组QTd,QTcd 值比较(±s,ms) 组别

    n
, 百拇医药
    QTd

    QTcd

    Ⅰ组

    56

    60.25±10.341)

    68.20±6.231)

    Ⅱ组

    60

    34.15±9.112)

    35.78±5.412

    Ⅲ组
, http://www.100md.com
    68

    32.18±10.93

    33.56±4.42

    1)与Ⅱ组及Ⅲ组比较:P<0.01;2)与Ⅲ组比较:P>0.05

    Ⅱ组与Ⅲ组QTd及QTcd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Ⅰ组与Ⅱ组及Ⅲ组 的QTd及QTcd比,前者显著增大(P<0.01);Ⅰ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13例,占23.2%(其中 频发、多源、成对及RonT室早共9例,阵发性室速3例,室扑1例),Ⅱ组有3例(5.0%)出现, 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

    2.2 两组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56例高血压病LVH患者中,QTd<50 ms 者19例中无1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QTd为50~80 ms者28例中有8例发生(发生率28.57%);Q Td>80 ms者9例中有5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55.56%,与上述两种情况比较,差异均有 显著性,均P<0.01);60例高血压无LVH患者,QTd<50 ms者53例中只有1例(1.89%)发生 室性心律失常,QTd为50~80 ms者7例中有2例(28.57%)发生,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 .05)。
, 百拇医药
    3 讨论

    目前研究证实[1],左室肥厚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 病死率比无左室肥厚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要高。QTd是指体表心电图导联间QT时限变异的程 度,它是因心室肌复极不一致性和电不稳定性的变化程度所致,与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密切相关[5]。本文结果显示,高血压病LVH患者QTd,QTcd较正常人显著延长(P <0.01),与国外文献[6]报道一致,较高血压病无LVH患者亦显著延长(P<0.0 1),且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亦高,而高血压无LVH患者与健康人QTd、QTcd比较差异无显 著性(P>0.05)。其原因可能是,肥厚的心肌相对供血不足导致心室肌出现了灶性坏死、 纤维增生等病理变化,使心肌代谢异常,跨膜动作电位时限延长及局限性传导延迟,使心肌 细胞的动作电位初始与结束时均延迟,使电不稳定区域增多,从而导致心室肌的复极不同步 ,引起QTd,QTcd的延长。而高血压无LVH者可能未出现上述病理与电生理改变,因而其QTd ,QTcd与正常人差异无显著性。
, http://www.100md.com
    上述结果说明,QTd明显增加表明心肌复极不均匀性增加,电不稳定区域增多,为折 返激动形成提供了条件,易产生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QTd愈大发生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 可能性愈大。因此QTd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尤其伴有左室肥厚者发生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 预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提示积极、有效地控制血压、减少心肌重量指数、逆转左室肥厚, 从而使QTd,QTcd相应下降,对高血压患者的预后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简介] 张奇志(1966-),男,湖南 江永人,主治医师,一直从事内科临床医疗工作。

    [参 考 文 献]

    [1] Melennachan JM,Henderson E,Morris KI,et al.Ventricula r arrhythmias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J]. N Engl J Med,1987,317:787-792.
, http://www.100md.com
    [2] Pye M,Quinn AC,Cobbe SM.QT interval dispersion:a non-invasive mark er of susceptibility to arrhythmia in patients with sustained ventricular arrhy thmias?[J]Br Heart J,1994,71:511-514.

    [3] 刘力生,龚兰生,孔华宇.临床高血压病[M].天津:天 津科技出版社,1990.37-72.

    [4] Statters DJ,Malik M,Ward DE,et al.QT dispersion:probl ems of methodology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J].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 ,1994,5:672-685.

    [5] Day CP,Mccomb JM,Compbell RWF.QT dispersion,an indication of arrhy thmia risk in patients with long intervals[J].Br Heart J,1990,63:342.

    [6] Davey PP,BAteman J,Malligan IP,et al.QT interval dispersion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 and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relation to autonomic ne rvous system and holter tape abnormalities[J].Br Heart J,1994,71:268.

    [收稿日期] 1999-11-12,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