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 2000年第7期
编号:10273646
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中的即刻复位效应
http://www.100md.com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0年第7期
     作者:王新伟 赵杰 陈德玉

    单位:王新伟(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骨科,上海200003);赵杰(长海医院骨科);陈德玉(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骨科,上海200003)

    关键词:腰椎滑脱;椎间融合器;复位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000737 [中图分类号] R 681.5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258-879X(2000)07-S13-02

    植入椎间融合器行椎体间融合术,具有能撑开椎间隙、最大限度地减少取骨量、避免植骨块滑脱等优点[1,2],因而临床越来越多地应用该植入物来治疗腰椎滑脱。但对于其对滑脱椎体的复位效应报道较少。我们评价了35例下腰痛伴腰椎滑脱的患者应用BAK(Bagby and Kuslich interbody fusion system,BAK)椎体间融合器后的复位效应,现报告如下。
, 百拇医药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6~1999年,我们使用BAK椎间融合器治疗下腰椎退行性滑脱共35例,其中男性14 例,女性21例,年龄18~66岁,平均51.4岁。本组患者中11例诊断为椎间盘突出伴椎体滑脱,24例为椎管狭窄症伴椎体滑脱。本组中,单枚BAK植入者20例,双枚BAK植入者15例,均未附加内固定。

    1.2 观测指标 收集患者术前、术后中立仰卧位X线侧位片,收集以下数据:(1)椎间隙塌陷指标:分别沿病变间隙上、下位椎体前后缘向另一椎体作延长线,将二椎体重叠部分之椎间隙二等分,沿各等分点分别垂直上位椎体下缘作垂线,测量病变椎间隙前部、中部及后部之高度,及上下位椎间隙的前高、中高和后高;(2)对线指标:参照Robert等[3]的方法,以L2椎体上缘线与S1椎体上缘线为基准,测量腰椎生理前凸角,以滑脱椎间隙上下缘连线之夹角作为单个椎节之前凸角,前凸记为正值,后凸记为负值;(3)对位指标:按David等[4]的方法记录椎体滑移距离及滑移百分比。为使研究具可比性及客观性,本组资料均来自同一医生所施手术,并由另一医生进行X线评价。所测指标进行术前术后比较,采用F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 百拇医药
    2 结 果

    2.1 椎间隙撑开指标 术前滑脱椎间隙前部高度平均为(8.35±2.73) mm,中部高度平均为(7.52±2.25) mm,后部高度平均为(6.32±1.63) mm,病变椎间隙高度较上、下位椎间隙高度平均降低40%。术后病变间隙前高(11.56±3.38) mm,中高(9.63±2.97) mm, 后高(8.50±2.10) mm,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高较术前平均增加(3.21±2.57) mm,中高增加(2.11±2.58) mm,后高增加(2.18±1.81) mm。病变椎间隙的上下位椎间隙高度术前、术后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1)。

    2.2 对线指标 本组术前腰椎前凸角平均为(35.75±17.31)°,其中6例为病变间隙反曲(即后高大于前高),术后平均为(37.42±14.08)°,术前术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单枚植入者与双枚植入者无显著性差异;病变椎间隙前凸角术前平均为(7.96±6.90)°,术后平均为(12.49±6.55)°,术前术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
, http://www.100md.com
    2.3 对位指标 术前椎体滑移距离4.66~14.22 mm,平均(8.88±2.32) mm,占上位椎体的10%~26%,平均20%;术后椎体滑移距离平均为(5.92±3.37) mm,比术前减少(2.96±2.33) mm,相对滑移距离减少到9%,术前术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

    3 讨 论

    椎体滑脱既影响脊柱的生理曲度(前凸角),亦造成滑脱椎节的稳定性降低或丧失。因而,滑脱的治疗不仅在于扩大椎管的矢状径容积,同时还应恢复椎间隙高度及稳定椎节。多数学者在评价椎体滑脱程度及治疗效果时,均采用椎体间的滑移程度、滑脱角以及腰椎生理曲度3个指标[3,4]。但由于脊柱的退行性变及椎体滑移本身均可造成椎间隙高度的丧失,因而我们在评价滑脱复位的效果时,采用椎间隙撑开指标、对线指标(生理前凸角)及对位指标(滑移程度和滑脱角)等3项指标。

    以往对滑脱椎体的复位多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进行复位和固定,对于Ⅱ°以上的滑脱取得较好的复位效果;椎体间植入物的出现,又形成了另一种不同的“牵张-撑开”复位原理:由于椎间隙高度的恢复,椎体间韧带的张力随之恢复,从而在稳定椎体间植入物的同时,亦对滑脱椎体进行了复位。相比之下,这是依靠脊柱本身的解剖结构来进行自主复位,因而其在抗剪力的大小上更符合椎节本身现时的平衡点。因而对于Ⅱ°以内的滑脱,单纯使用椎体间植入物行融合术,在撑开椎间隙的同时,椎体本身的移位亦得到回复或部分回复,对于椎体间植入物及椎节本身的稳定性都是有益的。
, 百拇医药
    本研究发现,以椎体间融合器行椎体间融合术的同时,术后椎体的滑移程度、滑脱角及椎间隙高度都得到了改善。表明椎体间融合器在提供融合的同时,还能提供脊柱生理状态下的椎间隙高度及椎管容积两方面的稳定性;同时单双枚BAK对复位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对于Ⅱ°以内的腰椎退行性滑脱,使用单枚BAK即可提供足够的术后即刻稳定性。这也与我们的生物力学测试结果一致[5]

    作者简介:王新伟(1968-),男(汉族),博士。

    [参 考 文 献]

    [1] Ray CD. Threaded titanium cages f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s[J]. Spine, 1997, 22(3):667-680.

    [2] Chen D, Fay LA, Lok J, et al. Increasing neuroforaminal volume by anterior interbody distraction in degenerative lumbar spine[J]. Spine, 1995, 20(1):74-79.

    [3] ernand R, a Fox DE. Evaluation of lumbar lordorsis: a prospective and retrospective study[J]. Spine, 1985, 10(9):799-802.

    [4] 赵 杰,王新伟,海 涌,等.后路斜向单枚椎间融合器的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生物力学评价[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9,20(7):425-427.

    [收稿日期] 2000-03-05

    [修回日期] 2000-05-31,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