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内科杂志》 > 1998年第4期
编号:10273900
副溶血弧菌性肠炎24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内科杂志》 1998年第4期
     作者:马玉英 卢立英 李红英 孙姝丽

    单位:100700 北京军区总医院传染科

    关键词:

    中华内科杂志980417 1996年9月本院收治副溶血弧菌性肠炎24例,均为男性,年龄17~28岁,同一食堂就餐,病前无食海产品史,除咸菜外无其他淹渍食品,未食凉拌菜,发病至入院时间3~13小时。

    来院前24例(100%)均有腹泻,每日1~5次14例(58.3%),6~9次6例(25.0%),10~20次4例(16.7%);粪便性状为黄色稀水便23例(95.8%),脓血便1例;腹痛23例(95.8%),其中1例为腹绞痛并伴呕吐1次,为胃内容物;恶心3例(12.5%);发热3例(37.5~38℃)。

    实验室检查:入院时大便常规镜检正常12例(50.0%),脓细胞每高倍视野少于15个9例(37.5%),高倍镜下脓、红细胞满视野3例(12.5%),动力试验均阴性,入院后经碱性胨水接种后动力试验阳性。14例大便培养为副溶血弧菌,对恢复期血清(病后第6天)做凝集试验,24例均阳性。

    K-B纸片法做药敏试验,对吡哌酸、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头孢哌酮、哌拉西林和氯霉素100%敏感;对头孢唑林、多粘菌素有9例(64.3%)敏感,5例(35.7%)中度敏感,对洛美沙星敏感及中度敏感者各3例(21.4%),耐药8例(57.1%)。

    治疗及转归:入院后23例均予以吡哌酸1.0 g,甲氧苄氨嘧啶(TMP)0.2 g,每日2次口服,共6次;1例脓血便者予以洛美沙星0.3 g口服,每日2次,共5天。此外,酌情予以对症治疗,如口服或静脉补液、退热、654-2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等。3例发热者入院后6小时体温恢复正常。全部患者入院第2日症状基本消失,粪便镜检正常,细菌培养阴转,停药后2次大便培养均阴性,患者全部治愈。

    讨论 副溶血弧菌是夏秋季节沿海地区感染性腹泻和食物中毒的重要致病菌。鱼、贝类死亡后该菌可大量繁殖,加之生食海产品或烹饪加热不够,繁殖的细菌就可使人致病。该菌对热敏感,56℃5分钟即可被杀死。本组患者无食海产品史,但集体就餐,集中发病,且经病原学证实,诊断成立。内陆地区,夏秋季节只要条件适宜,副溶血弧菌同样可致病,餐具、容器等交叉污染所致也是可能的。因此,集体食堂除注意食品卫生外,一定要加强餐具消毒,生熟刀具及容器要分开。

    本组患者起病急、中毒症状轻、临床以腹痛、腹泻稀水便为主,症状恢复快,入院后24小时症状基本消失,细菌阴转快,而且该菌耐药率低,临床疗效好。因此,只要及时就诊,注重粪便细菌学检查是可以及早明确诊断及时控制病情的。,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