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化疗后输注大剂量浓缩红细胞和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水平的研究
作者:朱尊民 杨靖 郭建民 丰爱萍
单位:450003 郑州,河南省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
关键词:
中华内科杂志990825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应用大剂量浓缩红细胞输注较输注全血、白细胞的恢复更快[1],为探讨其机制,我们用ELISA法,动态检测了输注浓缩红细胞及输血后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水平的变化。
一、资料和方法
1.对象:观察组 36例为1995年2月至1998年6月住院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男23例,女13例,年龄16~64岁,中位年龄37.5岁。M1 3例、M2a 17例、M2b 8例、M4 5例、M5 3例。化疗方案用标准的DA方案:柔红霉素40~60 mg,第1~3天;阿糖胞苷200 mg,第1~7天。诱导化疗结束后第2天,除按常规药物治疗外(不用G-CSF),一次输注浓缩红细胞4U,两周内输注4次。
, 百拇医药
2.选择与观察组同期住院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22例,男14例,女8例,年龄17~66岁,中位年龄39岁。M1 2例、M2a 12例、M2b 4例、M4 2例、M5 2例。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病种类型及化疗方案选择及用药剂量,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除与观察组应用同样药物外化疗结束后,两周内输注4次新鲜全血,每次400 ml。
3.血清制备: 取化疗后第1、7、14天外周血,分离血清置于-80℃保存待测,同时检测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
4.实验方法: G-CSF试剂盒采用酶联免疫法(R-D公司产品由麒麟公司惠赠)。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并检测了10例健康献血者,其G-CSF正常值为<75.1 ng/L。
5.统计学处理: 非参数的秩和检验。
, 百拇医药
二、结果
两组患者第1、7、14天 的血清G-CSF水平变化和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数的变化,见表1。结果显示:血清G-CSF水平变化发现,输注浓缩红细胞和输注全血第1、7天血清G-CSF浓度无明显变化,而第14天血清G-CSF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表1 两组化疗后第1、7、14天的G-CSF、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变化的比较(中位数及范围) 组别
例数
G-CSF(ng/L)
白细胞(×109/L)
中性粒细胞(×109/L)
, http://www.100md.com
1d
7d
14d
1d
7d
14d
1d
7d
14d
观察组
36
94
(22~208)
, http://www.100md.com 187
(77~142)
320
(122~689)
1.7
(0.4~4.1)
1.2
(0.3~2.9)
2.8
(0.8~4.9)
0.7
(0.18~1.5)
0.5
, 百拇医药
(0.1~1.9)
1.10
(0.10~2.9)
对照组
22
82
(18~201)
103
(16~327)
203
(22~766)
1.9
(0.6~5.3)
, http://www.100md.com
0.9
(0.3~2.2)
2.0
(0.3~5.2)
0.8
(0.04~2.1)
0.38
(0.05~1.56)
0.65
(0.03~3.1)
秩和检验t值
1.06
, http://www.100md.com
1.92
2.33*
0.74
1.66
2.12*
0.58
1.77
2.10*
注:*P<0.05;G-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讨论 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急性白血病化疗骨髓抑制期,大剂量浓缩红细胞输注较输注全血,白细胞恢复更快,感染发生率低。在正常机体内,G-CSF是由单核细胞或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产生[2]。大剂量浓缩红细胞输入机体可以看做是向机体提供一个“红细胞生成太多”的反馈信息,在整体的协同调节下,骨髓干细胞向红系和粒系造血祖细胞分化的比例就会进行调整[3],刺激粒细胞增生的G-CSF量也会反射性增高,促进粒细胞的增生。G-CSF不仅仅作用于祖细胞成熟分化,并且有促进造血干细胞进一步增殖分化的功能。促进粒细胞分化、成熟、趋化,吞噬功能的加强。病人感染减少,避免了重症感染。故我们建议在临床上白血病化疗骨髓抑制期,应多输注浓缩红细胞,这样不但节约了血源,减轻了病人经济负担,对病人安全度过骨髓抑制期,降低感染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 丰爱萍,朱尊民,燕备战,等.大剂量浓缩红细胞输注在成人急性髓性白血病化疗中的应用.中国输血杂志, 1997,10:133-134.
2 吴文,孙关林,邹维礼,等.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水平的研究. 中华血液学杂志, 1997,18:183-185.
3 杨天楹,杨成民,田兆嵩,主编.临床输血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23.
(收稿:1998-10-09 修回:1998-12-21), 百拇医药
单位:450003 郑州,河南省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
关键词:
中华内科杂志990825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应用大剂量浓缩红细胞输注较输注全血、白细胞的恢复更快[1],为探讨其机制,我们用ELISA法,动态检测了输注浓缩红细胞及输血后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水平的变化。
一、资料和方法
1.对象:观察组 36例为1995年2月至1998年6月住院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男23例,女13例,年龄16~64岁,中位年龄37.5岁。M1 3例、M2a 17例、M2b 8例、M4 5例、M5 3例。化疗方案用标准的DA方案:柔红霉素40~60 mg,第1~3天;阿糖胞苷200 mg,第1~7天。诱导化疗结束后第2天,除按常规药物治疗外(不用G-CSF),一次输注浓缩红细胞4U,两周内输注4次。
, 百拇医药
2.选择与观察组同期住院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22例,男14例,女8例,年龄17~66岁,中位年龄39岁。M1 2例、M2a 12例、M2b 4例、M4 2例、M5 2例。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病种类型及化疗方案选择及用药剂量,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除与观察组应用同样药物外化疗结束后,两周内输注4次新鲜全血,每次400 ml。
3.血清制备: 取化疗后第1、7、14天外周血,分离血清置于-80℃保存待测,同时检测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
4.实验方法: G-CSF试剂盒采用酶联免疫法(R-D公司产品由麒麟公司惠赠)。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并检测了10例健康献血者,其G-CSF正常值为<75.1 ng/L。
5.统计学处理: 非参数的秩和检验。
, 百拇医药
二、结果
两组患者第1、7、14天 的血清G-CSF水平变化和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数的变化,见表1。结果显示:血清G-CSF水平变化发现,输注浓缩红细胞和输注全血第1、7天血清G-CSF浓度无明显变化,而第14天血清G-CSF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表1 两组化疗后第1、7、14天的G-CSF、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变化的比较(中位数及范围) 组别
例数
G-CSF(ng/L)
白细胞(×109/L)
中性粒细胞(×109/L)
, http://www.100md.com
1d
7d
14d
1d
7d
14d
1d
7d
14d
观察组
36
94
(22~208)
, http://www.100md.com 187
(77~142)
320
(122~689)
1.7
(0.4~4.1)
1.2
(0.3~2.9)
2.8
(0.8~4.9)
0.7
(0.18~1.5)
0.5
, 百拇医药
(0.1~1.9)
1.10
(0.10~2.9)
对照组
22
82
(18~201)
103
(16~327)
203
(22~766)
1.9
(0.6~5.3)
, http://www.100md.com
0.9
(0.3~2.2)
2.0
(0.3~5.2)
0.8
(0.04~2.1)
0.38
(0.05~1.56)
0.65
(0.03~3.1)
秩和检验t值
1.06
, http://www.100md.com
1.92
2.33*
0.74
1.66
2.12*
0.58
1.77
2.10*
注:*P<0.05;G-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讨论 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急性白血病化疗骨髓抑制期,大剂量浓缩红细胞输注较输注全血,白细胞恢复更快,感染发生率低。在正常机体内,G-CSF是由单核细胞或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产生[2]。大剂量浓缩红细胞输入机体可以看做是向机体提供一个“红细胞生成太多”的反馈信息,在整体的协同调节下,骨髓干细胞向红系和粒系造血祖细胞分化的比例就会进行调整[3],刺激粒细胞增生的G-CSF量也会反射性增高,促进粒细胞的增生。G-CSF不仅仅作用于祖细胞成熟分化,并且有促进造血干细胞进一步增殖分化的功能。促进粒细胞分化、成熟、趋化,吞噬功能的加强。病人感染减少,避免了重症感染。故我们建议在临床上白血病化疗骨髓抑制期,应多输注浓缩红细胞,这样不但节约了血源,减轻了病人经济负担,对病人安全度过骨髓抑制期,降低感染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 丰爱萍,朱尊民,燕备战,等.大剂量浓缩红细胞输注在成人急性髓性白血病化疗中的应用.中国输血杂志, 1997,10:133-134.
2 吴文,孙关林,邹维礼,等.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水平的研究. 中华血液学杂志, 1997,18:183-185.
3 杨天楹,杨成民,田兆嵩,主编.临床输血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23.
(收稿:1998-10-09 修回:1998-12-21),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