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内法末梢枝撕脱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06例
作者:万延俊 于玮 王鹏来
单位:徐州市第一医院
关键词: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990443 我科自1987年以来,采用口内法末梢枝多枝撕脱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06例,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06例中,男性32例,女性74例;发病年龄24~74岁,40~60岁最多,平均年龄46.4岁;发病部位右侧70例,左侧34例,双侧2例;病期3月~15年,2~8年最多,平均5.7年。
多数病例经过保守治疗,对卡马西平类药物耐药且毒副作用明显,1例患者曾行开颅术,3例患者曾行射频治疗。
, 百拇医药 1.2 诊断方法 根据病史、症状及周围神经封闭试验进行诊断,注意排除非典型三叉神经痛及肿瘤引起的症状性神经痛。
1.3 手术方法
1.3.1 窦内法 从口内唇颊沟切开,向上翻起粘骨膜瓣暴露眶下孔,切断并尽量撕脱眶下神经孔外段。打开上颌窦前壁及顶壁,充分松解眶下管内神经,力争连同上牙槽前神经、中神经及后神经一并撕脱。
1.3.2 翼下颌多枝撕脱 先在口内颏孔处切开粘骨膜暴露颏神经,切断并尽量撕脱颏神经。切开翼下颌间隙,以下颌小舌为标记寻找下齿槽神经血管束,将其近心端结扎后切断并撕脱其远心端,通常可从下颌管内将下齿槽神经完整抽出。寻找舌神经和颊长神经,分别将其切断撕脱。
2 结 果
2.1 本组106例,术后近期疼痛消失或缓解,有效率100%。约有10%~20%患者术后2周内原患处仍偶有串、跳感或原样的疼痛感,此现象被认为是来自中枢的“痕迹反应”或“幻影现象”。
, 百拇医药
2.2 对106例进行术后2~7年随访观察,资料完整者82例,失访24例,追踪率77.4%。大部分患者症状消失或缓解,有9例患者术后1~3年间复发,但疼痛程度较术前明显减轻,其中5例经普镁液(PM)封闭5~10次,症状缓解,4例入院行再次撕脱术。
3 讨 论
3.1 末梢枝三叉神经撕脱术,手术本身不但可除去周围神经感觉性感受器,而且由于撕脱术对神经干会产生很大的损伤,导致了神经节细胞的变性,干扰了神经传导冲动的能力,以阻断传入冲动至三叉神经中枢,因而阻断了疼痛的产生,达到止痛目的。通过本组106例手术治疗观察,我们认为:在目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不清,疗效不很理想的情况下,改进了的口内法末梢枝多枝撕脱术式不失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良好方法之一,有相当的实用价值。
3.2 下齿槽动脉与同名神经伴行,形成下齿槽神经血管束,经下颌孔入下颌骨内。由于口内手术进路,位于翼颌间隙内的下颌孔位置深在,视野小,设想将下齿槽神经与下齿槽动脉分开再行神经切断撕脱危险很大,因易在分离时将下齿槽动脉损伤造成大出血。近年来我们采用先将下齿槽神经血管束近心端结扎后再切断撕脱远心端神经的方法,有效地预防了大出血的发生。该方法操作虽有一定困难,但仔细进行仍可达目的。
3.3 多数患者由于病程长,疼痛重,对术后麻木多能适应,随时间延长,面部麻木异常感变轻微,仅在用手触摸时明显。我们推测麻木程度减轻的原因可能与周围重叠神经支的代偿作用有关,也可能与患者对麻木感的逐渐适应有关。术前应与患者讲明术后面部麻木情况并嘱其术后饮食注意事项。
(收稿:1998-10-20), 百拇医药
单位:徐州市第一医院
关键词: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990443 我科自1987年以来,采用口内法末梢枝多枝撕脱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06例,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06例中,男性32例,女性74例;发病年龄24~74岁,40~60岁最多,平均年龄46.4岁;发病部位右侧70例,左侧34例,双侧2例;病期3月~15年,2~8年最多,平均5.7年。
多数病例经过保守治疗,对卡马西平类药物耐药且毒副作用明显,1例患者曾行开颅术,3例患者曾行射频治疗。
, 百拇医药 1.2 诊断方法 根据病史、症状及周围神经封闭试验进行诊断,注意排除非典型三叉神经痛及肿瘤引起的症状性神经痛。
1.3 手术方法
1.3.1 窦内法 从口内唇颊沟切开,向上翻起粘骨膜瓣暴露眶下孔,切断并尽量撕脱眶下神经孔外段。打开上颌窦前壁及顶壁,充分松解眶下管内神经,力争连同上牙槽前神经、中神经及后神经一并撕脱。
1.3.2 翼下颌多枝撕脱 先在口内颏孔处切开粘骨膜暴露颏神经,切断并尽量撕脱颏神经。切开翼下颌间隙,以下颌小舌为标记寻找下齿槽神经血管束,将其近心端结扎后切断并撕脱其远心端,通常可从下颌管内将下齿槽神经完整抽出。寻找舌神经和颊长神经,分别将其切断撕脱。
2 结 果
2.1 本组106例,术后近期疼痛消失或缓解,有效率100%。约有10%~20%患者术后2周内原患处仍偶有串、跳感或原样的疼痛感,此现象被认为是来自中枢的“痕迹反应”或“幻影现象”。
, 百拇医药
2.2 对106例进行术后2~7年随访观察,资料完整者82例,失访24例,追踪率77.4%。大部分患者症状消失或缓解,有9例患者术后1~3年间复发,但疼痛程度较术前明显减轻,其中5例经普镁液(PM)封闭5~10次,症状缓解,4例入院行再次撕脱术。
3 讨 论
3.1 末梢枝三叉神经撕脱术,手术本身不但可除去周围神经感觉性感受器,而且由于撕脱术对神经干会产生很大的损伤,导致了神经节细胞的变性,干扰了神经传导冲动的能力,以阻断传入冲动至三叉神经中枢,因而阻断了疼痛的产生,达到止痛目的。通过本组106例手术治疗观察,我们认为:在目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不清,疗效不很理想的情况下,改进了的口内法末梢枝多枝撕脱术式不失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良好方法之一,有相当的实用价值。
3.2 下齿槽动脉与同名神经伴行,形成下齿槽神经血管束,经下颌孔入下颌骨内。由于口内手术进路,位于翼颌间隙内的下颌孔位置深在,视野小,设想将下齿槽神经与下齿槽动脉分开再行神经切断撕脱危险很大,因易在分离时将下齿槽动脉损伤造成大出血。近年来我们采用先将下齿槽神经血管束近心端结扎后再切断撕脱远心端神经的方法,有效地预防了大出血的发生。该方法操作虽有一定困难,但仔细进行仍可达目的。
3.3 多数患者由于病程长,疼痛重,对术后麻木多能适应,随时间延长,面部麻木异常感变轻微,仅在用手触摸时明显。我们推测麻木程度减轻的原因可能与周围重叠神经支的代偿作用有关,也可能与患者对麻木感的逐渐适应有关。术前应与患者讲明术后面部麻木情况并嘱其术后饮食注意事项。
(收稿:1998-10-2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