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 1999年第5期
编号:10274629
直流电铜针血栓法治疗海绵状血管瘤(附26例病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1999年第5期
     作者:宋 欣 王宝莲 杨 伟 单保忠

    单位: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关键词: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990526 我们于1991-02~1997-02对26例海绵状血管瘤采用直流电形成血栓法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女16例,男10例,年龄9~53岁,病程最短2年,最长14年。有手术史未彻底切除者2例,其余24例,有硬化剂注射者5例。腮腺区11例,颊部6例,颈部3例,颞肌区3例,前臂1例及手掌指2例。

    病理:海绵状血管瘤20例,肌血管瘤2例,混合性血管瘤4例。临床症状:海绵状血管瘤体积较大,质地硬呈弥漫性,低位试验(+),肿大明显,如在手掌,影响五指内收及外展;有手术史者,局部有瘢痕;穿刺有血性液体,凝固试验(+)。
, http://www.100md.com
    1.2 治疗方法

    在局麻下,选用直径2 mm,长度为4.5 cm的铜针,制成L型,针刺入瘤之中心。如咬肌,颊部。一针正极可刺入口腔粘膜,另一针可从皮肤刺入血管瘤之中心。在刺入的针外端通以4.5~6 V直流电,患者当即有触电感,并有白色或无色泡沫自针孔溢出,针孔周围0.5 cm的皮肤因电烧伤而变黑,电压大小根据肿物的体积、部位选定,持续15~30 min后拔针。在通电期间,可见较大的血窦常明显缩小皱缩变硬。拔针时,正极侧的针(通直流电前先判明正、负极接线端)多与肿物粘连较紧,须用力拔除,针呈白色。尽量将已栓塞的组织挤出后,除口唇外,用酒精纱布覆盖。

    1.3 结果

    本组26例,观察0.5~4年,除1例颞部大型血管瘤辅以手术切除外,全部治愈。总有效率为96.1%。

    2 讨 论
, 百拇医药
    2.1 海绵状血管瘤,多无法彻底切除,目前多采用硬化剂注射或辅以手术切除的方法。其它还有栓塞、YAG或CO2激光、压迫、冷冻、激素、平阳霉素注射等疗法。1975年和1982年Hosobuchi 和Ogawa及Inoue 曾先后成功地用直流电形成血栓法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和头皮面部的蔓状动脉瘤及下肢静脉曲张。1992年周丕立在家兔的颈内静脉插入1 mm直径的铜针,留置48 h后,见局部形成血栓,距针周1 cm以内的组织呈明显的炎症反应,其他部位无异常。以此法治疗52例海绵状血管瘤。本组病例中,用直流电栓塞法治疗的26例中的疗效相同,局部和全身反应也相似。为防止铜中毒,一般须行多次治疗,有的还须辅以手术。本法针刺治愈后多有小瘢痕形成,但无伤大雅。

    2.2 铜针治疗的机理 铜针表面带有正电荷,血管内血液中的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等表面均带有负电荷。铜针置入瘤腔后,改变了正常血窦和血管内的负电位,血球纤维素粘于管壁释放出导致血液凝固的各种因子,将血中的固体成分凝集于铜针周围,形成凝血块,诱发血管内膜炎导致血栓形成。若将铜针通4.5~6V的直流电持续15~30 min,可获得同样效果。王大玫曾在家兔耳的中央静脉内插入0.2 mm的铜丝,分别留置5、7、14 d和拔出后4、8周切取标本进行光镜观察,证明术后2周内血管均呈急性炎症性红色血栓反应,4周左右血管变性、机化,8周左右血管壁呈玻璃样变,血管结构渐被吸收消失。
, 百拇医药
    2.3 本方法的优点与适应证 本法较手术痛苦少,疗效好,方法简便易行,影响外貌和功能较小,出血少,可间断进行治疗,节省费用,尤适用于基层和手术未切净的海绵状血管瘤,也适用于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辅助治疗以减小手术难度。

    2.4 注意事项及并发症

    (1)针刺前注意全身情况,尤其是有无心肝肾疾病。为防止患者紧张,可用心理转移法使患者处于较佳心理状态。有1例患者通电后发生晕厥,立即终止了治疗;②如为10岁以下儿童,应给予水合氯醛镇静及强迫制动方法后方可进行;③留针时间以15 min、电压以4.5 V为宜。如有需要可加用1~2个疗程,间隔时间以2~4周为宜;④严格无菌操作,常规给予抗生素及地塞米松以预防水肿与感染。本组有1例老年女性患者,发生感染,术后1个月后才愈合。全身反应一般为次日伴有发热(38.5 ℃左右),食欲减退,头晕等。根据刺入的铜针量可持续3~7 d。白细胞一般增高不明显,血铜浓度用原子吸收分光度法测定,在治疗前后48 h及4周内均在正常值范围。尿常规正常。

    (收稿:1998-03-31),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