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侧部分后牙反者的咀嚼运动轨迹研究
作者:王美青 胡敏 陈金武 姚秀芳 颜朝云 柴田考典
单位:王美青 胡敏 陈金武 姚秀芳 颜朝云(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解剖生理学教研室 710032);柴田考典(日本山形大学医学部齿科口腔外科学讲座)
关键词:反咀嚼运动,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000305〔摘要〕 目的:探讨单侧部分后牙反对咀嚼运动轨迹的影响。方法:14名单侧部分后牙反者,12名正常对照,K6-I型下颌运动轨 迹描记仪,测试分别用左、右侧咀嚼口香糖时的运 动轨迹和速度。结果:①对照组冠状面咀嚼运动呈规则的环形,反组出现同出同入型、 对出对入型等异常咀嚼环及“8”字型、出入轨重合型、桃型、平顶型、紊乱型等异常期 轨迹;②反组咀嚼时向后运动的幅度,咬合引导轨迹与水平面的夹角,咀嚼终末平均速 度明显增大。结论:单侧部分后牙反 ,可以对咀嚼运动的类型、方向和速度产生明显影响。
, http://www.100md.com
中图分类号:R3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733(2000)03-0184-04
A study on the effect of posterior teeth cross-bite on chewing movement
Wang Meiqing,Hu Min,Chen Jinwu,et al.
( Department of Oral Anatomy and Physiolo gy, Stomatological College,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32)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artial post erior teet h cross-bite at one side of mandible on the chewing movement. Met hods: 14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partial posterior teeth cross-bite and 12 with normal occlusion were involved. Gum chewing movement velocity wi th left and ri ght side of the individuals were separately recorded with K6-I mandibular kine siograph (MKG). Result s: ①The chewing movement orbit recorded in frontal plane was typical ly cyc le in the control while it was in-and-out ipsi-lateral or contra-lateral to the c ross-bite posterior teeth and the occlusal period-trace appeared as type"8",ov erlap,peach,flat-top or irregular shape in the cross-bite group; ②with cr oss-bite chewing was in more posterior direction, together with a larger angle of closing trace to horizontal plane and higher chewing terminal velocity when compared with cont rols. Conclusion: Partial posterior teeth cross-bite at o ne side of mandible has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type, direction and velocity o f chewing movement.
, 百拇医药
Key words Cross-bite,Mastication, Mandibular kinesiogvaph▲
后牙是咀嚼功能的主要实施结构之一,在咀嚼运动中,食物靠上下后牙的研磨作用 被嚼 细,因此上下后牙的研磨运动是非常重要的功能运动,在这一运动中,下颌后牙在上颌后牙 颊尖舌斜面的引导下滑行至牙尖交错位(intercus pal position,ICP),然后再沿上颌 后牙舌尖的舌斜面滑行一段距离,尔后张口,并由咀嚼对侧逐渐转向咀嚼侧,进行下一次咀 嚼循环。后牙的覆覆盖正常时,上颌各后牙对下颌 的引导方向一致,而当部分后牙覆覆 盖异常,如反时,上颌后牙对下颌引导的方向便不完全 一致,本研究就此规律进行研究。
, 百拇医药
1 材料和方法
1.1 受试者
本校大学生志愿者,单侧后牙反者14人(男12人,女2人,年龄17~19岁),其中仅前磨牙反者10人,包括仅第一前磨 牙反者3例,仅第二前磨牙反 者4例,第一、第二前磨牙反者3例;仅个别 磨牙反者3人,第一前磨牙和第一、第二磨 牙均反者1人,14例单侧后牙反者均未伴有其他错畸形。正常对照组12人(男9人,女 3人,年龄19~21岁),均无第三磨牙,牙列整齐,覆覆盖正常,无颞下颌关节紊乱症(原称颞颌关节功能紊 乱综合征,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否认磨牙症症状。
, 百拇医药
1.2 临床检查
1.2.1 开口度 以游标卡尺测量上下中切牙近中切角处最大开口时的距离。
1.2.2 TMD体征:开闭口时双侧颞下颌关节有无触及弹响,颌面部有无触压痛,双侧颞下颌 关节有无绞锁等现象。
1.3 检测仪器
采用美国Myotronic 公司研制的K6-I型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win95软件支持),以不同色彩 区分开、闭口轨迹图形,以彩色打印机打印结果。
1.4 检测方法
测试咀嚼口香糖(绿箭,广州产)时的咀嚼运动轨迹。随机先后 ,分别测试左侧咀嚼时和右侧咀嚼时的咀嚼运动轨迹图,每侧重复咀嚼5次。
, http://www.100md.com 1.5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冠状面咀嚼运动环的形态。水平面图形因在不同开口度 下各段轨迹 有部分重叠,矢状面图形前后方向上开闭口轨迹互相交错,均不易观察,故暂不作分析。
1.6 测量指标
1.6.1 每侧重复咀嚼5次时三维方向运动幅度的平均值:向同侧移动幅度(Lchi),向对侧移 动幅度(Lchcon),向下移动幅度(Lchv),向后移动幅度(Lchp)。
1.6.2 每侧重复咀嚼5次时最快开、闭口速度(Vmaxcho,Vmaxchc),平均开、闭口速度( Vavecho,Vavechc),和咀嚼终末速度(Vt)。
上述各项内容的测量值均由仪器内部程序设定,自动给出。
1.6.3 期运动轨迹角度:如图1所示,5次咀嚼运动轨 迹重叠的部分称为期轨迹 〔1〕,闭口运动期轨迹称为入轨,开口运动期轨迹称为出轨,入轨与水平面的夹角称为入 角(Ai),出轨与水平面的夹角称为出角(Ao),Ai和Ao均在打印结果上以量角器测得。
, http://www.100md.com
1.7 统计方法 χ2检验、分组t检验和配对t检验。
2 结 果
2.1 临床检查结果
开口度对照组为:(45.28±10.65) mm,单侧部分后牙反组为:(44.79±12.36) mm。两组 均未见开口度小于40 mm者。除单侧部分后牙反组有1例 左侧TMJ有轻度弹响外,其他受试者均未见有TMD体征。
2.2 咀嚼运动轨迹观察
2.2.1 正常侧咀嚼时,也可出现在以反侧咀嚼时,也可出现在以反对侧咀嚼时,均与对照组有 明显的差别(表1)。
, 百拇医药
对侧咀嚼时,均与对照组有 明显的差别(表1)。
者冠状面咀嚼环形态 12例正常者24侧咀嚼环形态(冠状面)基本一致,表现 为:下颌从ICP开始,先向对侧下 方滑行一段距离,尔后向下方运动,并由咀嚼对侧逐渐转向咀嚼侧,然后逐渐由咀嚼侧的外 下方向内上方闭口至ICP,进行下一次循环。5次咀嚼环仅在ICP附近开、闭口初期一小段距 离内有重叠,即为“期轨迹” (见图1)。
2.2.2 部分后牙反侧咀嚼时,也可出现在以反对侧咀嚼时,均与对照组有 明显的差别(表1)。
者冠状面咀嚼环形态 14例部分后牙反者28侧冠状面咀嚼环形态仅6例7侧为正 常形态,其余21侧均不正常,亦即 14例部分后牙反者,仅有1例双侧咀嚼环形态基本正常 ,其余13例均有不正常表现,其中5 例为单侧不正常,8例为双侧不正常,其可出现在以反侧咀嚼时,也可出现在以反对侧咀嚼时,均与对照组有 明显的差别(表1)。
, http://www.100md.com
表1 以反侧及反对侧咀嚼时咀嚼环形态类型与正常比较
对照组
(24侧)
反组
反侧咀嚼(14侧)
反对侧咀嚼(14侧)
, http://www.100md.com
正常形态
24
4
3
异常形态
0
10①
11①
①与对照组比较,P<0.01
21侧异常咀嚼环均有期轨迹异常,并且其中13侧有 咀嚼环形态异常。咀嚼环形态异常 的主要表现为:(1)同出同入型:出轨、入轨均在咀嚼侧的同侧,咀嚼环 可呈“8”字形〔1〕,6例8侧,其中4例4侧是以反对侧咀嚼时的咀嚼环,2例无论以反侧咀嚼还是以反对侧咀嚼,其咀嚼环均为此型(图2) ;(2)对出对入型:出轨、入轨均 在咀嚼侧的对侧,咀嚼环出轨和入轨趋于并行或呈“8”字形,共5例5侧,均为以反侧咀 嚼时的咀嚼环(图3)。期轨迹异常表现为:(1)“8 ”字型:出入轨在ICP附近交叉,形 成“8”字(图2),共4侧,其中2侧为同一位受试者分别以反侧和反对侧咀嚼时的咀嚼 环,另外2侧是2名不同受试者以反侧咀嚼和以反对侧咀嚼时的咀嚼环;(2)出入轨重合型(图3),共8 侧,其中5侧为以反侧咀嚼时的咀嚼环,3侧为以反对侧咀 嚼时的咀嚼 环;(3)桃型:出角(2侧)或入角(1侧)在ICP附近较大,远离ICP时突然减小,使ICP处 咀嚼环形态呈桃形(图4)。3侧中1侧是以反侧咀嚼时 的咀嚼环,2侧是以反对侧咀嚼时 的咀嚼环;(4)平顶型:开口或闭口时在ICP附近平移一小段距离,即Ao或Ai为0度,共5侧 ,其中1侧是以反侧咀嚼时的咀嚼环,2侧是以反对侧咀嚼时的咀嚼环,另2侧是同一受 试者分别以反侧和反对侧咀嚼时的咀嚼环(图5);(5)紊乱型:5次咀嚼环不能呈现 出一致的咬合引导轨迹,反侧和反对侧各有4侧,共8 侧咀嚼运动环,其从总趋势上可表现为同出同入或对出对入型的特征(图6)。
, 百拇医药
图1 正常冠状面咀嚼环,(左侧咀嚼)
图2 同出同入型咀嚼环(右侧咀嚼)
图3 对出对入型咀嚼环(右侧咀嚼)
图4 桃型期轨迹(左侧咀嚼)
图5 平顶型期轨迹(右侧咀嚼)
, 百拇医药
图6 紊乱型期轨迹(右侧咀嚼)
2.3 测量结果
正常对照组各项指标左右侧差异检验,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将24侧合并 统计。比较 结果,见无论以反侧还是以反对侧咀嚼时,下颌向后运动的幅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咀嚼终末 速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除部分后牙反组8侧咀嚼环的期轨 迹紊乱,出入轨不明确外(见表2注解),其余各咀嚼环的期轨迹有较好的重复性。比较 结果,部分后牙反组的咀嚼环,出角明显大于对照组( P<0.05),以反侧咀嚼时, 入角也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其余指标无明显差异(表2)。
, 百拇医药
表2 单侧部分后牙反合组咀嚼运动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对照组(22侧)
反组(14侧#)
反侧咀嚼
反对侧咀嚼
Lchi
5.55±2.36
5.34±2.65
, 百拇医药
6.75±2.18
Lchcon
3.93±5.36
1.19±1.01
1.18±1.16
Lchv
18.93±5.84
20.74±7.99
20.09±6.07
Lchp
5.68±2.54
12.74±5.98②
, http://www.100md.com
12.34±5. 17②
Vmaxcho
72.26±7.41
90.11±32.52
82.26±3 2.39
Vmaxchc
88.78±46.42
97.43±31.45
86.64± 28.07
Vavecho
45.53±17.03
, http://www.100md.com
58.68±23.46
55.49± 24.66
Vavechc
55.66±33.04
65.55±22.53
60.49± 20.30
Vt
17.37±11.96
26.89±15.00①
27.16±1 0.35①
Ai
, 百拇医药
37.41±11.91
55.55±26.36②
46.92±3 7.56
Ao
42.18±17.83
69.91±37.29②
89.09±4 8.79①
#:反侧和反对侧分别有4侧期轨迹紊乱,Ai和Ao 统计时未计在内,相应样本数均为10侧。
, 百拇医药
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②:P<0.01
单侧部分后牙反组反侧咀嚼与反对侧咀嚼时各项指标比较均无明显差 别(表2)。因样本量有限,未见不同牙位反者之间咀 嚼环形态的差异规律。
3 讨 论
Drago〔2〕 在对咀嚼运动轨迹进行研究后曾指出,有牙者咀嚼运动的闭口轨迹距ICP 2 mm 范围 内,是由牙面形态确定的,而本研究旨在 探讨侧向咬合关系异常的后牙反对咀嚼 运动轨迹,尤其是冠状面运动轨迹的影响。由于咀嚼时侧向运动的幅度与受咀嚼的食物的性 状有密切关系,咀嚼口香糖时侧向运动幅度较大〔3〕,故本研究选以口香糖为测试 材料, 所用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系列,检测的运 动幅度值与实际运动幅度值的线性相关性在开口度30 mm范围内,误差小于0.5 mm〔4, 5〕。连 续5次咀嚼,取其轨迹重叠部(即具有较好重复性处)作为咬合引导轨迹,来探讨后牙 咬合对咀嚼运动轨迹的影响 ,结果可信。
, http://www.100md.com
研究结果表明,单侧部分后牙反对咀嚼运动有 着明显的影响。其影响特点是:破坏了下颌 在咀嚼运动中牙尖引导的一致性,导致:(1)冠状面咀嚼环形态出现同出同入型或对出对 入型改变;(2)期轨迹形态发生明显改变,出现“8” 字型、出入轨重合型、桃型、平顶 型或紊乱型等异常期轨迹形态(图1~6);(3)咀嚼 运动向后运动的幅度增大;(4)咬 合引导下的侧方运动幅度与垂直运动幅度的比例发生变化 ,咬引导轨迹与水平面的夹角增 大,即:垂直运动幅度相对增大,水平运动幅度相对减小;(5)咀嚼终末速度增大。上述 影响可以出现在反侧,也可以出现在反对侧,或两侧均可出现,即:单侧部分后牙反对咀嚼运动的影响可以是双侧的,这可能与反牙的具体咬合形态有关。
, 百拇医药
Jemt〔6〕 曾报道,咀嚼运动中闭口期时间较开口期短,与本研究闭口速度大 于开口速度 是一致的。闭口速度可能与咬合能力有关,因为从力学的 角度,当作用力(如咬合力)大小 一定时,力的速度与力的冲量成正比。Chew 等〔7〕也指出:咀嚼硬物(如花生米 )时闭 口速度较快,所需时间较短。因此本研究显示的部分后牙反组咀嚼终末速度明显大于对照 组,水平研磨幅度相对于垂直幅度明显减小,提示该组受试者在咀嚼时,研磨运动减弱,嚼 细食物的能力下降,需要更大的咀嚼穿透力(通过提高咀嚼速度)才能达到与对照组同样的 咀嚼效果。
由于本研究的受试者为年轻的大学生,尚无明显的口颌系统功能紊乱的症状和体征,可能与 其建立恒牙的时间较短,口颌系统的功能代偿能力较强 有关,因各种原因导致这种代偿能力降低时,可能会诱发TMD。
, 百拇医药
4 结 论
单侧部分后牙反,可以对咀嚼运动的方向、类型和速度 产生明显影响。
(致谢:本研究所用仪器由陕西省伟志集团公司赞助,特此致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39200136
参考文献
[1]王美青,王惠芸.颅颌功能紊乱者咀嚼运动轨迹的研究.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1 993,11:245
[2]Drago CJ, Rugh JD. The effect of posterior tooth from on the chewing cycle i n the frontal plane. J Prosthet Dent, 1984, 51:564
, 百拇医药
[3]Lundeen HC, Gibbs CH. Advances in occlusion. Boston: John Wright, PSG, Inc. 1982.18~19
[4]Hannam AG, DeCou RE, Scott JD, et al. The kinesiographic measurement of ja w displacement. J Prosthet Dent, 1980, 44:88
[5]Jankelson B. Measurement accuracy of the mandibular kinesiograph:A computer ized study. J Prosthet Dent, 1980, 44:656
[6]Jemt T. Changes in masticatory movement parameters within the chewing period in young dentate persons and patients rehabilitated with bridges suported by imp lants in the mandible. J Oral Rehabil, 1986,13:487
[7]Chew CL, Lucas PW, Keng SB, et al. The effect of food texture on the repli cation of jaw movements in mastication. J Dent 1988, 16:210
收稿日期:19 99-12-26, 百拇医药
单位:王美青 胡敏 陈金武 姚秀芳 颜朝云(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解剖生理学教研室 710032);柴田考典(日本山形大学医学部齿科口腔外科学讲座)
关键词:反咀嚼运动,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000305〔摘要〕 目的:探讨单侧部分后牙反对咀嚼运动轨迹的影响。方法:14名单侧部分后牙反者,12名正常对照,K6-I型下颌运动轨 迹描记仪,测试分别用左、右侧咀嚼口香糖时的运 动轨迹和速度。结果:①对照组冠状面咀嚼运动呈规则的环形,反组出现同出同入型、 对出对入型等异常咀嚼环及“8”字型、出入轨重合型、桃型、平顶型、紊乱型等异常期 轨迹;②反组咀嚼时向后运动的幅度,咬合引导轨迹与水平面的夹角,咀嚼终末平均速 度明显增大。结论:单侧部分后牙反 ,可以对咀嚼运动的类型、方向和速度产生明显影响。
, http://www.100md.com
中图分类号:R3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733(2000)03-0184-04
A study on the effect of posterior teeth cross-bite on chewing movement
Wang Meiqing,Hu Min,Chen Jinwu,et al.
( Department of Oral Anatomy and Physiolo gy, Stomatological College,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32)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artial post erior teet h cross-bite at one side of mandible on the chewing movement. Met hods: 14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partial posterior teeth cross-bite and 12 with normal occlusion were involved. Gum chewing movement velocity wi th left and ri ght side of the individuals were separately recorded with K6-I mandibular kine siograph (MKG). Result s: ①The chewing movement orbit recorded in frontal plane was typical ly cyc le in the control while it was in-and-out ipsi-lateral or contra-lateral to the c ross-bite posterior teeth and the occlusal period-trace appeared as type"8",ov erlap,peach,flat-top or irregular shape in the cross-bite group; ②with cr oss-bite chewing was in more posterior direction, together with a larger angle of closing trace to horizontal plane and higher chewing terminal velocity when compared with cont rols. Conclusion: Partial posterior teeth cross-bite at o ne side of mandible has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type, direction and velocity o f chewing movement.
, 百拇医药
Key words Cross-bite,Mastication, Mandibular kinesiogvaph▲
后牙是咀嚼功能的主要实施结构之一,在咀嚼运动中,食物靠上下后牙的研磨作用 被嚼 细,因此上下后牙的研磨运动是非常重要的功能运动,在这一运动中,下颌后牙在上颌后牙 颊尖舌斜面的引导下滑行至牙尖交错位(intercus pal position,ICP),然后再沿上颌 后牙舌尖的舌斜面滑行一段距离,尔后张口,并由咀嚼对侧逐渐转向咀嚼侧,进行下一次咀 嚼循环。后牙的覆覆盖正常时,上颌各后牙对下颌 的引导方向一致,而当部分后牙覆覆 盖异常,如反时,上颌后牙对下颌引导的方向便不完全 一致,本研究就此规律进行研究。
, 百拇医药
1 材料和方法
1.1 受试者
本校大学生志愿者,单侧后牙反者14人(男12人,女2人,年龄17~19岁),其中仅前磨牙反者10人,包括仅第一前磨 牙反者3例,仅第二前磨牙反 者4例,第一、第二前磨牙反者3例;仅个别 磨牙反者3人,第一前磨牙和第一、第二磨 牙均反者1人,14例单侧后牙反者均未伴有其他错畸形。正常对照组12人(男9人,女 3人,年龄19~21岁),均无第三磨牙,牙列整齐,覆覆盖正常,无颞下颌关节紊乱症(原称颞颌关节功能紊 乱综合征,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否认磨牙症症状。
, 百拇医药
1.2 临床检查
1.2.1 开口度 以游标卡尺测量上下中切牙近中切角处最大开口时的距离。
1.2.2 TMD体征:开闭口时双侧颞下颌关节有无触及弹响,颌面部有无触压痛,双侧颞下颌 关节有无绞锁等现象。
1.3 检测仪器
采用美国Myotronic 公司研制的K6-I型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win95软件支持),以不同色彩 区分开、闭口轨迹图形,以彩色打印机打印结果。
1.4 检测方法
测试咀嚼口香糖(绿箭,广州产)时的咀嚼运动轨迹。随机先后 ,分别测试左侧咀嚼时和右侧咀嚼时的咀嚼运动轨迹图,每侧重复咀嚼5次。
, http://www.100md.com 1.5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冠状面咀嚼运动环的形态。水平面图形因在不同开口度 下各段轨迹 有部分重叠,矢状面图形前后方向上开闭口轨迹互相交错,均不易观察,故暂不作分析。
1.6 测量指标
1.6.1 每侧重复咀嚼5次时三维方向运动幅度的平均值:向同侧移动幅度(Lchi),向对侧移 动幅度(Lchcon),向下移动幅度(Lchv),向后移动幅度(Lchp)。
1.6.2 每侧重复咀嚼5次时最快开、闭口速度(Vmaxcho,Vmaxchc),平均开、闭口速度( Vavecho,Vavechc),和咀嚼终末速度(Vt)。
上述各项内容的测量值均由仪器内部程序设定,自动给出。
1.6.3 期运动轨迹角度:如图1所示,5次咀嚼运动轨 迹重叠的部分称为期轨迹 〔1〕,闭口运动期轨迹称为入轨,开口运动期轨迹称为出轨,入轨与水平面的夹角称为入 角(Ai),出轨与水平面的夹角称为出角(Ao),Ai和Ao均在打印结果上以量角器测得。
, http://www.100md.com
1.7 统计方法 χ2检验、分组t检验和配对t检验。
2 结 果
2.1 临床检查结果
开口度对照组为:(45.28±10.65) mm,单侧部分后牙反组为:(44.79±12.36) mm。两组 均未见开口度小于40 mm者。除单侧部分后牙反组有1例 左侧TMJ有轻度弹响外,其他受试者均未见有TMD体征。
2.2 咀嚼运动轨迹观察
2.2.1 正常侧咀嚼时,也可出现在以反侧咀嚼时,也可出现在以反对侧咀嚼时,均与对照组有 明显的差别(表1)。
, 百拇医药
对侧咀嚼时,均与对照组有 明显的差别(表1)。
者冠状面咀嚼环形态 12例正常者24侧咀嚼环形态(冠状面)基本一致,表现 为:下颌从ICP开始,先向对侧下 方滑行一段距离,尔后向下方运动,并由咀嚼对侧逐渐转向咀嚼侧,然后逐渐由咀嚼侧的外 下方向内上方闭口至ICP,进行下一次循环。5次咀嚼环仅在ICP附近开、闭口初期一小段距 离内有重叠,即为“期轨迹” (见图1)。
2.2.2 部分后牙反侧咀嚼时,也可出现在以反对侧咀嚼时,均与对照组有 明显的差别(表1)。
者冠状面咀嚼环形态 14例部分后牙反者28侧冠状面咀嚼环形态仅6例7侧为正 常形态,其余21侧均不正常,亦即 14例部分后牙反者,仅有1例双侧咀嚼环形态基本正常 ,其余13例均有不正常表现,其中5 例为单侧不正常,8例为双侧不正常,其可出现在以反侧咀嚼时,也可出现在以反对侧咀嚼时,均与对照组有 明显的差别(表1)。
, http://www.100md.com
表1 以反侧及反对侧咀嚼时咀嚼环形态类型与正常比较
对照组
(24侧)
反组
反侧咀嚼(14侧)
反对侧咀嚼(14侧)
, http://www.100md.com
正常形态
24
4
3
异常形态
0
10①
11①
①与对照组比较,P<0.01
21侧异常咀嚼环均有期轨迹异常,并且其中13侧有 咀嚼环形态异常。咀嚼环形态异常 的主要表现为:(1)同出同入型:出轨、入轨均在咀嚼侧的同侧,咀嚼环 可呈“8”字形〔1〕,6例8侧,其中4例4侧是以反对侧咀嚼时的咀嚼环,2例无论以反侧咀嚼还是以反对侧咀嚼,其咀嚼环均为此型(图2) ;(2)对出对入型:出轨、入轨均 在咀嚼侧的对侧,咀嚼环出轨和入轨趋于并行或呈“8”字形,共5例5侧,均为以反侧咀 嚼时的咀嚼环(图3)。期轨迹异常表现为:(1)“8 ”字型:出入轨在ICP附近交叉,形 成“8”字(图2),共4侧,其中2侧为同一位受试者分别以反侧和反对侧咀嚼时的咀嚼 环,另外2侧是2名不同受试者以反侧咀嚼和以反对侧咀嚼时的咀嚼环;(2)出入轨重合型(图3),共8 侧,其中5侧为以反侧咀嚼时的咀嚼环,3侧为以反对侧咀 嚼时的咀嚼 环;(3)桃型:出角(2侧)或入角(1侧)在ICP附近较大,远离ICP时突然减小,使ICP处 咀嚼环形态呈桃形(图4)。3侧中1侧是以反侧咀嚼时 的咀嚼环,2侧是以反对侧咀嚼时 的咀嚼环;(4)平顶型:开口或闭口时在ICP附近平移一小段距离,即Ao或Ai为0度,共5侧 ,其中1侧是以反侧咀嚼时的咀嚼环,2侧是以反对侧咀嚼时的咀嚼环,另2侧是同一受 试者分别以反侧和反对侧咀嚼时的咀嚼环(图5);(5)紊乱型:5次咀嚼环不能呈现 出一致的咬合引导轨迹,反侧和反对侧各有4侧,共8 侧咀嚼运动环,其从总趋势上可表现为同出同入或对出对入型的特征(图6)。
, 百拇医药
图1 正常冠状面咀嚼环,(左侧咀嚼)
图2 同出同入型咀嚼环(右侧咀嚼)
图3 对出对入型咀嚼环(右侧咀嚼)
图4 桃型期轨迹(左侧咀嚼)
图5 平顶型期轨迹(右侧咀嚼)
, 百拇医药
图6 紊乱型期轨迹(右侧咀嚼)
2.3 测量结果
正常对照组各项指标左右侧差异检验,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将24侧合并 统计。比较 结果,见无论以反侧还是以反对侧咀嚼时,下颌向后运动的幅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咀嚼终末 速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除部分后牙反组8侧咀嚼环的期轨 迹紊乱,出入轨不明确外(见表2注解),其余各咀嚼环的期轨迹有较好的重复性。比较 结果,部分后牙反组的咀嚼环,出角明显大于对照组( P<0.05),以反侧咀嚼时, 入角也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其余指标无明显差异(表2)。
, 百拇医药
表2 单侧部分后牙反合组咀嚼运动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对照组(22侧)
反组(14侧#)
反侧咀嚼
反对侧咀嚼
Lchi
5.55±2.36
5.34±2.65
, 百拇医药
6.75±2.18
Lchcon
3.93±5.36
1.19±1.01
1.18±1.16
Lchv
18.93±5.84
20.74±7.99
20.09±6.07
Lchp
5.68±2.54
12.74±5.98②
, http://www.100md.com
12.34±5. 17②
Vmaxcho
72.26±7.41
90.11±32.52
82.26±3 2.39
Vmaxchc
88.78±46.42
97.43±31.45
86.64± 28.07
Vavecho
45.53±17.03
, http://www.100md.com
58.68±23.46
55.49± 24.66
Vavechc
55.66±33.04
65.55±22.53
60.49± 20.30
Vt
17.37±11.96
26.89±15.00①
27.16±1 0.35①
Ai
, 百拇医药
37.41±11.91
55.55±26.36②
46.92±3 7.56
Ao
42.18±17.83
69.91±37.29②
89.09±4 8.79①
#:反侧和反对侧分别有4侧期轨迹紊乱,Ai和Ao 统计时未计在内,相应样本数均为10侧。
, 百拇医药
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②:P<0.01
单侧部分后牙反组反侧咀嚼与反对侧咀嚼时各项指标比较均无明显差 别(表2)。因样本量有限,未见不同牙位反者之间咀 嚼环形态的差异规律。
3 讨 论
Drago〔2〕 在对咀嚼运动轨迹进行研究后曾指出,有牙者咀嚼运动的闭口轨迹距ICP 2 mm 范围 内,是由牙面形态确定的,而本研究旨在 探讨侧向咬合关系异常的后牙反对咀嚼 运动轨迹,尤其是冠状面运动轨迹的影响。由于咀嚼时侧向运动的幅度与受咀嚼的食物的性 状有密切关系,咀嚼口香糖时侧向运动幅度较大〔3〕,故本研究选以口香糖为测试 材料, 所用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系列,检测的运 动幅度值与实际运动幅度值的线性相关性在开口度30 mm范围内,误差小于0.5 mm〔4, 5〕。连 续5次咀嚼,取其轨迹重叠部(即具有较好重复性处)作为咬合引导轨迹,来探讨后牙 咬合对咀嚼运动轨迹的影响 ,结果可信。
, http://www.100md.com
研究结果表明,单侧部分后牙反对咀嚼运动有 着明显的影响。其影响特点是:破坏了下颌 在咀嚼运动中牙尖引导的一致性,导致:(1)冠状面咀嚼环形态出现同出同入型或对出对 入型改变;(2)期轨迹形态发生明显改变,出现“8” 字型、出入轨重合型、桃型、平顶 型或紊乱型等异常期轨迹形态(图1~6);(3)咀嚼 运动向后运动的幅度增大;(4)咬 合引导下的侧方运动幅度与垂直运动幅度的比例发生变化 ,咬引导轨迹与水平面的夹角增 大,即:垂直运动幅度相对增大,水平运动幅度相对减小;(5)咀嚼终末速度增大。上述 影响可以出现在反侧,也可以出现在反对侧,或两侧均可出现,即:单侧部分后牙反对咀嚼运动的影响可以是双侧的,这可能与反牙的具体咬合形态有关。
, 百拇医药
Jemt〔6〕 曾报道,咀嚼运动中闭口期时间较开口期短,与本研究闭口速度大 于开口速度 是一致的。闭口速度可能与咬合能力有关,因为从力学的 角度,当作用力(如咬合力)大小 一定时,力的速度与力的冲量成正比。Chew 等〔7〕也指出:咀嚼硬物(如花生米 )时闭 口速度较快,所需时间较短。因此本研究显示的部分后牙反组咀嚼终末速度明显大于对照 组,水平研磨幅度相对于垂直幅度明显减小,提示该组受试者在咀嚼时,研磨运动减弱,嚼 细食物的能力下降,需要更大的咀嚼穿透力(通过提高咀嚼速度)才能达到与对照组同样的 咀嚼效果。
由于本研究的受试者为年轻的大学生,尚无明显的口颌系统功能紊乱的症状和体征,可能与 其建立恒牙的时间较短,口颌系统的功能代偿能力较强 有关,因各种原因导致这种代偿能力降低时,可能会诱发TMD。
, 百拇医药
4 结 论
单侧部分后牙反,可以对咀嚼运动的方向、类型和速度 产生明显影响。
(致谢:本研究所用仪器由陕西省伟志集团公司赞助,特此致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39200136
参考文献
[1]王美青,王惠芸.颅颌功能紊乱者咀嚼运动轨迹的研究.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1 993,11:245
[2]Drago CJ, Rugh JD. The effect of posterior tooth from on the chewing cycle i n the frontal plane. J Prosthet Dent, 1984, 51:564
, 百拇医药
[3]Lundeen HC, Gibbs CH. Advances in occlusion. Boston: John Wright, PSG, Inc. 1982.18~19
[4]Hannam AG, DeCou RE, Scott JD, et al. The kinesiographic measurement of ja w displacement. J Prosthet Dent, 1980, 44:88
[5]Jankelson B. Measurement accuracy of the mandibular kinesiograph:A computer ized study. J Prosthet Dent, 1980, 44:656
[6]Jemt T. Changes in masticatory movement parameters within the chewing period in young dentate persons and patients rehabilitated with bridges suported by imp lants in the mandible. J Oral Rehabil, 1986,13:487
[7]Chew CL, Lucas PW, Keng SB, et al. The effect of food texture on the repli cation of jaw movements in mastication. J Dent 1988, 16:210
收稿日期:19 99-12-26,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