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新药杂志》 > 2000年第5期
编号:10275233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研究
http://www.100md.com 《中国新药杂志》 2000年第5期
     作者:高月 吕秋军 刘永学 陈鹏 谭洪玲

    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850

    关键词:复方;物质基础;研究方法

    中国新药杂志000506 摘要 通过对中药复方的研究现状及方剂组成的效应特点分析,阐述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建立一种应用多维色谱差异显示技术、基因芯片技术与蛋白质组学相关分析技术研究中药方剂物质基础的研究体系。

    THE STUDY OF CHINESE PRESCRIPTION ON ANALYSIS METHODS

    Gao Yue Lü Qiujun Liu Yongxue

    (Institute of Radiation Medicine,Academy of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850)
, 百拇医药
    ABSTRACT To studying the existing state of compatibility of TCM formula and its complex reaction in body process,the Chinese prescription and active extracts were studied by using differential chromatography,gene chip and 2-dimentional electrophoresis.

    KEY WORDS Chinese prescription;Active extract;Analysis method

    复方有效,世人共知。但中药复方的疗效到底由什么化学成分引起的?其物质基础和配伍规律如何?君、臣、佐、使在复方中的含义以及中药的归经与作用靶点的关系等等,成为自神农尝百草以来的千古之谜!而对化学药品及生物制品等的研究,尽管它在药物结构、氨基酸序列、理化性质、药效作用原理等方面十分清楚,但作用相对单一,进一步增加疗效将出现终身服药、生活质量受损、引发其他疾病、无反应或反应差、不能根治等“瓶颈”现象。中药的有效单体甚或有效部位的研究也会出现同样的现象。这种药效的单一性与疾病的多因素、多环节发病机制相悖[1,2]。而中药复方因其组方的多成分,代谢的多途径及作用的多靶点可弥补这一不足。
, 百拇医药
    1 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对中医药的研究方兴未艾,但西方社会多把它列入保健品出售,而不是作为药物上市[3]。但在日本和韩国,由于溶入了现代科学技术,使中药研制出高效、标准制剂推向国际市场。如日本的救心丹,用高科技制药技术,并按国际药品标准加工生产,挤入了国际市场,为日本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4,5]。我国对中药复方的研究由于其历史的渊源,绝大部分停留在临床疗效的观察阶段,虽然也借用现代医学药理学的评价手段,但多是印证一些药效观察或对几个特异指标观测,或从动物模型上验证,再反馈于临床。低水平重复较多,又缺乏相关学科的密切配合,使得所研究的方剂剂型不稳定,药效重现性差,无定性定量标准,因而不能准确反映复方的作用机制及其配伍规律。

    此外,观念难以更新。一直认为,中医以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为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宗旨。她的天地人合一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脏腑气血、卫气营血等辨证理论,使得许多中医学术界的研究者难以接受从整体观到分子水平这样一个研究过程,认为某种程度上是对中医理论的歪曲。诚然,现代医学对中药复方进行过的探索,虽然取得许多可借鉴的结果,但是这种研究绝大部分是脱离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以寻找复方单味药中有效成分为着眼点,提取、分离中药内化学纯的有效成分及结构,最终回归于单味药的有效成分的研究[6~8]。如此复方的研究完全失去了药物之间的配伍及相互作用产生新物质的过程,使中药复方的研究走入歧途。
, 百拇医药
    2 中药的组合效应

    中药的物质基础研究,是基于中药组合基础上的,即2个以上中药组方后,产生一种或几种原单药所不具备的效能,而这正是中药治病达到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具体来分有2种:物理效应和化学效应。前者指电子之间互相影响,使分子的极性、磁性发生变化,甚至使分子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对各种化学反应产生诱导。此外,还能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如溶解度降低产生沉淀;吸附作用使颜色发生改变;小分子渗入大分子或排挤大分子与其他分子的作用等等。化学效应则主要是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新物质,正是这种新成分在药效中承担主要角色,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所以一个有效的复方、验方、秘方,必须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药物的七情、升降浮沉、归经、君臣佐使的配伍,才会达到组合效应的结果。那种将同类药物简单堆砌是不会达到最佳组合效应的[9,10]。中药汤剂之所以见效快,就是因为它经过了一个煎煮过程而使得效应成分充分发挥出来。作者曾用龙胆泻肝汤治疗一患者,服4剂药后,病愈。后来该患者告知服汤剂前服过一段时间的龙胆泻肝丸,无效。可见,丸药由于没有煎煮过程,分子间不能有效的作用,效应成分也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 百拇医药
    3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

    中药复方的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物理学、植物化学、分析化学、统计学、分子生物学等多种学科的交叉渗透。历史将证明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它必将推动中医药学的全面发展。如果能应用分子生物学相关技术及现代分离分析技术等技术手段,从针对重大疾病(肿瘤、心血管病、糖尿病等)的有效经典方入手,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差异蛋白质谱表达技术、多维色谱差异显示技术、智能多模式多柱色谱系统(IMMCC)及其联用技术[11]、激光共振电离光谱结合色谱技术等分析方法进行方剂体内效应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有效复方的不同配伍组方及活性成分与相应酶、受体、基因和蛋白质表达的差异性,从而探讨不同配伍组方的分子作用机制,就一定能从中发现治疗相关疾病的并能定性定量的复方一、二类新药,并推动整个中医药向分子水平乃至基因水平的发展。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采用IMMCC及其联用技术对当归补血汤全方及单药所有化学成分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黄芪与当归有很多共同的化学成分,但含量不一样,将当归补血汤与黄芪和当归对比发现当归补血汤配伍后没有主要化学成分的产生或消失,但有含量上的变化。
, http://www.100md.com
    我们拟采用多维色谱差异显示技术、基因芯片技术和蛋白质组相关分析技术研究中药复方对细胞基因表达谱和蛋白表达谱的影响;建立基因芯片及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技术平台,利用此平台将中药复方多组分、多靶点、多途径作用特点与基因、蛋白表达关联起来,比较各自不同的表达差异谱,确定不同配伍组方对应基因及蛋白表达靶点,并根据表达的器官特异性及表达水平与复方的君、臣、佐、使理论及用药剂量相关联,同时根据不同配伍组方对应基因及蛋白靶点的相互作用,分析各组成复方单药之间的密切关系,阐明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及内在的配伍规律。上述研究不仅对中医药基础理论现代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基因组与蛋白质组分析相关技术对中药及其复方进行多靶点超高通量筛选,中药的研究与开发及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此外,利用此“技术平台”对中药作用的分子机制、中药的生物学评价标准、中药的功能分类及用中医药理论指导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 百拇医药
    1,曾凌云,曾有顺. 中药复方药理研究和开发思路.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7,4(6)∶10

    2,袁久荣,袁浩. 中药配伍与化学关系论.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8,5(8)∶8

    3,祝世讷,纪立金,叶新和,等. 从现代科学技术看中医学21世纪的发展(上).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6,20(3)∶152

    4,汪运富,熊英. 中药现代研究需借鉴系统思维.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96,20(3)∶165

    5,白玉盛. 中药复方量比关系的探索.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6)∶11

    6,李占永,岳雪莲. 中药复方化学成份研究近况.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6,2(1)∶41
, 百拇医药
    7,龙致贤.研究中药复方制剂刍议.中国医学学报,1996,11(6)∶39

    8,白树才.浅谈中药复方的研究与体会.北京中医,1997,(2)∶41

    9,谢鸣.中医方剂现代研究(上卷).北京:学苑出版社,1997.491

    10,于向东,胡天真. 中药复方药理思路亟需调整.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6,20(3)∶161

    11,肖红斌,梁鑫淼,卢佩章,等.中药复方分析新方法及其应用.科学通报,1999,44(6)∶588

    收稿:1999-11-02,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