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因子的制备及其特性鉴定
作者:狄凤桐 朱和平 狄宁 郭美香 魏文清 何福全
单位:狄凤桐 朱和平 狄宁 郭美香 魏文清 何福全(解放军253医院,呼和浩特010051)
关键词: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990124
近十几年来,各国学者应用人胎脑组织等已制备出多种神经营养因子,如神经生长因子(NGF)、腺苷、热休克蛋白等。但上述神经因子大多为肽类物质,难以透过血脑屏障而发挥作用;另外是来源困难,需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重组制品,这在一般医院现时尚难以做到。为此,我们从1992年起,即开展了脑因子的研制,并经内蒙古生物制药厂等单位,对其进行了无菌试验、热原试验、过敏试验、毒性试验、以及pH、氨基酸含量与SOD含量等的测定,结果均符合我国药典(1990)的规定。培养检查无真菌、普通细菌及厌氧菌等生长。冷冻的人胎脑细胞混悬液注入脑内,几乎不产生体液免疫反应。现报道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材料和方法
1.1 脑组织标本 为新鲜的幼乳牛脑组织,由内蒙古生物制药厂提供。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SDS-PAGE中所用的各种试剂和蛋白水解酶,以及电泳仪均为国产制品。脑活素为奥地利Ebave药厂在中国办的凯建药品有限公司的产品。日立835-50型氨基酸测定仪及uv-250紫外分光光度扫描仪均为日本产品。
1.3 脑因子的制备 取新鲜幼乳牛脑组织去筋膜、血管后,匀浆,反复融冻数次,用0.1mol/LHCl调pH到酸性,按比例加入一定量的蛋白水解酶,于25℃水解过夜,离心(10000r/min×15min);取上清,用中空纤维超滤器除去其中的大分子物质,以0.1mol/LHCl调pH至6.9,通过滤膜(孔径0.02μm)抽滤除菌,分装、待用。
1.4 脑因子的特性鉴定
, 百拇医药
1.4.1 纯度分析采用uv-250紫外分光光度扫描仪扫描后,根据制品的吸收峰,判定其纯度。
1.4.2 分子量测定采用SDS-PAGE进行测定。所用凝胶的交联度为5%,凝胶浓度为7%。
1.4.3 氨基酸及SOD含量测定分别采用氨基酸测定仪及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测定。
1.5 脑因子对脑细胞的刺激作用 取日本大白兔15只(实验组10只,对照组5只),雌雄兼用,每只体重3kg。动物头部剃毛,常规消毒,注1%奴佛卡因2ml于额顶局部麻醉。依次切开头皮,颅骨及硬脑膜,从左额顶区切去8mm3脑组织。缺损区止血后,实验组兔注入脑因子1ml~2ml(对照组注入同等量的无菌生理盐水),关闭颅骨,缝合头皮,观察动物术后情况,并于术后55d,处死动物取材做病理学检查。
2 结果和讨论
, 百拇医药
2.1 脑因子的特性鉴定 ①本室制备的脑因子与进口脑活素经紫外分光光度计扫描后,分别于263nm和270nm~280nm处出显现单一吸收峰。二者的峰值相接近,且有部分重叠(图1)。②本室制备的脑因子与进口脑活素经SDS-PAGE鉴定后,均出现两条区带,但脑因子的两条带下移(图2)。③脑因子中氨基酸含量测定的结果表明,总酸为156.072g/L(占36%),必需游离氨基酸为136.2g/L(占90%),与进口脑活素所含必需游离氨基酸(约85%)基本相同。④经对20份脑因子和20份脑活素做SOD含量(±SD)测定表明,前者为15.99±4.37;后者为16.96±4.30,无统计学意义(P>0.05)。
图1 脑因子与脑活素的紫外分光光度计扫描
, 百拇医药
图2 脑因子与脑活性素的SDS-PAGE
注:1,3:脑因子;2,4:脑活素;5:Marker(Mr)
2.2 脑因子促进脑细胞生长的作用 ①大体观察:注入脑因子实验组10只兔,可见脑缺损区的脑组织呈粉白色,色泽光滑与周围脑组织有血管相通。②镜下观察:可见交织在一起的星形胶质细胞(数量较多)和神经元细胞(数量较少),并发现修复区与原脑组织之间有血管相通,提示修复区的脑细胞已存活。对照组5只兔,大体观察时可见脑损伤区凹陷不平呈灰白色,有疤痕形成,与周围脑组织无血管相通。镜下观察时,脑神经元细胞呈凸凹状,细胞核萎缩,胶质细胞增生,有纤维变性,部分有钙化。
以上所获结果表明,本室研制的脑因子与进口脑活素相比较,纯度均较良好(均为单一吸收峰),但脑因子的相对分子质量较进口脑活素略小(在SDS-PAGE图谱中前者的区带下移);二者的必需游离氨基酸及SOD的含量基本相同。将脑因子注入去除少许动物脑组织的脑缺损区后,具有刺激脑细胞增殖,促进脑缺损区修复的活性。另外,脑因子具有制备方法简便,成本低廉,易于大量生产等优点。但对其作用机理,以及临床应用的前景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简介:狄凤桐,男,56岁,主任医师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爱民路5号,Tel.(0471)6515511
参考文献
[1]朱和平,方建华,王希良,等.脑水解物的制备.中国免疫学杂志,1995:11(增刊):625~626
[2]许绍芳,莫浣英,黄登凯,等.神经生物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0:142~162
(收稿 1998-04-10 修回 1998-06-13), http://www.100md.com
单位:狄凤桐 朱和平 狄宁 郭美香 魏文清 何福全(解放军253医院,呼和浩特010051)
关键词: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990124
近十几年来,各国学者应用人胎脑组织等已制备出多种神经营养因子,如神经生长因子(NGF)、腺苷、热休克蛋白等。但上述神经因子大多为肽类物质,难以透过血脑屏障而发挥作用;另外是来源困难,需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重组制品,这在一般医院现时尚难以做到。为此,我们从1992年起,即开展了脑因子的研制,并经内蒙古生物制药厂等单位,对其进行了无菌试验、热原试验、过敏试验、毒性试验、以及pH、氨基酸含量与SOD含量等的测定,结果均符合我国药典(1990)的规定。培养检查无真菌、普通细菌及厌氧菌等生长。冷冻的人胎脑细胞混悬液注入脑内,几乎不产生体液免疫反应。现报道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材料和方法
1.1 脑组织标本 为新鲜的幼乳牛脑组织,由内蒙古生物制药厂提供。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SDS-PAGE中所用的各种试剂和蛋白水解酶,以及电泳仪均为国产制品。脑活素为奥地利Ebave药厂在中国办的凯建药品有限公司的产品。日立835-50型氨基酸测定仪及uv-250紫外分光光度扫描仪均为日本产品。
1.3 脑因子的制备 取新鲜幼乳牛脑组织去筋膜、血管后,匀浆,反复融冻数次,用0.1mol/LHCl调pH到酸性,按比例加入一定量的蛋白水解酶,于25℃水解过夜,离心(10000r/min×15min);取上清,用中空纤维超滤器除去其中的大分子物质,以0.1mol/LHCl调pH至6.9,通过滤膜(孔径0.02μm)抽滤除菌,分装、待用。
1.4 脑因子的特性鉴定
, 百拇医药
1.4.1 纯度分析采用uv-250紫外分光光度扫描仪扫描后,根据制品的吸收峰,判定其纯度。
1.4.2 分子量测定采用SDS-PAGE进行测定。所用凝胶的交联度为5%,凝胶浓度为7%。
1.4.3 氨基酸及SOD含量测定分别采用氨基酸测定仪及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测定。
1.5 脑因子对脑细胞的刺激作用 取日本大白兔15只(实验组10只,对照组5只),雌雄兼用,每只体重3kg。动物头部剃毛,常规消毒,注1%奴佛卡因2ml于额顶局部麻醉。依次切开头皮,颅骨及硬脑膜,从左额顶区切去8mm3脑组织。缺损区止血后,实验组兔注入脑因子1ml~2ml(对照组注入同等量的无菌生理盐水),关闭颅骨,缝合头皮,观察动物术后情况,并于术后55d,处死动物取材做病理学检查。
2 结果和讨论
, 百拇医药
2.1 脑因子的特性鉴定 ①本室制备的脑因子与进口脑活素经紫外分光光度计扫描后,分别于263nm和270nm~280nm处出显现单一吸收峰。二者的峰值相接近,且有部分重叠(图1)。②本室制备的脑因子与进口脑活素经SDS-PAGE鉴定后,均出现两条区带,但脑因子的两条带下移(图2)。③脑因子中氨基酸含量测定的结果表明,总酸为156.072g/L(占36%),必需游离氨基酸为136.2g/L(占90%),与进口脑活素所含必需游离氨基酸(约85%)基本相同。④经对20份脑因子和20份脑活素做SOD含量(±SD)测定表明,前者为15.99±4.37;后者为16.96±4.30,无统计学意义(P>0.05)。
图1 脑因子与脑活素的紫外分光光度计扫描
, 百拇医药
图2 脑因子与脑活性素的SDS-PAGE
注:1,3:脑因子;2,4:脑活素;5:Marker(Mr)
2.2 脑因子促进脑细胞生长的作用 ①大体观察:注入脑因子实验组10只兔,可见脑缺损区的脑组织呈粉白色,色泽光滑与周围脑组织有血管相通。②镜下观察:可见交织在一起的星形胶质细胞(数量较多)和神经元细胞(数量较少),并发现修复区与原脑组织之间有血管相通,提示修复区的脑细胞已存活。对照组5只兔,大体观察时可见脑损伤区凹陷不平呈灰白色,有疤痕形成,与周围脑组织无血管相通。镜下观察时,脑神经元细胞呈凸凹状,细胞核萎缩,胶质细胞增生,有纤维变性,部分有钙化。
以上所获结果表明,本室研制的脑因子与进口脑活素相比较,纯度均较良好(均为单一吸收峰),但脑因子的相对分子质量较进口脑活素略小(在SDS-PAGE图谱中前者的区带下移);二者的必需游离氨基酸及SOD的含量基本相同。将脑因子注入去除少许动物脑组织的脑缺损区后,具有刺激脑细胞增殖,促进脑缺损区修复的活性。另外,脑因子具有制备方法简便,成本低廉,易于大量生产等优点。但对其作用机理,以及临床应用的前景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简介:狄凤桐,男,56岁,主任医师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爱民路5号,Tel.(0471)6515511
参考文献
[1]朱和平,方建华,王希良,等.脑水解物的制备.中国免疫学杂志,1995:11(增刊):625~626
[2]许绍芳,莫浣英,黄登凯,等.神经生物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0:142~162
(收稿 1998-04-10 修回 1998-06-13),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