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275447
抗单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http://www.100md.com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1999年第2期
     作者:高丽华 肖承祖

    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北京,100071

    关键词: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990219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溶血栓药物之一。它存在两种形式:单链尿激酶(scuPA)或称尿激酶原及双链尿激酶(uPA)或称尿激酶〔1〕。由于临床发现uPA大剂量注射易出现大面积出血的倾向,所以,人们对特异性强于uPA的scuPA进行了深入地研究。由于scuPA能选择性地在纤维蛋白表面激活纤溶酶原,进而选择性地溶解血栓,而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我们虽已构建了高表达水平的工程细胞株,但纯化工艺有待进一步完善。鉴于国内尚未报道过scuPA单克隆抗体(mAb)的制备,我们用常规细胞融合技术,制备了4株能稳定分泌抗scuPA的mAb杂交瘤细胞,为进一步提纯scuPA提供了试剂。
, http://www.100md.com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抗uPA的mAb38-1-7由本室自制〔2〕;纯度99%的scuPA,由本实验室用抗uPA的mAb偶联装柱,纯化CHO工程细胞无血清培养上清,再用苯甲脒分离即得。尿激酶及纤溶酶购自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检定所。

    1.2 方法

    1.2.1 抗scuPAmAb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3〕 用纯度99%的scuPA经腹腔、皮下注射免疫6周~8周龄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细胞融合、筛选与克隆化,并制备mAb腹水。

    1.2.2 mAb的特性鉴定 ①Ig类、亚类的鉴定:采用免疫双扩散法;②尿激酶活性测定:采用改良的纤溶板法〔4〕;③抗scuPAmAb与抗uPAmAb结合单、双链尿激酶的特异性比较:分别以5mg/L的scuPA(99%纯度)及uPA包被酶联板,做间接ELISA,测定波长450nm的A值。
, http://www.100md.com
    2 结果和讨论

    用ELISA法从800个融合细胞中,克隆出了与scuPA有明显亲和活性,而与uPA亲和活性极弱的杂交瘤细胞4株(G7,E8,D和A9)。其结合uPA的活性是结合scuPA活性的4%~27%。而抗uPAmAb38-1-7结合uPA的活性是结合scuPA活性的88%,表明这4株mAb的特异性良好。采用免疫双扩法,测定4株mAb的Ig亚类均为IgG1,轻链均为κ型。间接ELISA检测培养上清的滴度为1×10-3~4.0×10-4,腹水为1×10-5~1×10-6

    scuPA虽非小分子蛋白,但抗原性不强,免疫时除要应用佐剂外,免疫时间和免疫剂量也应掌握准确。本文中我们采用了2个月5次免疫,且免疫剂量递增,尤其在细胞融合前3d追加免疫至关重要。

    scuPA与uPA分子结构的不同可能在三维立体水平上,两者在肽链结构上的差异甚微,只有1个抗原表位的不同〔1〕。如将scuPA的Lys(158)Ile(159)间的肽链断开即成为uPA。我们将mAbG7与scuPA孵育后,再激活纤溶酶,没有显示活性,表明该mAb的结合位点可能在scuPA的活性中心,或是由于其三维立体结构掩盖了其活性中心所致。
, http://www.100md.com
    国内已制备出抗uPA的mAb〔2〕,但迄今未见抗scuPA的mAb的报道。由于uPA在临床应用中能引起一些副作用,例如大剂量注射具有大范围出血的倾向〔5〕,故在心、脑血管栓塞的治疗中,需要相当纯的scuPA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本实验所筛选的4株抗scuPAmAb,为生产提纯scuPA提供了重要的试剂。另外,抗scuPAmAb还可用于对scuPA结构、功能等的基础研究及定量、定性分析〔6〕。某些肿瘤细胞可分泌大量的scuPA,因此,抗scuPAmAb是否在肿瘤的诊断中也有价值?很值得探讨。

    *国家863重点科研资助项目,No.9411061

    作者简介:高丽华,女,30岁,实验师,北京丰台东大街20号,Tel.(010)66948821

    参考文献

, http://www.100md.com     [1]史伟,张彩英,黄桂秋,等.单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结构和性质.生理科学进展,1990;21(4):314~317

    [2]析,叶建新,张正光,等.抗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mAb的制备.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1995;19(4):248~252

    [3]徐志凯主编.实用单克隆抗体技术.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1~41,95~96

    [4]高丽华,于芳,肖承祖.尿激酶测定方法的改进及对CL11G工程细胞表达尿激酶水平稳定性的观察.生物技术通讯,1997;8(2):94~96

    [5]Pannall R, Gurewich V. Pro-urokinase: a study of a mechanism for its selective fibrinolytic effect. Blood, 1986; 67(5):1215~ 1223

    [6]Seephens RW, Aumailley M, Timpl R, et al. Urokinase binding to lamininnidogen struture requirements and interactions with heparin. Eur J Biochem, 1992; 207:937~ 942

    收稿:1998-05-11

    修回:1998-08-03,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