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皮肤科杂志》 > 1998年第5期
编号:10275772
新生隐球菌引起脑肉芽肿一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98年第5期
     作者:洪微 廖万清 顾菊林

    单位:200003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皮肤科

    关键词:

    中华皮肤科杂志980536 患者男,38岁,主诉反复头痛1年,加重2个月。1992年9月始,患者出现头 痛,呈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重,伴发热、恶心、呕吐、复视及视物模糊,曾在数家医院诊 断为“脑胶质瘤”,1993年1月在某医院行“右颞叶肿瘤切除术”,病理诊断为“脑寄生虫 病”,术后未给予特殊治疗。1993年7月,患者头痛再发伴恶心、右眼视力下降,头颅CT示 “右颞顶不规则低密度区。”9月份CT示病灶较7月又有扩大趋势,于1993年9月20日收治我 科。神经科情况:神志清楚,步态平稳,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对光反射存在。Ⅰ ~Ⅻ对颅神经无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腹壁反射、膝腱反射正常。左眼视力1 .2,右眼视力0.4。共济运动正常,巴彬斯奇征、布氏征、克尼格征未引出。X线胸片及腹 部 B超正常。头颅CT:颞、顶区不规则低密度影,右侧脑室旁低密度囊性病变3cm×2.5cm×3c m。真菌学检查:痰、尿、粪、血真菌镜检及培养3次均为阴性;脑脊液检查:糖1.4mmol/L ,蛋白1782mg/L,氯化物128mmol/L,真菌镜检、培养及墨汁染色阴性;糖3.4mmol/L,蛋 白627mg/L,氯化物134mmol/L,真菌镜检、培养及墨汁染色阴性。组织病理学镜下观察:脑 组织内见由单核细胞、上皮样细胞及多核巨细胞形成的肉芽肿样变,肉芽肿内可见聚集成堆 的圆形或椭圆形菌体。HE染色:胞壁呈桔红色,有折光性,中央呈淡红色,胞壁外可见呈淡 红染色的膜。PAS染色:菌体及荚膜均呈红色。组织石蜡块的rDNA-PCR检测:扩增出了136b p的新生隐球菌rDNA特异片段。
, 百拇医药
    治疗经过:确诊后给予氟康唑静脉滴注,200mg/d,约1周后,头痛、恶心、呕吐明显缓解, 但视 物模糊无明显改善;治疗近1个月,头痛、恶心、呕吐及视物模糊等症状消失。继续巩固治 疗 ,疗程共7周。左眼视力1.2,右眼视力0.8。1993年11月8日CT示右侧脑室旁低密度囊性病 变缩小至1.5cm×1cm。患者无不适反应,肝、肾功能动态观察正常。出院后口服氟康唑,1 50mg/d,计3个月,脑CT复查右侧脑室旁低密度影消失。随访4年半无复发。

    讨论 隐球菌侵犯脑实质后形成的肉芽肿病变,称为隐球菌性脑肉芽肿, 常发生于大脑、小脑、脑干和脊髓,其临床表现随肉芽肿的部位、范围不同以及是否合并脑 膜损害而异。诊断主要根据病理及病变组织的真菌学检查。由于脑实质内肉芽肿的症状、体 征与脑瘤相似,且脑脊液真菌镜检及培养的阳性率低,常易导致误诊。本例患者在外院就曾 多次误诊为“脑胶质瘤”、“脑寄生虫病”,术后未行抗真菌治疗,半年后复发。隐球菌脑 肉芽肿的治疗,提倡手术切除病灶加术后抗真菌治疗的综合疗法。对于多发性病变,术后抗 真菌更为必要。国外曾报道仅给予抗真菌化疗而成功治愈隐球菌脑肉芽肿,但占位损害>3cm 的病灶,仅用抗真菌治疗是不成功的,切除病灶非常必要。本例患者,经氟康唑治疗,总疗 程19周,总量20.3g,随访4年半无复发。证明隐球菌脑肉芽肿的治疗,必须采用手术切除 和术后抗真菌的综合疗法。

    (收稿:1998-03-24 修回:1998-07-1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