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皮肤科杂志》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275810
202例药疹住院病例临床特征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99年第2期
     作者:陈红清 陈志强 岳晓玉 徐文严

    单位:210042 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

    关键词:

    中华皮肤科杂志990231 药疹是一种常见的药物反应。为了探讨药疹患者的临床特征,如年龄分布、皮疹类型及致病药物的变化趋势等。我们对202例药疹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1.资料来源:本组病例资料来源于1988~1997年间住院病历,共202例,占同期住院总数的4.12%,其中男112例、女90例,男女之比为1.24∶1。

    2.诊断、分型及致病药物分类: 诊断均依据病史及临床症状,皮疹分型按赵辨[1]所提出的分型方法,致敏药物则根据《新编药物学》第14版进行分类[2]
, 百拇医药
    二、结果

    1.年龄分布:202例患者中,年龄最小者为18个月,最大者为85岁。从不同时间段来看,1988~1992年共80例,以21~30岁组(26.25%)、41~50岁组(20%)及31~40岁组(18.75%)为多,同期其余各年龄段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11.25%(11~20岁组)、10%(51~60岁组)、6.25%(61~70岁组)、5%(0~10岁组)和2.5%(71~80岁组);1993~1997年间122例除保持这种分布特征外,高年龄段患者增多,如51~60岁组由前5年的10%上升至10.66%,61~70岁组占8.20%,71~80岁组占1.64%,81~90岁组亦有1例,占0.82%。

    2.皮疹类型:202例药疹患者的皮疹分型如表1所示,其中以猩红热样或麻疹样型为多,共67例,占33.2%;其次为多形红斑型,占17.82%,此外荨麻疹型、红皮病型及固定型也较常见,1988~1992年间及1993~1997年间均保持这种分布特征。
, 百拇医药
    表1 202例药疹住院病例皮疹类型 皮疹类型

    病例(%)

    1988-1992年(%)

    1993-1997年(%)

    腥红热样或麻疹样型

    67(33.17)

    26(32.5)

    41(33.60)

    固定型

    20(9.9)

    10(12.5)

, 百拇医药     10(8.2)

    多型红斑型

    36(17.82)

    15(18.75)

    21(17.25)

    荨麻疹型

    29(14.36)

    12(15)

    17(13.93)

    红皮病型

    22(10.89)

    8(10)
, 百拇医药
    14(11.48)

    中毒性表皮松解坏死型

    8(3.96)

    4(5)

    4(3.28)

    重症多形红斑型

    6(2.97)

    1(1.25)

    5(4.1)

    苔藓样型

    6(2.97)

    2(2.5)
, 百拇医药
    4(3.28)

    其他

    8(3.96)

    2(2.5)

    6(4.92)

    3.致敏药物:在202例药疹住院病例中,明确致敏药物者共179例,其中抗生素类63例,合成抗菌药物38例、解热镇痛抗炎及抗痛风药34例、抗癫痫药17例、镇静催眠药2例、 中成药8例、 生物制品2例、其他药物15例。从不同时间段来看,1988~1992年间尚无对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药物过敏的病例;1993~1997年间,除对青霉素类药物过敏病例大幅上升外,还出现了对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药物过敏的病例,而且磺胺类药物过敏者有减少的倾向。由此可见,药疹的发生与这些新型药物的应用密切相关(表2)。解热镇痛复合剂如速效伤风感冒胶囊及去痛片也是较常见的引起药疹的原因。此外,中成药的应用也值得临床工作者注意,因为此类病例也有增加的趋势,本组资料中所见到的有云南白药、石斛夜光丸及银黄口服液等。表2 143例药疹住院病例致敏药物的变化趋势 药物种类
, 百拇医药
    1998~1922年(%)

    1993~1997(%)

    青霉素类

    10(12.5)

    30(24.6)

    头孢菌素类

    0

    7(5.74)

    磺胺类

    13(16.25)

    9(7.38)

    硝基呋喃类
, 百拇医药
    7(8.75)

    5(4.1)

    喹诺酮类

    0

    4(3.28)

    解热针痛及抗炎药

    6(7.5)

    10(8.2)

    抗痛风药

    1(1.25)

    4(3.28)

    解热针痛复合剂

, http://www.100md.com     5(6.25)

    8(5.74)

    抗癫痫药

    8(10.0)

    9(7.38)

    中成药

    3(3.75)

    5(4.1)

    注:变化不大者未列入

    4.皮疹类型与致病药物的关系:在猩红热样或麻疹样型药疹中,主要致敏药物为青霉素类、林可霉素、抗癫痫药、磺胺类、头孢菌素类、解热镇痛药及抗痛风药。引起固定型药疹者仍以磺胺类和解热镇痛药居多。多形红斑型药疹的致敏药物除青霉素类外,还有解热镇痛药、中成药及抗癫痫药。荨麻疹型药疹除可由痢特灵引起外,尚有青霉素类、破伤风抗毒素及解热镇痛药。中毒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共8例,其中解热镇痛药所致5例、抗癫痫药所致2例,另1例则由镇静催眠药引起。引起红皮病型药疹的药物较多,以青霉素类、抗癫痫药、磺胺类及解热镇痛药为多见。
, 百拇医药
    三、讨论

    本组资料表明,随着新药的广泛应用及人口逐步老龄化,药疹的发生逐渐增多,而且致敏药物也渐趋多样化,这与日本作者[3]报道的结果基本一致, 其中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药物则是近几年才应用于临床的新型抗菌药物;中成药在临床中的应用也较多,所引起的药疹也时有报道,但因其多为复方,所以常难以确定何种中药过敏。至于临床分型与致敏药物的关系,本组资料所显示的数据基本与赵辨所提出的致敏药物的排序基本一致,但近5年来磺胺类药物过敏者已减少,可能与此类药物的应用减少有关。此外,我们还对药疹患者的用药原因作了初步分析,发现上呼吸道感染、皮肤病、腹泻、术前术后用药、发热、关节痛、头痛及牙痛为常见原因,因此在诊治此类患者时应注意详细询问其药物过敏史,以期尽可能减少药疹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赵辨. 药疹.见:赵辨主编.临床皮肤病学.第2版.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529-535.

    2 新谦,金有豫,主编.新编药物学.第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19.

    3 桥本喜夫,饭一.旭川医大最近10年间の药疹の统计观察. 皮临床, 1997,39:399-406.

    (收稿:1998-09-02 修回:1999-01-04),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