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皮肤科杂志》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275875
泛发性下疳样脓皮病一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99年第3期
     作者:曹元华 靳培英

    单位:210042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

    关键词:

    中华皮肤科杂志990349

    下疳样脓皮病(chancriformpyoderma,CP)系Hoffmann于1934年首先报道,因皮损酷似一期梅毒的硬下疳,故命名为CP。本病临床上少见,泛发者罕见,现将所遇1例报道如下。

    患者女,33岁。因面部、身上“生疮”半个月而就诊于本院门诊。2周前无明显诱因于右肘部出现绿豆大皮疹,渐增至约蚕豆大并破溃,此后面部、躯干及四肢陆续出现同样皮损,无疼痛及其它自觉不适。患者长期从事农业劳动,平素体健,无慢性病史。发病前无非婚性接触史。
, http://www.100md.com
    图1泛发性下疳型脓皮病:左口角下方圆形、增殖性皮损,中央浅表溃疡,少许结痂和浆液性分泌物,周边堤状隆起,呈钮扣样外观。左鼻孔下方为新发的红色扁平丘疹、结节

    体检:一般情况良好。心、肺检查无异常发现,肝脾未触及。左鼻孔下方、左口角、胸、腹、背及四肢可见直径0.5cm~3cm大小不等的皮损56个,散在分布,无融合倾向。大多呈扁平或半球状增殖性红色损害,部分皮损中央糜烂,溃疡浅表,有较多浆液性分泌物和少许脓痂,溃疡边缘呈堤状隆起、微带光泽,周边绕以红晕,软骨样硬度,钮扣样外观(图1)。新发皮损则为坚实的暗红色小丘疹。皮损无触痛或压痛。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及X线胸透正常。未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USR)阴性。真菌镜检及培养均阴性。细菌培养为腐生葡萄球菌生长。药敏试验:环丙沙星、诺氟沙星高度敏感。组织病理可见部分表皮坏死,溃疡形成。真皮内弥漫性炎症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部分血管壁破坏,管腔闭塞,呈脓皮病改变。诊断:泛发性下疳样脓皮病。

, 百拇医药     治疗经过:内服诺氟沙星600mg/d、氨苯砜100mg/d及雷公藤每日8片,外用氧氟沙星软膏,1个月后未破溃的皮损大部分消退,2个月后所有皮损全部消退,未留瘢痕,仅溃疡性皮损处留有少许色素沉着。整个病程约10周。

    讨论 CP临床上罕见,国内1965年始见2例报告[1],至1997年又有4例报告[25],加之本例共7例。7例CP皮损均无自发性疼痛,梅毒螺旋体检查、康华反应或USR检查亦全部阴性。7例CP中男6例,女1例,中年(平均42岁)发病者为多,除本例皮损泛发且位于非生殖器部位外,其余6例患者的皮损均位于生殖器部位且多为单发,皮损直径均在3cm以内,多伴有近卫淋巴结肿大,仅1例病程达5个月之久,其余6例均在4周至2个月左右。其中1例愈后有复发。

    本病病因不明,病原体培养结果各不相同,但文献中报道似以葡萄球菌为多,曾有学者认为本病属血管性疾病或毛细血管扩张性肉芽肿,而Rook等则认为CP是在轻微外伤后葡萄球菌接种而引起的坏死性反应。本例患者皮损多达56处,广泛分布于面部、躯干及四肢,这似难以用外伤后接种所致来解释。该患者居住在农村,发病于7月份,不能排除昆虫叮咬是诱因的可能性,文献中有昆虫叮咬后发病的报道[5,6],并认为CP的发病与昆虫刺伤有非常密切的关系[6]。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石福畴,赵灼雍,卫仲升.下疳型脓皮病二例报告.中华皮肤科杂志,1965,11:398-399.

    2 张北川.下疳样脓皮病一例.中华皮肤科杂志,1989,22:271.

    3 范平.下疳型脓皮病一例报告.临床皮肤科杂志,1989,18:329.

    4 李世蒙,黄倪.下疳型脓皮病.广州医药,1989,20:44.

    5 李红兵,魏跃钢,吴淞.阴囊下疳样脓皮病1例.临床皮肤科杂志,1997,26:135.

    6 小理一,三浦修,清寺真.基本皮肤科学,Ⅲ.东京:医齿药出版株式会社,昭和51年.534-535.

    (收稿:1998-07-04),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