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增殖活性
作者:王良明 王岩 张士发 宋芳吉 陈洪铎
单位:王良明(110001 沈阳,沈阳军区总医院皮肤科);张士发(110001 沈阳,沈阳军区总医院皮肤科);王岩(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皮肤科);宋芳吉 陈洪铎(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皮肤科)
关键词:
中华皮肤科杂志000221
近来有学者认为银屑病是一种由T淋巴细胞免疫异常而导致表皮细胞异常增殖的疾病[1]。为了探讨银屑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对有丝分裂原刺激应答反应,我们采用3H-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法,分析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增殖情况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关系,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被有丝分裂原刺激后增殖活性变化,探讨有丝分裂原受体功能意义。
, http://www.100md.com
一、材料与方法
(一)对象:寻常型银屑病患者31例,其中男20例,女11例,年龄5~58岁,平均32.8岁,进行期26例,静止期5例,病程1个月至31年。病例要求:①1个月内无任何发热史;②3个月内未接受任何系统治疗,如皮质类固醇、维A酸类、免疫抑制剂、PUVA、抗疟药和β-受体阻滞剂等;③3个月内无大面积外用强效皮质类固醇;④无严重肝肾疾病或其它全身性慢性疾病。正常人对照组30例系健康人,年龄20~52岁,平均32.4岁,男16例,女14例,要求同病例组。
(二)试剂与仪器:RPMI1640培养液(美国Gibco公司);刀豆蛋白A(ConA,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3H-TdR(中国原子能技术研究所);β-液体闪烁仪(美国Beckman公司)。
(三)方法:抽取静脉血2~3mL肝素抗凝,马上分离,用2~3倍pH7.4的PBS稀释后悬于淋巴细胞分离液上,离心分离出PBMC,洗涤,该细胞用台盼蓝染色测活细胞数≥95%,计数。将PBMC分成两组分别加入RPMI1640培养液和含10μg/mLConA的RPMI1640培养液中,每组分别用3个复孔培养,每孔内含2×105个PBMC,1μCi3H-TdR,混匀。放入5%CO2、95%湿度、37℃的CO2培养箱中。培养4h后取出。将标本收集到滤过膜上,冲洗、抽滤及烤膜,放入装有闪烁液的闪烁杯中,用β-液体闪烁仪测定3H-TdR掺入量,以每组1.0×105PBMC平均掺入量代表其增殖活性。刺激指数(stimulatingindex)=ConA诱导后增殖活性/自发增殖活性。
, 百拇医药
(四)统计分析:组间比较均用t或t′检验。
二、结果
银屑病患者自发增殖活性显著高于正常人。银屑病患者与正常人PBMC被有丝分裂原激活后的增殖活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见表1)。
表1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增殖活性检测 组 别
例数
自发增殖活性
刺激后增殖活性
刺激指数
银屑病患者
31
1 181±487
, http://www.100md.com
910±325
0.771±0.261
正常人
30
542±149
801±282
1.478±0.310
t值
-
6.98(t′)
0.55
P值
-
, 百拇医药
<0.01>0.05
银屑病患者PBMC自发增殖活性与有丝分裂原刺激后其增殖活性比较t=3.97,P<0.01,表明银屑病患者PBMC受有丝分裂原激活后,PBMC增殖活性明显降低。正常人PBMC自发增殖活性与有丝分裂原刺激后其增殖活性比较t=<6.40,P<0.01,表明正常人PBMC被有丝分裂原激活后,PBMC增殖活性明显增加。将银屑病患者PASI值与PBMC自发增殖活性进行相关分析,r=0.65,P<0.01。表明银屑病患者PBMC自发增殖活性与PASI呈显著正相关。
三、讨论
从本实验数据中可以看出,在体外银屑病患者PBMC自发增殖活性明显增强;相反,银屑病患者PBMC膜上有丝分裂原受体被激活后,增殖活性反而下降,呈抑制作用。正常人PBMC膜上有丝分裂原受体被激活后,增殖活性明显增加,呈矛盾现象。国内外均有类似报道[2]。但比较二组PBMC膜上有丝分裂原受体被激活后,银屑病患者与正常人PBMC增殖活性二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有丝分裂原如何抑制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增殖活性,尚需进一步探讨。
, http://www.100md.com
卫生部直属医疗机构临床学科重点项目资助
参 考 文 献
1.Baker BS,Fry L.The immunology of psoriasis. Br J Dermatol, 1992, 126:1- 9.
2.Kapp A, Neuer P, Krutmann J, et al. Production of interleukin- 2 by mononuclear cells in vitro in patients with atopic dermatitis and psoriasis. Acta Derm Venereol, 1991,71:403- 406.
收稿日期:1999-06-25, http://www.100md.com
单位:王良明(110001 沈阳,沈阳军区总医院皮肤科);张士发(110001 沈阳,沈阳军区总医院皮肤科);王岩(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皮肤科);宋芳吉 陈洪铎(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皮肤科)
关键词:
中华皮肤科杂志000221
近来有学者认为银屑病是一种由T淋巴细胞免疫异常而导致表皮细胞异常增殖的疾病[1]。为了探讨银屑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对有丝分裂原刺激应答反应,我们采用3H-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法,分析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增殖情况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关系,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被有丝分裂原刺激后增殖活性变化,探讨有丝分裂原受体功能意义。
, http://www.100md.com
一、材料与方法
(一)对象:寻常型银屑病患者31例,其中男20例,女11例,年龄5~58岁,平均32.8岁,进行期26例,静止期5例,病程1个月至31年。病例要求:①1个月内无任何发热史;②3个月内未接受任何系统治疗,如皮质类固醇、维A酸类、免疫抑制剂、PUVA、抗疟药和β-受体阻滞剂等;③3个月内无大面积外用强效皮质类固醇;④无严重肝肾疾病或其它全身性慢性疾病。正常人对照组30例系健康人,年龄20~52岁,平均32.4岁,男16例,女14例,要求同病例组。
(二)试剂与仪器:RPMI1640培养液(美国Gibco公司);刀豆蛋白A(ConA,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3H-TdR(中国原子能技术研究所);β-液体闪烁仪(美国Beckman公司)。
(三)方法:抽取静脉血2~3mL肝素抗凝,马上分离,用2~3倍pH7.4的PBS稀释后悬于淋巴细胞分离液上,离心分离出PBMC,洗涤,该细胞用台盼蓝染色测活细胞数≥95%,计数。将PBMC分成两组分别加入RPMI1640培养液和含10μg/mLConA的RPMI1640培养液中,每组分别用3个复孔培养,每孔内含2×105个PBMC,1μCi3H-TdR,混匀。放入5%CO2、95%湿度、37℃的CO2培养箱中。培养4h后取出。将标本收集到滤过膜上,冲洗、抽滤及烤膜,放入装有闪烁液的闪烁杯中,用β-液体闪烁仪测定3H-TdR掺入量,以每组1.0×105PBMC平均掺入量代表其增殖活性。刺激指数(stimulatingindex)=ConA诱导后增殖活性/自发增殖活性。
, 百拇医药
(四)统计分析:组间比较均用t或t′检验。
二、结果
银屑病患者自发增殖活性显著高于正常人。银屑病患者与正常人PBMC被有丝分裂原激活后的增殖活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见表1)。
表1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增殖活性检测 组 别
例数
自发增殖活性
刺激后增殖活性
刺激指数
银屑病患者
31
1 181±487
, http://www.100md.com
910±325
0.771±0.261
正常人
30
542±149
801±282
1.478±0.310
t值
-
6.98(t′)
0.55
P值
-
, 百拇医药
<0.01>0.05
银屑病患者PBMC自发增殖活性与有丝分裂原刺激后其增殖活性比较t=3.97,P<0.01,表明银屑病患者PBMC受有丝分裂原激活后,PBMC增殖活性明显降低。正常人PBMC自发增殖活性与有丝分裂原刺激后其增殖活性比较t=<6.40,P<0.01,表明正常人PBMC被有丝分裂原激活后,PBMC增殖活性明显增加。将银屑病患者PASI值与PBMC自发增殖活性进行相关分析,r=0.65,P<0.01。表明银屑病患者PBMC自发增殖活性与PASI呈显著正相关。
三、讨论
从本实验数据中可以看出,在体外银屑病患者PBMC自发增殖活性明显增强;相反,银屑病患者PBMC膜上有丝分裂原受体被激活后,增殖活性反而下降,呈抑制作用。正常人PBMC膜上有丝分裂原受体被激活后,增殖活性明显增加,呈矛盾现象。国内外均有类似报道[2]。但比较二组PBMC膜上有丝分裂原受体被激活后,银屑病患者与正常人PBMC增殖活性二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有丝分裂原如何抑制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增殖活性,尚需进一步探讨。
, http://www.100md.com
卫生部直属医疗机构临床学科重点项目资助
参 考 文 献
1.Baker BS,Fry L.The immunology of psoriasis. Br J Dermatol, 1992, 126:1- 9.
2.Kapp A, Neuer P, Krutmann J, et al. Production of interleukin- 2 by mononuclear cells in vitro in patients with atopic dermatitis and psoriasis. Acta Derm Venereol, 1991,71:403- 406.
收稿日期:1999-06-25,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