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10276214
紧密着色霉菌所致着色芽生菌病一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0年第5期第33卷
     作者:李佳琳 王宏伟 唐曙

    单位:李佳琳 王宏伟(200050上海市皮肤病性病医院);唐曙(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皮肤科)

    关键词:

    中华皮肤科杂志000536

    患者男,43岁,保管员。就诊前3年工作时,左侧颈部皮肤不慎被铁屑刺伤如米粒大小,半年后局部出现黄豆大小的结节,暗红色,自认为是瘢痕。此后皮损缓慢发展扩大。3年中先后在几家医院就诊,诊断为湿疹、神经性皮炎,给予相应的治疗无效。皮损也多次取鳞屑10%KOH涂片直接镜检,查见菌丝,改用多种抗真菌药外用治疗,见效甚微。1999年4月来本院门诊。当时所见局部有界限清楚的红色斑块,边缘隆起呈盘状,伴有毛孔扩张,中央有粘着性鳞屑而怀疑盘状红斑狼疮,遂予以活组织病理检查。

    皮肤科情况:颈左侧见一约2.5cm×3.5cm的三角形暗紫红色斑块,界清,周边隆起呈盘状,斑块表面有细薄脱屑。皮损浸润、增殖、萎缩均不明显(图1)。
, 百拇医药
    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正常,肝胆脾B超未见异常,X线胸透均正常,免疫指标也未见异常。

    真菌学检查:曾3次从皮损处刮取皮屑标本,用10%KOH涂片直接镜检,结果均找到分支分隔的菌丝。培养:取边缘部位的皮损活组织,送真菌培养,初代用沙堡琼脂加抗生素和放线菌酮培养基,置

    25℃和37℃培养观察:菌落发育较慢,7d后开始见有菌落出现,14d后菌落直径增至1~1.2cm。中央微隆起,表面可见灰黑色绒毛状短的气生菌丝,背面黑色。镜检:钢圈小培养可见多数棕色分支分隔菌丝。产孢类型以支孢型为主,分生孢子梗反复分支形成许多小的分支,分生孢子近圆形,紧密堆积成球状,且孢子间密集连接不易分离(图2),可符合紧密着色霉菌的形态特点。

    组织病理:先后2次在皮损边缘的不同部位取材作病理活组织检查,结果基本一致。显示表皮不同程度角化过度,棘层增厚,表皮内有炎细胞浸润和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小脓肿形成。真皮内致密的多细胞性异物感染性肉芽肿浸润和小脓肿形成,其中见单个或成堆的棕黄色厚壁孢子或称硬壳细胞。诊断:皮肤着色芽生菌病。
, http://www.100md.com
    治疗经过:同年9月我们试用山东齐鲁制药厂生产的盐酸特比萘芬片剂,0.125g日3次。16d后随访原边缘隆起的皮疹略有变平,32d后中央皮肤颜色已近正常,周边皮疹开始脱屑,48d随访丘疹斑块已荡然无存,仅留色素沉着斑及2次活检时留下的小瘢痕。用药开始减量为0.125g日2次共24d。至此治疗时间72d,用药总量24g,治疗期间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实验室复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钾、钠、氯等均未见异常。真菌学检查:皮损处鳞屑直接检查(-),取组织真菌培养4周阴性。病理学检查: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未找到棕黄色的厚壁孢子。据Esterre[1]所订标准判为临床、真菌学及组织病理学痊愈。

    讨论本例患者生长、工作均在大城市,因其临床表现为不规则形态的丘疹及其融合成的斑块,易被误诊为湿疹、神经性皮炎、体癣和盘状红斑狼疮等,值得引起警惕。此外由于着色芽生菌病的特点为肉芽肿样反应及广泛的皮肤纤维化,因此治疗非常困难。对本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局部治疗包括局部高热疗法、液氮冷冻[2,3]、二氧化碳激光、电磁波辐射器治疗及手术切除皮瓣转移等。但是所有局部治疗均仅适用于病期短、皮损小、单发局限的患者,而且均会留下不消退的瘢痕。QueirozTelles等[4]在1992年报道用伊曲康唑治疗19例巴西籍着色芽生菌病患者并取得成功,之后Bonifaz[3]及我国[5,6]也相继报道用同样药物治疗着色芽生菌病的情况。我们应用国产特比萘芬治疗着色芽生菌病,总疗程72d,用药总量24g。疗程费用等均明显低于进口同类产品及唑类产品,且耐受性好,用药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治疗后6个月随访无复发迹象,其远期效果还待继续观察。
, http://www.100md.com
    图1 患者临床皮损

    图2 紧密着色霉菌的形态特点(×400)

    志谢上海华山医院皮肤科王家俊教授、章强强副主任技师

    参考文献

    [1]EsterreP(崔盘根摘).特比萘芬治疗着色真菌病多中心试验:临床与生物学效果.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9,25:123-124.

    [2]朱钵.液氮冷冻治疗着色芽生菌病10例.临床皮肤科杂志,1987,16:92.

    [3] Bonifaz A, Martinez Soto E, Carrasco Gerard E, et al. Treatment of chromoblastomycosis with itraconazole, cryosurgery, and a combination of both. Int J Dermatol, 1997,36:542- 547.
, http://www.100md.com
    [4] Queiroz Telles F, Purim KS, Fillus JN, et al. Itraconazole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moblastomycosis due to Fonsecaea pedrosoi. Int J Dermatol, 1992,31:805- 812.

    [5]虞瑞尧.斯皮仁诺(伊曲康唑)治愈一例着色芽生菌病.中华皮肤科杂志,1994,27:260-261.

    [6]南国荣,王刚生,四荣联.伊曲康唑治疗着色芽生菌病一例.中华皮肤科杂志,1997,30:350.

    (收稿日期:1999-10-08),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