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50周年中西医结合成就报告会暨1999年度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工作会议纪要
作者:马晓昌 穆大伟
单位:
关键词: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000142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举办“建国50周年中西医结合成就报告会”,组织各专业委员会、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学会、各中西医结合医院、研究所、高等医学院校,以及各学科中西医结合专家等,总结建国50年来中西医结合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会议期间还举办了“建国50周年中西医结合医学成就图片、图书暨学术期刊展”,召开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1999年度工作会议。
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及部队的221位专家、学者出席了这次中西医结合盛会。会议开幕式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士奎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可冀教授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词,对会议协办单位宁波市微循环与莨菪类药研究所表示感谢,他明确指出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创立和发展是本世纪后50年我国医学科学界的重大成就和重大事件,在保障我国人民健康并促进中国传统医药走向世界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宁波市领导和杨国栋教授分别致词;中国中医研究院领导出席了会议并讲话,台湾中西整合医学会理事长、台湾大学医学院原院长、杨思标教授率台湾中西整合医学会6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并在开幕式上致词祝贺中西医结合取得的巨大成就。
, http://www.100md.com
会议论文集收载论文123篇,其中大会交流19篇,分组交流36篇。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骨折、多脏器衰竭、针麻研究及针刺镇痛原理研究、抗疟新药青蒿素研究、砷制剂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及其基因水平机理研究,活血化瘀复方防治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研究等等,均居国际先进水平。其他如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病、急性肿瘤、糖尿病、免疫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病毒感染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皮肤病等,以及中药研究开发,均引起国际医药界瞩目。中西医结合的“病证结合”诊断模式和方法,实现了对疾病和患者机体状态的综合诊断,促进了中医辨证客观化、标准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发展,丰富和发展了临床诊断学。形成了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疾病的分期分型辨证与微观辨证论治相结合、同病异证而异治、异病同证而同治及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治疗等“病证结合”治疗模式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临床治疗学,提高了临床疗效。各临床学科经过大量临床研究,证明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药或单纯中医药的疗效。
通过中西医结合研究,不断产生医学新认识、新观点,并不断创造着新理论、新概念。如“病证结合”诊断及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诊断理论;“辨病析态”、“生理性肾虚”、“病理性肾虚”、“显性证”、“潜隐证”、“急性血瘀证”、“陈旧性血瘀证”、“高原血瘀证”、“血瘀证临界状态”、“急虚证”等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概念;“瘀滞期阑尾炎”、“蕴热期阑尾炎”、“毒热期阑尾炎”、“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等新病名概念及“动静结合、筋骨并治”、“菌毒并治”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学新概念,展示着中西医结合研究可以创造新的医学理论概念并孕育着中西医结合系统理论的诞生。
, 百拇医药
中西医结合医学专著陆续出版,如《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实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实用中西医结合骨科学》、《实用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实用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实用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当代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中国中西医结合实用风湿病学》、《实用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中西医结合护理学》及《中西医结合医学》等,标志着中西医结合各学科理论体系在集腋成裘、逐步形成。这次展示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专著达102种,近150余册。
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培养制度即招收了中西医结合研究生;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确立了招收培养硕士与博士学位的中西医结合学科,之后又确立了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标志着我国首创的中西医结合学科的确立,1993年开始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
“中西医结合医学”,作为一门新学科,已正式列入国家技术监督局于1992年11月1日发布、1993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学科分类与代码》,标志着“中西医结合医学”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我国正式被确立,也是我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的标志。
, http://www.100md.com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创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培养西学中人才,开创了中西医结合研究;80年代随着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不仅有西学中人员,而且有中学西人员。同时,我国开始招收中西医结合研究生,目前全国已有中西医结合医学硕士培养点82个,博士培养点10个,还有博士后流动站5个;90年代一些中医高等医学院校创办了五年制或三年制中西医结合系(或专业),1998年在三所中医药大学试办七年制中医系(中西医结合方向)。由此可见,中西医结合教育体系稳步发展,其正式确立势在必然。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的确立及中西医结合医学院的创办,也势在必行。
我国在世界上首创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部、诊所等医疗机构,并列入国务院批准、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成为我国法定的新型医疗机构。至今已有各级政府批准的中西医结合医院47家,其中有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14家,成为我国重要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基地。
我国在世界上首创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虽然这些中西医结合研究院所的创办很艰难,但他们为我国中西医结合科研做出了历史性突出贡献,并将继续发挥我国中西医结合科研工作的龙头作用。
, 百拇医药
自1958年我国首届西学中研究班毕业至60年代,全国培养出5000名西学中人员;1980年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198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全国会员13000人;90年代全国培养出中西医结合硕士及博士约1200人,成为中西医结合科技队伍重要的新生力量和跨世纪人才。目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员已达35191人。显示着中西医结合科技队伍逐步壮大。
经历近半个世纪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在全国培养造就出一大批中西医结合专家,各学科领域形成了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特别是造就出一些“高明的理论家”和国内外著名的中西医结合专家,如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教授、沈自尹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咸中教授等,代表着中西医结合进入了我国最高学术机构。中西医结合研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许多交叉学科院士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并取得重大成就。表明中西医结合研究是我国医药科技界乃至科学界共同承担的历史使命,为了“促进中西医结合”,发展我国医药学及全人类医药科学,必将吸引更多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投身于中西医结合研究。
, http://www.100md.com
198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的成立,成为我国中西医结合学术发展重要里程碑,相继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各地成立了中西医结合学会,形成了全国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网络系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医结合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学术发展。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了急腹症、骨伤科、妇产科、儿科、急救医学、虚证与老年医学、眼科、耳鼻咽喉科、皮肤性病、医学影像学、养生学与康复医学、肿瘤、呼吸病、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外科、神经科、活血化瘀、肝病、肾病、周围血管病、风湿类疾病、糖尿病、血液学、大肠与肛门疾病、疮疡、微循环、四诊研究、中药、基础理论研究、烧伤、心身医学、管理及外语等35个专业委员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等学会也成立了相应专业委员会,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和学术交流,促进着各专业学科的学术发展与学科建设。有30个专业委员会撰文并参加了这次成就报告会。
自1981年我国创办《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目前已发行中、日、英文版)以来,陆续创办了《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中国骨伤》杂志,以及各专业委员会和省、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的《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中西医结合肿瘤杂志》、《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杂志》、《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中西医结合研究》、《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等14种学术期刊,标志着中西医结合学术繁荣发展。《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等5家期刊参加了展示。会议期间还召开了中西医结合期刊、杂志编辑工作会议,增补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编辑委员会委员。
, 百拇医药
中西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团结合作,共同提高,已普遍运用着中西医结合方法开展医疗保健、防病治病,如西医医院以西医为主,设立了中医科或中西医结合科;中医医院以中医为主,但也运用着西医及中西医结合方法。表明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在我国医学界已较普遍形成。在我国全社会及广大人民群众中,已普遍认为“中医好、西医好、中西医结合更好”。中西医结合医学知识的广泛普及,表明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根基越来越坚实深厚。
通过近半个世纪中西医结合研究,一方面架起了中、西医之间沟通桥梁,使西医了解了中医药学及其在人类医疗保健事业中的科学价值;另一方面架起了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桥梁,通过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国际学术交流,使中医药在更多国家尤其是欧美国家医学界得以更广泛认识和传播。
会议制定了2000年学会工作计划,确定2000年8月召开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2001年召开第二届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
收稿:1999-11-05, http://www.100md.com
单位:
关键词: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000142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举办“建国50周年中西医结合成就报告会”,组织各专业委员会、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学会、各中西医结合医院、研究所、高等医学院校,以及各学科中西医结合专家等,总结建国50年来中西医结合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会议期间还举办了“建国50周年中西医结合医学成就图片、图书暨学术期刊展”,召开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1999年度工作会议。
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及部队的221位专家、学者出席了这次中西医结合盛会。会议开幕式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士奎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可冀教授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词,对会议协办单位宁波市微循环与莨菪类药研究所表示感谢,他明确指出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创立和发展是本世纪后50年我国医学科学界的重大成就和重大事件,在保障我国人民健康并促进中国传统医药走向世界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宁波市领导和杨国栋教授分别致词;中国中医研究院领导出席了会议并讲话,台湾中西整合医学会理事长、台湾大学医学院原院长、杨思标教授率台湾中西整合医学会6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并在开幕式上致词祝贺中西医结合取得的巨大成就。
, http://www.100md.com
会议论文集收载论文123篇,其中大会交流19篇,分组交流36篇。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骨折、多脏器衰竭、针麻研究及针刺镇痛原理研究、抗疟新药青蒿素研究、砷制剂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及其基因水平机理研究,活血化瘀复方防治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研究等等,均居国际先进水平。其他如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病、急性肿瘤、糖尿病、免疫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病毒感染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皮肤病等,以及中药研究开发,均引起国际医药界瞩目。中西医结合的“病证结合”诊断模式和方法,实现了对疾病和患者机体状态的综合诊断,促进了中医辨证客观化、标准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发展,丰富和发展了临床诊断学。形成了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疾病的分期分型辨证与微观辨证论治相结合、同病异证而异治、异病同证而同治及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治疗等“病证结合”治疗模式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临床治疗学,提高了临床疗效。各临床学科经过大量临床研究,证明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药或单纯中医药的疗效。
通过中西医结合研究,不断产生医学新认识、新观点,并不断创造着新理论、新概念。如“病证结合”诊断及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诊断理论;“辨病析态”、“生理性肾虚”、“病理性肾虚”、“显性证”、“潜隐证”、“急性血瘀证”、“陈旧性血瘀证”、“高原血瘀证”、“血瘀证临界状态”、“急虚证”等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概念;“瘀滞期阑尾炎”、“蕴热期阑尾炎”、“毒热期阑尾炎”、“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等新病名概念及“动静结合、筋骨并治”、“菌毒并治”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学新概念,展示着中西医结合研究可以创造新的医学理论概念并孕育着中西医结合系统理论的诞生。
, 百拇医药
中西医结合医学专著陆续出版,如《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实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实用中西医结合骨科学》、《实用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实用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实用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当代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中国中西医结合实用风湿病学》、《实用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中西医结合护理学》及《中西医结合医学》等,标志着中西医结合各学科理论体系在集腋成裘、逐步形成。这次展示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专著达102种,近150余册。
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培养制度即招收了中西医结合研究生;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确立了招收培养硕士与博士学位的中西医结合学科,之后又确立了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标志着我国首创的中西医结合学科的确立,1993年开始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
“中西医结合医学”,作为一门新学科,已正式列入国家技术监督局于1992年11月1日发布、1993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学科分类与代码》,标志着“中西医结合医学”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我国正式被确立,也是我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的标志。
, http://www.100md.com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创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培养西学中人才,开创了中西医结合研究;80年代随着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不仅有西学中人员,而且有中学西人员。同时,我国开始招收中西医结合研究生,目前全国已有中西医结合医学硕士培养点82个,博士培养点10个,还有博士后流动站5个;90年代一些中医高等医学院校创办了五年制或三年制中西医结合系(或专业),1998年在三所中医药大学试办七年制中医系(中西医结合方向)。由此可见,中西医结合教育体系稳步发展,其正式确立势在必然。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的确立及中西医结合医学院的创办,也势在必行。
我国在世界上首创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部、诊所等医疗机构,并列入国务院批准、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成为我国法定的新型医疗机构。至今已有各级政府批准的中西医结合医院47家,其中有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14家,成为我国重要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基地。
我国在世界上首创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虽然这些中西医结合研究院所的创办很艰难,但他们为我国中西医结合科研做出了历史性突出贡献,并将继续发挥我国中西医结合科研工作的龙头作用。
, 百拇医药
自1958年我国首届西学中研究班毕业至60年代,全国培养出5000名西学中人员;1980年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198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全国会员13000人;90年代全国培养出中西医结合硕士及博士约1200人,成为中西医结合科技队伍重要的新生力量和跨世纪人才。目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员已达35191人。显示着中西医结合科技队伍逐步壮大。
经历近半个世纪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在全国培养造就出一大批中西医结合专家,各学科领域形成了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特别是造就出一些“高明的理论家”和国内外著名的中西医结合专家,如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教授、沈自尹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咸中教授等,代表着中西医结合进入了我国最高学术机构。中西医结合研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许多交叉学科院士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并取得重大成就。表明中西医结合研究是我国医药科技界乃至科学界共同承担的历史使命,为了“促进中西医结合”,发展我国医药学及全人类医药科学,必将吸引更多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投身于中西医结合研究。
, http://www.100md.com
198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的成立,成为我国中西医结合学术发展重要里程碑,相继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各地成立了中西医结合学会,形成了全国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网络系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医结合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学术发展。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了急腹症、骨伤科、妇产科、儿科、急救医学、虚证与老年医学、眼科、耳鼻咽喉科、皮肤性病、医学影像学、养生学与康复医学、肿瘤、呼吸病、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外科、神经科、活血化瘀、肝病、肾病、周围血管病、风湿类疾病、糖尿病、血液学、大肠与肛门疾病、疮疡、微循环、四诊研究、中药、基础理论研究、烧伤、心身医学、管理及外语等35个专业委员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等学会也成立了相应专业委员会,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和学术交流,促进着各专业学科的学术发展与学科建设。有30个专业委员会撰文并参加了这次成就报告会。
自1981年我国创办《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目前已发行中、日、英文版)以来,陆续创办了《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中国骨伤》杂志,以及各专业委员会和省、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的《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中西医结合肿瘤杂志》、《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杂志》、《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中西医结合研究》、《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等14种学术期刊,标志着中西医结合学术繁荣发展。《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等5家期刊参加了展示。会议期间还召开了中西医结合期刊、杂志编辑工作会议,增补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编辑委员会委员。
, 百拇医药
中西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团结合作,共同提高,已普遍运用着中西医结合方法开展医疗保健、防病治病,如西医医院以西医为主,设立了中医科或中西医结合科;中医医院以中医为主,但也运用着西医及中西医结合方法。表明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在我国医学界已较普遍形成。在我国全社会及广大人民群众中,已普遍认为“中医好、西医好、中西医结合更好”。中西医结合医学知识的广泛普及,表明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根基越来越坚实深厚。
通过近半个世纪中西医结合研究,一方面架起了中、西医之间沟通桥梁,使西医了解了中医药学及其在人类医疗保健事业中的科学价值;另一方面架起了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桥梁,通过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国际学术交流,使中医药在更多国家尤其是欧美国家医学界得以更广泛认识和传播。
会议制定了2000年学会工作计划,确定2000年8月召开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2001年召开第二届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
收稿:1999-11-05,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