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 1999年第4期
编号:10276839
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型药疹10例
http://www.100md.com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1999年第4期
     作者:冯峥 李恒进 漆军 赵华 虞瑞尧

    单位:解放军总医院皮肤科,北京 100853

    关键词:表皮松解;大疱性;激素治疗;抗生素;病例报告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990437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R 758.2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 中共收治大疱表皮坏死松解症型药疹10例,其中男4例,女6例。年龄16~64 岁,平均32.4岁。有4例女患者分别合并肺癌脑转移、肺结核、癫癎及系统性红斑狼疮。

    1.2 可疑致敏药物 发病前明确用药1种的3例;用药2种以上的7例,其中3例同时应用了4种药物。可疑致敏药物分类如下:①抗生素类:复方新诺明、阿莫仙、先锋必、氨苄青霉素、吡哌酸;②解热镇痛药:去痛片、APC、安痛定;③抗结核药:乙胺丁醇;④抗癫癎药:苯妥英钠。
, http://www.100md.com
    1.3 临床表现 可疑药物应用至发病时间最短者20h,最长者1周。临床上均有红斑、水疱、糜烂、表皮松解及发热,体温 37.5 ℃~ 40.8 ℃。伴粘膜累及者8例;伴转氨酶升高者8例,GPT最高达 373 IU/L, GOT最高达 283 IU/L;伴BUN升高者5例,最高达 12.6 mmol/L;尿常规异常者(出现白细胞、红细胞、上皮细胞及蛋白)6例。 4例患者个别部位皮肤渗液培养出绿脓杆菌及肺炎克雷伯菌,一般发生于治疗后第 5~6 d; 1例在治疗第6天血培养发现大肠杆菌。

    1.4 治疗 予以氢化可的松静滴,每日 200 mg~ 400 mg,治疗第 4~7 天开始递减,每隔 2 d 减50 mg,最后50 mg 改为泼尼松5mg 口服每日3次至出院时停药。 4例患者个别部位皮肤渗液培养有菌者,予以3%四环素软膏外用治疗; 1例血培养阳性者应用泰能2.0静滴每日2次,连续3d。

    1.6 结果 8 例患者痊愈出院, 1 例好转出院,1 例死于内脏大出血。 4 例皮肤渗液阳性及 1 例血培养阳性患者,经以上治疗后复查阴性。无一例患者因合并感染而死亡。
, 百拇医药
    2 讨论

    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型药疹发病率较低,从我科收治患者情况看,本病占同期皮肤科住院患者的万分之 0.398,占同期住院的药疹患者的百分之 3.81; 1992 年以前有3例,而 1997 年到 1998 年就有4例,近年的例数明显高于前几年,这可能与新药品种增多、患者用药不规范以至滥用药物有关。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女性发病较多,有报道男女比例约为 1∶1.7,我科 10 例患者男女比例为 1∶1.5。

    导致本病的致敏药物很多,以抗生素及解热镇痛药占绝大多数,而同时合用几种抗生素或几种解热镇痛药时更易发生,且症状严重,治疗困难。本病的死亡率较高,有报道为 30% 左右。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有:脓毒血症、肺水肿、肺栓塞及胃肠道出血等。其预后主要取决于的年龄、原发疾病及处置时间的早晚等因素。

    本病的治疗,在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问题上一直存有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应用激素系统治疗可增加感染的机率而导致生存率降低。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发现,大部分患者在疾病早期及时应用大剂量激素能减轻过敏性炎症反应,很快控制病情。由于并发细菌等感染一般出现在治疗中第 5~6 天,而这时我们已经开始减少激素用量,在密切观察病情,加强护理及采取相应的抗感染措施后,往往能很快控制感染。关于患者治疗开始时是否同时使用抗生素,我们认为:①患者本身正处于超敏状态,极易造成其它抗生素的过敏反应;②在大剂量应用激素的同时加用抗生素又易产生真菌感染。所以我们认为在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型药疹的治疗过程中,除非出现明确的感染征象,否则应慎重考虑抗生素的应用。

    (1999—06—07收稿,1999—06—23修回),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