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276851
共同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观察
http://www.100md.com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00年第2期
     作者:杨少远

    单位:杨少远(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眼科,250014)

    关键词:斜视;视觉,双眼;外科手术,眼

    山东医大基础医学院学报000233 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双眼视功能常因眼位偏斜被破坏。手术的目的除改善容貌外,更重要的是恢复双眼视,恢复或重建立体视。我们对近10年来观察3年以上的110例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患者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110例中男51例,女59例,手术年龄5~38岁,平均17岁。手术以最大斜视角设计,以后徒加截除1mm矫正5为基础,局麻者术中调整缝线保持正位或略过矫。记录术前、术后1周、8周及3年的斜视角(三棱镜+遮盖法),双眼视采用同视机检查三级视功能是否存在,立体视看远用随机点定量画片,看近用颜氏图,以通过60s为正常。用t检验及χ2检验作统计学处理。
, 百拇医药
    2 结 果

    2.1 间歇性外斜视与恒常性外斜视一般资料比较 110例中间歇性外斜视43例,恒常性外斜视67例。间歇性外斜视发病年龄9个月~17岁,平均6.2岁。术前视力(矫正)均≥0.8,其中正视及低度屈光不正29例,占67.49%,中度远视4例,屈光参差10例;术前最大斜视度20~80,平均41.2。恒常性外斜视发病年龄4个月~19岁,平均5.1岁,术前43例矫正视力≥0.8,17例单眼弱视。屈光状态:正视及低度屈光不正41例,占61.04%,双眼中、高度屈光不正4例,屈光参差15例,术前最大斜视角25~95,平均50。间歇性外斜视与恒常性外斜视比较,发病年龄、屈光状态及斜视度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2.2 术后眼位比较 110例中术后正位率近期(1周)为92/110(83.63%),远期(3年)为78/110(70.90%),术后1周、8周、3年间歇性外斜视及恒常性外斜视正位率虽均有所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两组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见表1。
, 百拇医药
    表1 共同性外斜视患者术后不同时期眼位(n)

    1周

    8周

    3年

    (≥+11

    ≤±10(%)

    ≥-11

    ≥+11

    ≤±10(%)

    ≥-11

    ≥+11
, 百拇医药
    ≤±10(%)

    ≥-11

    间歇性

    恒常性

    4

    4

    36(83.72)

    56(83.58)

    3

    7

    1

    1

    38(88.37)
, 百拇医药
    57(85.07)

    4

    9

    0

    1

    32(74.40)

    46(68.66)

    11

    20

    2.3 术后三级视功能变化 间歇性外斜视中术前15例三级视功能健全,占34.88%,术后眼位矫正,三级视功能健全率有所提高,但较术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恒常性外斜视术前三级视功能均不健全,术后虽有部分患者恢复同时视及融合功能,但3年时仅有1例有三级视功能。间歇性外斜视与恒常性外斜视比较,前者术前、术后双眼视功能均优于后者(P<0.05),见表2。表2 共同性外斜视患者术前及
, 百拇医药
    术后同视机三级视功能(n)

    术前

    术后1周

    8周

    3年

    健全

    缺如

    健全

    缺如

    健全

    缺如

    健全

    缺如
, 百拇医药
    间歇性

    恒常性

    15

    0

    15

    42

    16

    1

    14

    38

    19

    3

    9

    34
, 百拇医药
    16

    1

    13

    36

    2.4 术后立体视定量检查 间歇性外斜视术前仅5例远、近立体视均通过60s,占11.63%,28例远立体视大于60s,仅近立体视通过60s,占76.74%,两者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恒常性外斜视术前随机点图检查远近均无1例通过60s,仅12例有400s近立体视。远立体视及近立体视两组术后较术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3。表3 共同性外斜视患者术前及

    术后立体视情况(n)

    术前

    术后1周

    术后8周
, 百拇医药
    术后3年

    远

    近

    远

    近

    远

    近

    远

    近

    间歇性

    5

    33

    7

    35
, http://www.100md.com
    9

    36

    7

    34

    恒常性

    0

    0

    0

    4

    0

    7

    0

    6

    2.5 术后双眼视功能与眼位的关系 间歇性外斜视术前有三级视功能且术后1周眼位正者14例,术后3年眼位稳定,其中7例达到完全治愈。1例术前有三级视功能,术后1周过矫+20,术后3年时眼位正(内隐斜),有同视机三级功能,随机点图近立体视通过60s。术前三级视功能缺如,术后1周眼位正者12例,术后3年时仅9例获得不同程度Ⅰ、Ⅱ级视功能,无1例立体视健全。
, 百拇医药
    3 讨 论

    共同性外斜视是与异常神经冲动和异常解剖因素有关的斜视,恒常性外斜视与间歇性外斜视之间并无明确界限,当间歇性外斜视的双眼视逐渐破坏,不论在何时融合力均不能使眼球保持正位时,即成为恒常性外斜视,此过程有时很短,不被察觉,有时却可保持数年,二者发病年龄、屈光状态、斜视度一般无显著差异,但因间歇性外斜视有正位的机会,双眼视功能多数部分存在,优于恒常性外斜视,本组资料也证明了这一点[1]

    双眼视轴平行是建立双眼视功能的必要条件,一旦双眼视功能丧失,即使眼位矫正至正位,黄斑中心窝立体视也难以重建,本组110例中术前双眼视不健全者,术后无1例恢复黄斑中心窝立体视。因此,对有三级视功能,斜角>20的间歇性外斜视,应及早手术,以达到功能治愈。

    正常人远、近立体视的内涵不完全相同,但都应该通过60s。远立体视不需要调节辐辏参与,是静态下的体视,近立体视有调节、辐辏瞳孔反应等参与,是动态下的体视。目前国内外一致公认,随机点图是测立体视的最理想方法,我们用随机点图检查发现共同性外斜视患者近立体视明显优于远立体视,可能与患者在近距离有一定融合力,能控制正位有关。

    虽然不少学者认为[2],4岁立体视已发育成熟。但我们发现,大龄儿童,甚至成人在眼位正位后,双眼视功能仍有部分改善,本组近立体视有7例甚至达到正常。因此对于成人,斜视手术不仅是美容手术,也可恢复患者的部分双眼视功能。

    参考文献

    1,甘晓玲,等.斜视与立体视觉.中华眼科杂志,1990,26:29

    2,郭静秋,等.儿童立体视的成熟期及几种检查法的比较.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3,25(1):24

    (收稿日期 1999-12-29),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