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骨髓造血重建中血细胞形态学变化
作者:蔡应木 郑庆棠
单位: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东515041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造血重建;细胞形态学
临床检验杂志990334 摘要 为了解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骨髓造血重建中血细胞形态学变化规律,以利病情观察及制订治疗方案。对6例采用不含全身照射(TBI)以马法兰、阿糖胞苷、环磷酰胺(MAC)作预处理方案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术后每天行血常规检查,每周行骨髓细胞学检查,并进行分析。发现造血干细胞移植后1~2周骨髓极度受抑,第3周骨髓出现恢复征象,5~6周骨髓造血恢复正常。红系恢复中最先出现中、晚幼红细胞,粒系以原粒、早幼粒先出现巨核系统最慢恢复。周围血片1周内很难找到有核细胞,2周内以淋巴细胞为主,3~4周粒细胞渐多至正常。血小板恢复最慢。提示:①不含TBI以MAC作预处理方案达到足够强度。②预处理后1~2周骨髓极度受抑、周围血中粒细胞极少,是发生感染的危险阶段。③巨核系统恢复最慢,预防出血措施应持续至3~5周。
, http://www.100md.com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我院于1994年11月至1997年2月对6例白血病患者施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我们观察了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液、骨髓血细胞形态学变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体骨髓移植术3例,自体周围血干细胞移植术2例,异体周围血干细胞移植术1例。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19~42岁。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M2a)4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1例。所有患者临床确诊后经常规化疗达到完全缓解,巩固维持缓解6~12个月后行干细胞移植术。
1.2 方法
1.2.1 预处理 选用不含全身照射(TBI)预处理的MAC方案。
1.2.2 造血干细胞采集与回输。
, http://www.100md.com
1.2.2.1 自体骨髓移植者骨髓采集与回输 按常规采集骨髓1 000~1 200 ml,含有粒细胞1.0×108/kg以上,台盼蓝拒染率>92%。置冰箱保存56~62小时后回输。
1.2.2.2 外周血干细胞采集与回输 应用百特CS 3000血细胞分离仪,分离外周血干细胞,含单个核细胞,CFU-GM>5.0×104/kg。
1.3 骨髓、外周血象动态观察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每周行骨髓穿刺检查,观察骨髓增生度,粒、红、巨核各系细胞生长情况及形态学特征。每天抽静脉血EDTA.K2抗凝,在SEAC H12及COULTER JTIR血细胞分析仪上检测血常规18项参数,并涂片观察周围血细胞形态变化。
2 结果
2.1 骨髓细胞学动态变化 预处理后,第1~2周所有患者骨髓均受到毁灭性损伤,呈极度抑制,增生极度低下。此时骨髓很难找到有核细胞,多数病例仅见少量非造血细胞。例5、例6在第一周各找到一个形态较模糊的颗粒型巨核细胞,第二周巨核细胞反而找不到。从第三周开始骨髓出现恢复征象,表现为骨髓找到多少不一的造血灶,但非造血细胞仍占多数。第4周造血灶易见,以晚幼红细胞为主,有核红细胞可见类巨幼样变及花瓣形核。粒系最先出现是原始粒细胞及早幼粒细胞,随后各阶段粒细胞相继出现,粒细胞可见不同程度退行性变。第3~4周开始出现巨核细胞,巨核细胞达7个以上平均为4.5周,第5~6周骨髓造血恢复正常。3例在骨髓恢复阶段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从中幼至分叶核嗜酸性粒细胞均明显超过正常,比例最高达34%,持续8~14个月不等,未经特殊处理而自行消失。
, http://www.100md.com
2.2 外周血细胞变化
2.2.1 周围血细胞计数变化 见表1。
表1 ABTM后造血细胞恢复情况 序号
骨 髓 象(周)
血 象(天)
达增生
活 跃
出现造
血 岛
红系
>20%
粒系
, 百拇医药
>50%
出现
巨核
巨核
>7个
WBC
>1.0
ANC
>0.5
Plt*
>20
>50
1
, 百拇医药
2
3
4
5
6
6
5
7
4
6
3
4
3
4
, 百拇医药
3
4
2
4
5
4
3
4
3
4
3
4
3
4
, 百拇医药
3
4
3
5
3
4
3
5
5
5
4
5
3
17
, 百拇医药
12
24
18
20
11
18
17
25
20
23
10
14
13
24
, 百拇医药
16
22
11
18
16
26
19
27
19
*ANC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 WBC、ANC、Plt单位均为×109/L2.2.2 周围血细胞形态变化 预处理之前各例白细胞形态及分类大致正常。预处理开始数天,血片可见大量破碎细胞,很难找到完整有核细胞,2周内血细胞分类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3~4周成熟粒细胞逐渐增多直至完全恢复正常。3例恢复期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持续时间与骨髓一致。血小板在一周内较难找到,呈散在分布,第2~3周血小板易见且体积较大,5周后始见血小板成族呈堆分布。
, 百拇医药
3 讨论
3.1 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包括自体骨髓移植,异基因骨髓移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公认的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其原理是先采集足够量的造血干细胞(自体或异体骨髓或外周血),再用超剂量的化疗(或加放疗)进行预处理,最大限度杀灭体内肿瘤细胞,使骨髓细胞龛腾空,利于造血干细胞植入。此时骨髓正常造血组织也受到毁灭性杀伤作用。再将体外造血干细胞通过静脉回输给移植患者,这样便可挽救超剂量化疗、放疗对造血系统的损伤。很明显,从预处理至输入造血干细胞植活并重建造血功能期间,骨髓象、血象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且有一段全血细胞极度减少期即骨髓空虚期。观察骨髓、血象变化有助于认识造血重建规律,有利于减少并发症提高成功率。本组资料显示,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二周内,病人骨髓极度受抑,周围血白细胞降至零、血小板极少,显示此时病人处于易感染、出血的危险期,应加强支持治疗如成份输血、抗生素应用。巨核系统恢复最慢,防止出血措施应持续至3~5周。
, 百拇医药 3.2 预处理方案是影响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主要因素。本组骨髓象及血象改变提示,我们所采用的MAC方案达到了足够的强度,所有病例均致骨髓极度抑制,周围血白细胞达零期。骨髓粒、红、巨核三系造血重建以红系最早,粒系次之,巨核细胞系统恢复最慢。例5、例6在第一周发现颗粒型巨核细胞,但见该细胞结构较模糊,且第二周巨核细胞反而消失,考虑为残存巨核细胞。巨核细胞真正恢复出现在3~4周,第5周才转为正常。粒系、红系恢复期细胞形态出现类似病态造血改变,如有核红细胞类巨幼样变化及花瓣形核,粒系出现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周围血在预处理后数天见大量破碎细胞,显示化疗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毒性作用。恢复期周围血细胞形态无特殊改变。恢复期出现的血小板体积较大,可能与骨髓造血重建恢复,产生较幼稚血小板体积较大有关。
3.3 3例在恢复期出现骨髓、周围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未经特殊处理自行消失,三患者均未发现有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皮肤病等常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原因,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邱录贵,严文伟,韩明哲,等.30例急性白血病自体骨髓移植后造血功能重建的影响因素.中华血液学杂志,1994,15(10):505
[2]杨波,贾红芳,马瑞林,等.自体骨髓移植后造血重建.山西医药杂志,1994,23(2):72
(1998-09-07收稿,1999-02-16修回), http://www.100md.com
单位: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东515041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造血重建;细胞形态学
临床检验杂志990334 摘要 为了解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骨髓造血重建中血细胞形态学变化规律,以利病情观察及制订治疗方案。对6例采用不含全身照射(TBI)以马法兰、阿糖胞苷、环磷酰胺(MAC)作预处理方案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术后每天行血常规检查,每周行骨髓细胞学检查,并进行分析。发现造血干细胞移植后1~2周骨髓极度受抑,第3周骨髓出现恢复征象,5~6周骨髓造血恢复正常。红系恢复中最先出现中、晚幼红细胞,粒系以原粒、早幼粒先出现巨核系统最慢恢复。周围血片1周内很难找到有核细胞,2周内以淋巴细胞为主,3~4周粒细胞渐多至正常。血小板恢复最慢。提示:①不含TBI以MAC作预处理方案达到足够强度。②预处理后1~2周骨髓极度受抑、周围血中粒细胞极少,是发生感染的危险阶段。③巨核系统恢复最慢,预防出血措施应持续至3~5周。
, http://www.100md.com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我院于1994年11月至1997年2月对6例白血病患者施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我们观察了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液、骨髓血细胞形态学变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体骨髓移植术3例,自体周围血干细胞移植术2例,异体周围血干细胞移植术1例。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19~42岁。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M2a)4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1例。所有患者临床确诊后经常规化疗达到完全缓解,巩固维持缓解6~12个月后行干细胞移植术。
1.2 方法
1.2.1 预处理 选用不含全身照射(TBI)预处理的MAC方案。
1.2.2 造血干细胞采集与回输。
, http://www.100md.com
1.2.2.1 自体骨髓移植者骨髓采集与回输 按常规采集骨髓1 000~1 200 ml,含有粒细胞1.0×108/kg以上,台盼蓝拒染率>92%。置冰箱保存56~62小时后回输。
1.2.2.2 外周血干细胞采集与回输 应用百特CS 3000血细胞分离仪,分离外周血干细胞,含单个核细胞,CFU-GM>5.0×104/kg。
1.3 骨髓、外周血象动态观察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每周行骨髓穿刺检查,观察骨髓增生度,粒、红、巨核各系细胞生长情况及形态学特征。每天抽静脉血EDTA.K2抗凝,在SEAC H12及COULTER JTIR血细胞分析仪上检测血常规18项参数,并涂片观察周围血细胞形态变化。
2 结果
2.1 骨髓细胞学动态变化 预处理后,第1~2周所有患者骨髓均受到毁灭性损伤,呈极度抑制,增生极度低下。此时骨髓很难找到有核细胞,多数病例仅见少量非造血细胞。例5、例6在第一周各找到一个形态较模糊的颗粒型巨核细胞,第二周巨核细胞反而找不到。从第三周开始骨髓出现恢复征象,表现为骨髓找到多少不一的造血灶,但非造血细胞仍占多数。第4周造血灶易见,以晚幼红细胞为主,有核红细胞可见类巨幼样变及花瓣形核。粒系最先出现是原始粒细胞及早幼粒细胞,随后各阶段粒细胞相继出现,粒细胞可见不同程度退行性变。第3~4周开始出现巨核细胞,巨核细胞达7个以上平均为4.5周,第5~6周骨髓造血恢复正常。3例在骨髓恢复阶段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从中幼至分叶核嗜酸性粒细胞均明显超过正常,比例最高达34%,持续8~14个月不等,未经特殊处理而自行消失。
, http://www.100md.com
2.2 外周血细胞变化
2.2.1 周围血细胞计数变化 见表1。
表1 ABTM后造血细胞恢复情况 序号
骨 髓 象(周)
血 象(天)
达增生
活 跃
出现造
血 岛
红系
>20%
粒系
, 百拇医药
>50%
出现
巨核
巨核
>7个
WBC
>1.0
ANC
>0.5
Plt*
>20
>50
1
, 百拇医药
2
3
4
5
6
6
5
7
4
6
3
4
3
4
, 百拇医药
3
4
2
4
5
4
3
4
3
4
3
4
3
4
, 百拇医药
3
4
3
5
3
4
3
5
5
5
4
5
3
17
, 百拇医药
12
24
18
20
11
18
17
25
20
23
10
14
13
24
, 百拇医药
16
22
11
18
16
26
19
27
19
*ANC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 WBC、ANC、Plt单位均为×109/L2.2.2 周围血细胞形态变化 预处理之前各例白细胞形态及分类大致正常。预处理开始数天,血片可见大量破碎细胞,很难找到完整有核细胞,2周内血细胞分类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3~4周成熟粒细胞逐渐增多直至完全恢复正常。3例恢复期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持续时间与骨髓一致。血小板在一周内较难找到,呈散在分布,第2~3周血小板易见且体积较大,5周后始见血小板成族呈堆分布。
, 百拇医药
3 讨论
3.1 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包括自体骨髓移植,异基因骨髓移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公认的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其原理是先采集足够量的造血干细胞(自体或异体骨髓或外周血),再用超剂量的化疗(或加放疗)进行预处理,最大限度杀灭体内肿瘤细胞,使骨髓细胞龛腾空,利于造血干细胞植入。此时骨髓正常造血组织也受到毁灭性杀伤作用。再将体外造血干细胞通过静脉回输给移植患者,这样便可挽救超剂量化疗、放疗对造血系统的损伤。很明显,从预处理至输入造血干细胞植活并重建造血功能期间,骨髓象、血象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且有一段全血细胞极度减少期即骨髓空虚期。观察骨髓、血象变化有助于认识造血重建规律,有利于减少并发症提高成功率。本组资料显示,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二周内,病人骨髓极度受抑,周围血白细胞降至零、血小板极少,显示此时病人处于易感染、出血的危险期,应加强支持治疗如成份输血、抗生素应用。巨核系统恢复最慢,防止出血措施应持续至3~5周。
, 百拇医药 3.2 预处理方案是影响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主要因素。本组骨髓象及血象改变提示,我们所采用的MAC方案达到了足够的强度,所有病例均致骨髓极度抑制,周围血白细胞达零期。骨髓粒、红、巨核三系造血重建以红系最早,粒系次之,巨核细胞系统恢复最慢。例5、例6在第一周发现颗粒型巨核细胞,但见该细胞结构较模糊,且第二周巨核细胞反而消失,考虑为残存巨核细胞。巨核细胞真正恢复出现在3~4周,第5周才转为正常。粒系、红系恢复期细胞形态出现类似病态造血改变,如有核红细胞类巨幼样变化及花瓣形核,粒系出现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周围血在预处理后数天见大量破碎细胞,显示化疗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毒性作用。恢复期周围血细胞形态无特殊改变。恢复期出现的血小板体积较大,可能与骨髓造血重建恢复,产生较幼稚血小板体积较大有关。
3.3 3例在恢复期出现骨髓、周围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未经特殊处理自行消失,三患者均未发现有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皮肤病等常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原因,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邱录贵,严文伟,韩明哲,等.30例急性白血病自体骨髓移植后造血功能重建的影响因素.中华血液学杂志,1994,15(10):505
[2]杨波,贾红芳,马瑞林,等.自体骨髓移植后造血重建.山西医药杂志,1994,23(2):72
(1998-09-07收稿,1999-02-16修回),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