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e32蛋白对PCR产量的影响
作者:李经忠 孟红 郭进林
单位: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250062
关键词:Gene32蛋白;PCR
Gene32蛋白对PCR产量的影响 在临床检测和科研中,有时因引物对原因,PCR产量低,不利于结果观察。在PCR检测血清HBV基因的同时,加入Gene32蛋白,提高了PCR产量和灵敏度。
1 材料与方法
1.1 基因32蛋白(Gene32 protein)(Pharmacia),2.5 mg/ml。
1.2 Taq DNA聚合酶(华美公司)。
1.3 dNTPs(华美公司):dATP、dCTP、dGTP、dTTP各2.5 mmol/L。
, 百拇医药
1.4 提取的乙肝血清核酸(应用白蛋酶K/酚/氯仿法)。
1.5 10×Taq聚合酶缓冲液(100 mmol/L Tris-HCl,pH 8.3,500 mmol/L KCl,15 mmol/L MgCl2,0.01 g/dl gelatin)。
1.6 乙肝基因引物 上游引物:H1,5′-CCATACTGCGGAACTCCT-3′,起始于HBV基因组的聚合酶基因的1267位点[1],下游引物H2,5′-CCGCGTAAAGAGAGGTGCG-3′,起始于HBV基因组X基因的1546位点。此引物对扩增的特异产物大小为279 bp,对四种血清型的HBV均适用。引物由上海生工生物技术公司合成。
1.7 方法 5 μl 10×Taq聚合酶缓冲液,4 μl dNTP,5 μl 10 μmol/L H1引物,5 μl 10 μmol/L H2引物,5 μl血清HBV核酸,26 μl双蒸水,2 U Taq DNA聚合酶混合在一起,共制备4管反应液。第一管加入0.5 μl Gene32蛋白,第二管加入0.25 μl Gene32蛋白,第三管加入0.125 μl Gene32蛋白,第四管未加。每管加入25 μl液体石蜡,离心后加在PCR热循环仪上。程序如下:94℃,变性5 min;30个循环:每个循环包括94℃变性1 min,54℃复性50秒,72℃延伸1 min;末梢延伸72℃ 5 min。反应产物在2 g/dl琼脂糖(含0.5 mg/L溴化乙锭),1×TAE电泳缓冲液中电泳,每份取10 μl反应产物加2 μl 6×上样缓冲液(30%甘油+0.25 g/dl溴酚蓝),5 V/cm,电泳30 min,观察结果。
, 百拇医药
上述4管PCR反应产物各取40 μl用PCR产物纯化试剂盒(上海华顺公司)纯化,去除多余引物、酶、无机盐、矿物油、dNTP等,后经7530-G UV-VIS光谱仪分析结果。
2 结果
4管产物的电泳结果见附图,可见在50 μl的反应体系中,加入1.25 μg和Gene32蛋白可大大提高PCR产量,有利于HBV基因的检出。
4管产物的纯化产物,经光谱仪分析各为11 μg/40 μl、4.1 μg/40 μl、2.1 μg/40 μl、1.2 μg/40 μl。在50 μl反应体系中,加入1.25 μg的Gene32蛋白,与不加者相比,产量可提高近10倍。
, http://www.100md.com
第1道,pBR322/Msp I ladder。第2道,为加入0.5 μl(2.5 mg/ml)的Gene32蛋白的PCR反应产物。第3道,加入0.25 μl(2.5 mg/ml)的Gene32蛋白的反应产物。第4道,加入0.125 μl(2.5 mg/ml)的Gene32蛋白的反应产物。第5道未加Gene32蛋白。
附图 Gene32蛋白对PCR产量的影响
3 讨论
Gene32蛋白是一个单链核酸结合蛋白,由T4噬菌体基因32(Phage T4 gene32)编码。它对T4噬菌体DNA的复制是必需的,通过结合在单链区起协同作用,对双链的螺旋结构有去稳定性的作用[2]。
克隆的基因32蛋白可提高T4DNA聚合酶活性[3,4],改善限制性酶的酶切作用[4]。Gene32蛋白在电子显微镜下,可区分单链和双链核酸[6]。基因32蛋白尚可用于识别受损的DNA[7]。Schwarz等报道,应用基因32蛋白可使长链PCR产物的产量至少提高10倍[8]。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Ono Y,Onda H.Sasoda R,et al.Nucleic Acids Res,1983,11:1747~1757
[2]Williams K R.et al.J Biol Chem,1981,256:1754
[3]Huberman J A,Kornberg A. J Mol Biol,1971,63:39
[4]Topal M D,Sinha N K.J Biol Chem,1983,258:12274~12279
[5]Dombroski D F,Morgan A R.J Biol Chem,1985,260:414
[6]Wu M,Davidson N.Proc Natl Acad Sci USA,1975;72:4506
[7]Williams K R,et al.J Biol Chem,1981,256:1754
[8]Schwarz K,Hansen-Hagge T,Bartram C.Nucleic Acids Res,1990,28(4):1079
(1998-05-13收稿), http://www.100md.com
单位: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250062
关键词:Gene32蛋白;PCR
Gene32蛋白对PCR产量的影响 在临床检测和科研中,有时因引物对原因,PCR产量低,不利于结果观察。在PCR检测血清HBV基因的同时,加入Gene32蛋白,提高了PCR产量和灵敏度。
1 材料与方法
1.1 基因32蛋白(Gene32 protein)(Pharmacia),2.5 mg/ml。
1.2 Taq DNA聚合酶(华美公司)。
1.3 dNTPs(华美公司):dATP、dCTP、dGTP、dTTP各2.5 mmol/L。
, 百拇医药
1.4 提取的乙肝血清核酸(应用白蛋酶K/酚/氯仿法)。
1.5 10×Taq聚合酶缓冲液(100 mmol/L Tris-HCl,pH 8.3,500 mmol/L KCl,15 mmol/L MgCl2,0.01 g/dl gelatin)。
1.6 乙肝基因引物 上游引物:H1,5′-CCATACTGCGGAACTCCT-3′,起始于HBV基因组的聚合酶基因的1267位点[1],下游引物H2,5′-CCGCGTAAAGAGAGGTGCG-3′,起始于HBV基因组X基因的1546位点。此引物对扩增的特异产物大小为279 bp,对四种血清型的HBV均适用。引物由上海生工生物技术公司合成。
1.7 方法 5 μl 10×Taq聚合酶缓冲液,4 μl dNTP,5 μl 10 μmol/L H1引物,5 μl 10 μmol/L H2引物,5 μl血清HBV核酸,26 μl双蒸水,2 U Taq DNA聚合酶混合在一起,共制备4管反应液。第一管加入0.5 μl Gene32蛋白,第二管加入0.25 μl Gene32蛋白,第三管加入0.125 μl Gene32蛋白,第四管未加。每管加入25 μl液体石蜡,离心后加在PCR热循环仪上。程序如下:94℃,变性5 min;30个循环:每个循环包括94℃变性1 min,54℃复性50秒,72℃延伸1 min;末梢延伸72℃ 5 min。反应产物在2 g/dl琼脂糖(含0.5 mg/L溴化乙锭),1×TAE电泳缓冲液中电泳,每份取10 μl反应产物加2 μl 6×上样缓冲液(30%甘油+0.25 g/dl溴酚蓝),5 V/cm,电泳30 min,观察结果。
, 百拇医药
上述4管PCR反应产物各取40 μl用PCR产物纯化试剂盒(上海华顺公司)纯化,去除多余引物、酶、无机盐、矿物油、dNTP等,后经7530-G UV-VIS光谱仪分析结果。
2 结果
4管产物的电泳结果见附图,可见在50 μl的反应体系中,加入1.25 μg和Gene32蛋白可大大提高PCR产量,有利于HBV基因的检出。
4管产物的纯化产物,经光谱仪分析各为11 μg/40 μl、4.1 μg/40 μl、2.1 μg/40 μl、1.2 μg/40 μl。在50 μl反应体系中,加入1.25 μg的Gene32蛋白,与不加者相比,产量可提高近10倍。
, http://www.100md.com
第1道,pBR322/Msp I ladder。第2道,为加入0.5 μl(2.5 mg/ml)的Gene32蛋白的PCR反应产物。第3道,加入0.25 μl(2.5 mg/ml)的Gene32蛋白的反应产物。第4道,加入0.125 μl(2.5 mg/ml)的Gene32蛋白的反应产物。第5道未加Gene32蛋白。
附图 Gene32蛋白对PCR产量的影响
3 讨论
Gene32蛋白是一个单链核酸结合蛋白,由T4噬菌体基因32(Phage T4 gene32)编码。它对T4噬菌体DNA的复制是必需的,通过结合在单链区起协同作用,对双链的螺旋结构有去稳定性的作用[2]。
克隆的基因32蛋白可提高T4DNA聚合酶活性[3,4],改善限制性酶的酶切作用[4]。Gene32蛋白在电子显微镜下,可区分单链和双链核酸[6]。基因32蛋白尚可用于识别受损的DNA[7]。Schwarz等报道,应用基因32蛋白可使长链PCR产物的产量至少提高10倍[8]。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Ono Y,Onda H.Sasoda R,et al.Nucleic Acids Res,1983,11:1747~1757
[2]Williams K R.et al.J Biol Chem,1981,256:1754
[3]Huberman J A,Kornberg A. J Mol Biol,1971,63:39
[4]Topal M D,Sinha N K.J Biol Chem,1983,258:12274~12279
[5]Dombroski D F,Morgan A R.J Biol Chem,1985,260:414
[6]Wu M,Davidson N.Proc Natl Acad Sci USA,1975;72:4506
[7]Williams K R,et al.J Biol Chem,1981,256:1754
[8]Schwarz K,Hansen-Hagge T,Bartram C.Nucleic Acids Res,1990,28(4):1079
(1998-05-13收稿),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