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患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分析
作者:林向阳 陈晓东 许菲菲 徐玉兰
单位:温州医学院附属一院实验诊断中心,浙江温州,325000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多态性;慢性肾功能衰竭
临床检验杂志990308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能将血管紧张素Ⅰ转化成血管紧张素Ⅱ,而且可灭活舒血管物质缓激肽,因而在血管生理调节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而ACE活性与ACE基因的多态性分布有关,以DD型ACE活性最高[1]。近年来研究发现ACE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17q23上,其16内含子内存在一个287 bp的插入/缺失(I/D)多态性[2],本研究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其多态性并观察其与慢性肾衰患者的关系。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照组110例,以随机原则,抽取体检人员,其中男70例,女40例,年龄10~70岁,平均40.5岁。慢肾衰患者116例,男70例,女46例,年龄12~76岁,平均年龄43.3岁,其中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99例。
, 百拇医药
1.2 方法
1.2.1 DNA提取 采用新鲜全血(EDTA-2Na抗凝)3 ml,取富含白细胞层,用Tris-HCl破坏红细胞,蛋白酶消化白细胞,最后用盐析法,冷乙醇提取絮状DNA。
1.2.2 ACE基因多态性分析 采用PCR技术检测ACE基因的多态性,引物为5′CTGGAGACCACTCCCATCCTT
TCT3′及5′GATGTGGCCATCACACATTCGTCAGAT3′。PCR反应体系50 μl,内含1 U Taq酶,在PCR自动循环仪(PE-4800)上按以下条件进行循环:变性94℃60秒,退火56℃60秒,延伸72℃90秒,共30个循环,72℃再延伸5分钟。取扩增产物15 μl,在含有0.5 mg/L EB的20 g/L琼脂糖凝胶中进行电泳(恒压100 V,电泳液为1×TBE),20分钟后紫外灯下观察结果,如图1。见490 bp片段为Ⅱ型,190 bp片段为DD型,490 bp和190 bp片段杂合子为DI型[3]。
, 百拇医药
图1 ACE基因多态性分析
1.3 统计分析 计算出各组等位基因型频率,并经Hardy-weinbery遗传平衡原理确认其样本之群体代表性,两组间等位基因频率之差别用x2检验。
2 结果
对照组与慢肾衰组ACE基因多态性分布见表1。基因型DD、DI和Ⅱ型三者之间频率比较:x2=0.7477,P>0.05;DD型在对照组及慢肾衰组中分别占20.9%及25%,两者频率比较:x2=0.5334,P>0.05。
表1 慢肾衰与对照组ACE基因多态性比较* 组别
n
基因型
, 百拇医药
等位基因
DD
DI
Ⅱ
D
I
慢性肾衰
对照组
116
110
29(0.25)
23(0.209)
34(0.294)
, 百拇医药
37(0.336)
53(0.456)
50(0.455)
92(0.396)
83(0.377)
140(0.604)
137(0.623)
*( )内为%
3 讨论
ACE是血管紧张素Ⅰ形成血管紧张素Ⅱ过程中重要的限速酶,由于ACE基因的多态性分布导致了个体间循环ACE水平的差异,因此,很多专家认为ACE基因的多态性分布可能与慢肾衰有关。但研究结果很不一致,日本有报道ACE基因与慢肾衰无明显关系,而国内陈朝红等人[4]报道慢肾衰患者DD型明显增多。本研究发现慢肾衰组与对照组ACE基因多态性分布无明显差别,其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对照组选取不一,陈朝红等人选用献血员,而本文选用随机的体检人员。②基因分布的地区性及种族存在差异。③慢肾衰的产生可能是与除ACE基因外的多基因的作用结果。④基因表达存在差异,基因型完全相同的个体可能有不同的表型,这是因为从基因到基因产物之间受到许多因素的控制。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Triet L,Rigat B,Visvikis S,et al.Evidence,from combined segregation and linkage analysis,that a variant of the angiotensin I-convertingenzyme(ACE)gene controls plasma ACE levels.Am J Hum Genet,1992,51:197
[2]Soubrier F,Wei L,Hubert C,et al.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angiotensin I-converting enzyme.Ⅱ.Structure-function.gene polymorphism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J Hypertention,1993,11:599
[3]Cambien F.Poirier O.Lecerf L et al.Deletion polymorphism in the gene for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s a potent risk factor for myocardial infarction.Nature,1992,359:1540
[4]陈朝红,刘志红,王庆文,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在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中的分布及意义.中华肾脏病杂志,1997,1(13):22
(1998-06-19收稿,1998-12-31修回), 百拇医药
单位:温州医学院附属一院实验诊断中心,浙江温州,325000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多态性;慢性肾功能衰竭
临床检验杂志990308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能将血管紧张素Ⅰ转化成血管紧张素Ⅱ,而且可灭活舒血管物质缓激肽,因而在血管生理调节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而ACE活性与ACE基因的多态性分布有关,以DD型ACE活性最高[1]。近年来研究发现ACE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17q23上,其16内含子内存在一个287 bp的插入/缺失(I/D)多态性[2],本研究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其多态性并观察其与慢性肾衰患者的关系。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照组110例,以随机原则,抽取体检人员,其中男70例,女40例,年龄10~70岁,平均40.5岁。慢肾衰患者116例,男70例,女46例,年龄12~76岁,平均年龄43.3岁,其中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99例。
, 百拇医药
1.2 方法
1.2.1 DNA提取 采用新鲜全血(EDTA-2Na抗凝)3 ml,取富含白细胞层,用Tris-HCl破坏红细胞,蛋白酶消化白细胞,最后用盐析法,冷乙醇提取絮状DNA。
1.2.2 ACE基因多态性分析 采用PCR技术检测ACE基因的多态性,引物为5′CTGGAGACCACTCCCATCCTT
TCT3′及5′GATGTGGCCATCACACATTCGTCAGAT3′。PCR反应体系50 μl,内含1 U Taq酶,在PCR自动循环仪(PE-4800)上按以下条件进行循环:变性94℃60秒,退火56℃60秒,延伸72℃90秒,共30个循环,72℃再延伸5分钟。取扩增产物15 μl,在含有0.5 mg/L EB的20 g/L琼脂糖凝胶中进行电泳(恒压100 V,电泳液为1×TBE),20分钟后紫外灯下观察结果,如图1。见490 bp片段为Ⅱ型,190 bp片段为DD型,490 bp和190 bp片段杂合子为DI型[3]。
, 百拇医药
图1 ACE基因多态性分析
1.3 统计分析 计算出各组等位基因型频率,并经Hardy-weinbery遗传平衡原理确认其样本之群体代表性,两组间等位基因频率之差别用x2检验。
2 结果
对照组与慢肾衰组ACE基因多态性分布见表1。基因型DD、DI和Ⅱ型三者之间频率比较:x2=0.7477,P>0.05;DD型在对照组及慢肾衰组中分别占20.9%及25%,两者频率比较:x2=0.5334,P>0.05。
表1 慢肾衰与对照组ACE基因多态性比较* 组别
n
基因型
, 百拇医药
等位基因
DD
DI
Ⅱ
D
I
慢性肾衰
对照组
116
110
29(0.25)
23(0.209)
34(0.294)
, 百拇医药
37(0.336)
53(0.456)
50(0.455)
92(0.396)
83(0.377)
140(0.604)
137(0.623)
*( )内为%
3 讨论
ACE是血管紧张素Ⅰ形成血管紧张素Ⅱ过程中重要的限速酶,由于ACE基因的多态性分布导致了个体间循环ACE水平的差异,因此,很多专家认为ACE基因的多态性分布可能与慢肾衰有关。但研究结果很不一致,日本有报道ACE基因与慢肾衰无明显关系,而国内陈朝红等人[4]报道慢肾衰患者DD型明显增多。本研究发现慢肾衰组与对照组ACE基因多态性分布无明显差别,其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对照组选取不一,陈朝红等人选用献血员,而本文选用随机的体检人员。②基因分布的地区性及种族存在差异。③慢肾衰的产生可能是与除ACE基因外的多基因的作用结果。④基因表达存在差异,基因型完全相同的个体可能有不同的表型,这是因为从基因到基因产物之间受到许多因素的控制。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Triet L,Rigat B,Visvikis S,et al.Evidence,from combined segregation and linkage analysis,that a variant of the angiotensin I-convertingenzyme(ACE)gene controls plasma ACE levels.Am J Hum Genet,1992,51:197
[2]Soubrier F,Wei L,Hubert C,et al.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angiotensin I-converting enzyme.Ⅱ.Structure-function.gene polymorphism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J Hypertention,1993,11:599
[3]Cambien F.Poirier O.Lecerf L et al.Deletion polymorphism in the gene for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s a potent risk factor for myocardial infarction.Nature,1992,359:1540
[4]陈朝红,刘志红,王庆文,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在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中的分布及意义.中华肾脏病杂志,1997,1(13):22
(1998-06-19收稿,1998-12-31修回),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