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复发性腮腺炎(附20例病例分析)
作者:郭秀荣 丁永敏
单位:上海浦东新区沪东医院(200120);丁永敏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关键词: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990328 中图分类号:R78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4979(1999)03-262-01
CHILDREN’S RECURRING PAROTITIS(ANALYSIS REPORT WITH20 CASES ATTACHED)
儿童复发性腮腺炎属慢性化脓性腮腺炎中的一类,临床上并不少见,且常易与流行性腮腺炎混淆,其病因可能由于腺体受病毒感染,特别是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导致全身免疫力低下,加上口腔内为污染环境,而导致上行感染。此外儿童的腮腺导管从解剖学角度上来看,较短而平坦,并易使感染源进入腺体。本文就1996年1月~1998年4月收集的20例患儿作初步分析。
, 百拇医药
1 材料和方法
1.1 资料分析
20例儿童中,男性儿童16例,女性儿童4例,年龄最小者1岁,最大者13岁,平均年龄5.5岁。20例中单侧腮腺受侵者8例,双侧受侵者12例,以双侧为多。病史最短者3个月,最长者7年,发作次数多则每月一次或每年8~10次,少则每年2~3次,每次发作时间3~7天不等,并好发于春秋季节。
1.2 发病前病史
20例患儿中,12例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所有儿童发病前均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半数儿童有扁桃腺肿大发作史。
1.3 实验室检查
20例患儿中,淋巴细胞计数超过正常值者3例,白细胞计数低下者6例,血沉值升高者10例。血清免疫学检查,免疫球蛋白,特别是IgG较正常值升高者10例。
, 百拇医药
1.4 腮腺造影摄片检查
20例患者中,选择5足岁以上能合作者10例,给于造影摄片检查、片示:主导管稍有扩张,主要表现为末稍导管呈点状,球状变,少数有点扩状变。
2 临床检查与诊断标准
为了与流行性腮腺炎在临床易于鉴别,订了以下几项临床指标作为参考:(1) 初步发病年龄小于15岁;(2) 某一侧腮腺肿大或双侧肿大反复发作,一年内在3次以上;(3) 每次发作持续3天以上;(4) 不伴有并发症,特别是睾丸肿大;(5) 腮腺肿大,除急性期可有粘稠或有脓性分泌物外,大多数患者炎性分泌物不明显;(6) 血清免疫学检查IgG较正常值升高;(7) 腮腺造影摄片主要表现见末稍导管有点球状变化。
3 治疗与结果
本组病例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患儿用胸腺肽肌注,每周3次,每次5mg,以30次为一疗程。中医中药治疗以疏风消肿、清热解毒、益气为主。方用玉屏风散加减,主药有生黄芪、夏枯草、白术、荆芥、防风、炙僵蚕、广郁金、赤芍、贝母、太子参、桔梗、生甘草等,每日一贴,30天为一疗程。急性发作期暂停胸腺肽注射,改用抗生素控制炎症,中药蓉芙膏外敷。
, 百拇医药
20例患者治疗后经1年随访,其中14例治疗后1年无复发情况,6例发作次数相对减少,发作间隔时间延长。但10例治疗前经腮腺造影摄片患者再复查X片,腺体点、球改变不明显。
4 讨 论
4.1 病因:儿童复发性腮腺炎与病毒关系密切,特别是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加之儿童免疫系统不完全,腮腺主导管从解剖角度来讲尚不完善,由于口腔内的污染环境,易造成上行性感染,并反复发作。在血清免疫学的检查方面,年龄愈小,IgG超出正常值的比例也愈高。临床上见到年龄愈小,复发频率越高,年龄愈大,复发频率越少,与免疫机制的自身调节有关。到成年期大部分患者均可自愈,仅少数患者会转化成成人复发性腮腺炎[1]。
4.2 发病年龄以10岁以下居多,多侵及双侧腮腺,且在发病前均有上呼吸道感染史,与季节关系密切。所以在春秋季节,应注意冷暖,及周围环境之保护,防重于治至为重要。
, 百拇医药
4.3 腮腺造影摄片显示,所有病例临床上1年经随防无复发或病情好转,但X片影象学上无明显改变,这有待较长时间之观察。本组因随防时间较短,故不能对此作出正确之判断。
4.4 治疗以中西结合方案为佳。祖国医学认为其病因由于外感风热邪毒,蕴阻少阳经络,结于腮部郁而不散[2],且儿童元气虚弱,邪毒一旦入侵往往留恋不散,导致表卫不固,反复发作。与西医病因中的儿童免疫机制低下,口腔内污染的环境,致上行感染,外受上呼吸道感染因素影响之说相符合。故要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使之从全身系统性着手进行免疫机制调整,以及采纳作用于腮腺的少阳经络药物为主,从本文的治疗结果来看,其疗效是令人满意的。
4.5 儿童复发性腮腺炎不同于流行性腮腺炎,无生殖系统方面的并发症,亦无传染性,故在社会宣教方面,特别是对家长,学校老师要做好解释工作,去除他们心理上的顾虑。
作者简介:郭秀荣(1952-),女,副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1] 章琴韵,胡北平.小儿复发性腮腺炎21例小结.中海中医学杂志,1992;(3):22.
[2] 邹兆菊,王松灵,朱家瑞.儿童复发性腮腺炎(附102例分析).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1;26:208.
收稿日期:1998-07-01, 百拇医药
单位:上海浦东新区沪东医院(200120);丁永敏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关键词: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990328 中图分类号:R78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4979(1999)03-262-01
CHILDREN’S RECURRING PAROTITIS(ANALYSIS REPORT WITH20 CASES ATTACHED)
儿童复发性腮腺炎属慢性化脓性腮腺炎中的一类,临床上并不少见,且常易与流行性腮腺炎混淆,其病因可能由于腺体受病毒感染,特别是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导致全身免疫力低下,加上口腔内为污染环境,而导致上行感染。此外儿童的腮腺导管从解剖学角度上来看,较短而平坦,并易使感染源进入腺体。本文就1996年1月~1998年4月收集的20例患儿作初步分析。
, 百拇医药
1 材料和方法
1.1 资料分析
20例儿童中,男性儿童16例,女性儿童4例,年龄最小者1岁,最大者13岁,平均年龄5.5岁。20例中单侧腮腺受侵者8例,双侧受侵者12例,以双侧为多。病史最短者3个月,最长者7年,发作次数多则每月一次或每年8~10次,少则每年2~3次,每次发作时间3~7天不等,并好发于春秋季节。
1.2 发病前病史
20例患儿中,12例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所有儿童发病前均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半数儿童有扁桃腺肿大发作史。
1.3 实验室检查
20例患儿中,淋巴细胞计数超过正常值者3例,白细胞计数低下者6例,血沉值升高者10例。血清免疫学检查,免疫球蛋白,特别是IgG较正常值升高者10例。
, 百拇医药
1.4 腮腺造影摄片检查
20例患者中,选择5足岁以上能合作者10例,给于造影摄片检查、片示:主导管稍有扩张,主要表现为末稍导管呈点状,球状变,少数有点扩状变。
2 临床检查与诊断标准
为了与流行性腮腺炎在临床易于鉴别,订了以下几项临床指标作为参考:(1) 初步发病年龄小于15岁;(2) 某一侧腮腺肿大或双侧肿大反复发作,一年内在3次以上;(3) 每次发作持续3天以上;(4) 不伴有并发症,特别是睾丸肿大;(5) 腮腺肿大,除急性期可有粘稠或有脓性分泌物外,大多数患者炎性分泌物不明显;(6) 血清免疫学检查IgG较正常值升高;(7) 腮腺造影摄片主要表现见末稍导管有点球状变化。
3 治疗与结果
本组病例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患儿用胸腺肽肌注,每周3次,每次5mg,以30次为一疗程。中医中药治疗以疏风消肿、清热解毒、益气为主。方用玉屏风散加减,主药有生黄芪、夏枯草、白术、荆芥、防风、炙僵蚕、广郁金、赤芍、贝母、太子参、桔梗、生甘草等,每日一贴,30天为一疗程。急性发作期暂停胸腺肽注射,改用抗生素控制炎症,中药蓉芙膏外敷。
, 百拇医药
20例患者治疗后经1年随访,其中14例治疗后1年无复发情况,6例发作次数相对减少,发作间隔时间延长。但10例治疗前经腮腺造影摄片患者再复查X片,腺体点、球改变不明显。
4 讨 论
4.1 病因:儿童复发性腮腺炎与病毒关系密切,特别是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加之儿童免疫系统不完全,腮腺主导管从解剖角度来讲尚不完善,由于口腔内的污染环境,易造成上行性感染,并反复发作。在血清免疫学的检查方面,年龄愈小,IgG超出正常值的比例也愈高。临床上见到年龄愈小,复发频率越高,年龄愈大,复发频率越少,与免疫机制的自身调节有关。到成年期大部分患者均可自愈,仅少数患者会转化成成人复发性腮腺炎[1]。
4.2 发病年龄以10岁以下居多,多侵及双侧腮腺,且在发病前均有上呼吸道感染史,与季节关系密切。所以在春秋季节,应注意冷暖,及周围环境之保护,防重于治至为重要。
, 百拇医药
4.3 腮腺造影摄片显示,所有病例临床上1年经随防无复发或病情好转,但X片影象学上无明显改变,这有待较长时间之观察。本组因随防时间较短,故不能对此作出正确之判断。
4.4 治疗以中西结合方案为佳。祖国医学认为其病因由于外感风热邪毒,蕴阻少阳经络,结于腮部郁而不散[2],且儿童元气虚弱,邪毒一旦入侵往往留恋不散,导致表卫不固,反复发作。与西医病因中的儿童免疫机制低下,口腔内污染的环境,致上行感染,外受上呼吸道感染因素影响之说相符合。故要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使之从全身系统性着手进行免疫机制调整,以及采纳作用于腮腺的少阳经络药物为主,从本文的治疗结果来看,其疗效是令人满意的。
4.5 儿童复发性腮腺炎不同于流行性腮腺炎,无生殖系统方面的并发症,亦无传染性,故在社会宣教方面,特别是对家长,学校老师要做好解释工作,去除他们心理上的顾虑。
作者简介:郭秀荣(1952-),女,副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1] 章琴韵,胡北平.小儿复发性腮腺炎21例小结.中海中医学杂志,1992;(3):22.
[2] 邹兆菊,王松灵,朱家瑞.儿童复发性腮腺炎(附102例分析).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1;26:208.
收稿日期:1998-07-01,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