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乳牙列末端平面纵向变化的调查分析
作者:刘 勇 蔡伟英 樊淑梅 轩 昆 杨少敏 杨富生
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陕西 西安 710032
关键词:乳牙列;末端平面;纵向变化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990256
中图号:R780.4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5-2593(1999)02-0169-02
乳牙列末端平面关系对于第一恒磨牙咬合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国内外学者对于乳牙列末端平面关系虽作过许多研究报道,但多侧重于类型分布和横向调查。纵向观察其变化的较少。为此,本组对乳牙列末端平面关系,不仅进行了横向观测,而且也进行了纵向观测。现将所得结果粗加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 http://www.100md.com
研究对象为我校幼儿园3~5岁的114名儿童的正常牙列的石膏模型。男66例,女48例。并对资料完整的38名儿童,从3岁起进行了3年期纵向变化的连续观察。
观测项目为末端平面类型及纵向变化和近远中型阶梯大小的数据测量。
测量工具为游标卡尺、分规、直尺等。
2 调查结果
2.1 各型末端平面的分布结果(表1)
表1 114例正常乳牙列末端平面类型分布 类型
发生例数
发生率(%)
双侧性
, 百拇医药
垂直型
35
30.70
近中型
37
32.46
远中型
5
4.39
小 计
77
67.55
混合性
, http://www.100md.com
垂直型加近中型
32
28.07
垂直型加远中型
5
4.38
小 计
37
32.45
合 计
114
100.00
其中双侧性末端平面明显高于混合性末端平面,双侧性以近中型和垂直型最多,远中型最少。混合性以垂直型加近中型最多,垂直型加远中型较少。总体来看以双侧性近中型、双侧性垂直型和混合性垂直型加近中型为多,双侧性远中型和混合性垂直型加远中型较少。
, 百拇医药
2.2 近、远中型阶梯大小的结果
近、远中型阶梯大小的均值和标准差见表2。经t检验各型男女均值间无明显差异。近中型阶梯小于1mm(0.5~1.0mm)的占56.60%,1.0~2.0mm的占39.62%,2.0mm以上的占3.78%。远中阶梯小于1mm的占40.00%,1.0~2.0mm的占33.33%,2.0mm以上的占26.67%。
表2 114例正常乳牙列近中、远中型阶梯大小数值分布 (mm)
男
女
全体
面数
, http://www.100md.com
s
面数
s
面数
s
变异范围
近中型
64
1.061
0.482
42
, http://www.100md.com
1.005
0.518
106
1.049
0.452
0.5~3.3
远中型
4
1.700
0.668
11
1.400
0.432
, 百拇医药
15
1.480
0.768
0.6~2.6
2.3 乳牙列末端平面3年纵向变化结果(表3)
垂直型由初期53.95%下降为46.05%,少部分转变为近中型。近中型和远中型末端平面未发生变化。
表3 38例正常乳牙列末端平面纵向变化
年龄
面数
%
垂直型
, 百拇医药
近中型
远中型
垂直型
近中型
远中型
3
41
31
4
53.95
40.79
5.26
4
, 百拇医药 38
34
4
50.00
44.74
5.26
5
35
37
4
40.05
48.69
5.26
, 百拇医药 3 讨论
3.1 乳牙列各型末端平面的发生率
国内外学者对于乳牙列各型末端平面发生率虽报道不一,但总的趋势是双侧性大于混合性,近中型大于垂直型和垂直型加近中型。本组结果略有差异,即双侧性近中型、垂直型和混合性垂直加近中型基本相差不大。其原因可能与样本数较少有关。
3.2 乳牙列各型末端平面的纵向变化
大多数学者研究认为乳牙列各型末端平面虽有变化但变化不大。本结果表明,近中型和远中型在乳牙列期间较稳定,未见发生变化。而垂直型中则有小部分(7.90%)转变为近中型。其原因可能是下颌第一恒磨牙萌出力的作用,使乳牙列间隙缩短,下颌第二乳磨牙前移而形成近中型关系。
3.3 乳牙列各型末端平面对第一恒磨牙咬合关系的影响
, http://www.100md.com
一般认为垂直型和近中型末端平面大部分能引导第一恒磨牙最终形成正常咬合,其次是形成远中咬合,只有很少一部分形成近中咬合。远中型末端平面则全部引导第一恒磨牙最终形成远中咬合。乳牙列末端平面中以垂直型和近中型占绝大多数,远中型只是极少数。因此可以推断,大部分乳牙列末端平面可以引导第一恒磨牙形成正常咬合。此外第一恒磨牙咬合关系的确定还与乳牙列间隙量、侧方乳、恒牙群间隙差和近远中型阶梯大小有密切关系。据报道,当近中型阶梯为1mm时,76.20%形成正常咬合,22.80%形成远中咬合。当近中型阶梯为2mm时,形成正常咬合、远中咬合和近中咬合的比例分别为68.10%、12.80%和19.10%。即近中型阶梯越大形成近中咬合可能性增大,形成远中咬合可能性减小。故理想末端平面应为垂直型和轻度近中型。本调查显示,近中型中阶梯小于1mm占56.60%,1~2mm占39.62%,2mm以上仅占3.78%,大多数近中型为轻度近中型,有利于形成正常咬合。
参考文献
1 石四箴,董建辉. 3、4岁儿童正常乳牙列的调查分析.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89,24(6):359
, 百拇医药
2 周秀坤,段玉贵,张丽敏等. 乳牙列及其牙合形态的研究.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87,22(6):337
3 中田稔著. 邓辉译. 咬合诱导.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
4 游清玲,彭适生,陈荣敬等. 上海地区替牙期儿童正常合形态研究. 口腔正畸学,1995,2:106
5 林久祥 主编. 现代口腔正畸学.第2版.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
6 陈一怀. 正常儿童乳牙期混合牙列初期生长发育的研究:〔学位论文〕. 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1995
收稿日期:1998-10-06, 百拇医药
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陕西 西安 710032
关键词:乳牙列;末端平面;纵向变化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990256
中图号:R780.4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5-2593(1999)02-0169-02
乳牙列末端平面关系对于第一恒磨牙咬合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国内外学者对于乳牙列末端平面关系虽作过许多研究报道,但多侧重于类型分布和横向调查。纵向观察其变化的较少。为此,本组对乳牙列末端平面关系,不仅进行了横向观测,而且也进行了纵向观测。现将所得结果粗加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 http://www.100md.com
研究对象为我校幼儿园3~5岁的114名儿童的正常牙列的石膏模型。男66例,女48例。并对资料完整的38名儿童,从3岁起进行了3年期纵向变化的连续观察。
观测项目为末端平面类型及纵向变化和近远中型阶梯大小的数据测量。
测量工具为游标卡尺、分规、直尺等。
2 调查结果
2.1 各型末端平面的分布结果(表1)
表1 114例正常乳牙列末端平面类型分布 类型
发生例数
发生率(%)
双侧性
, 百拇医药
垂直型
35
30.70
近中型
37
32.46
远中型
5
4.39
小 计
77
67.55
混合性
, http://www.100md.com
垂直型加近中型
32
28.07
垂直型加远中型
5
4.38
小 计
37
32.45
合 计
114
100.00
其中双侧性末端平面明显高于混合性末端平面,双侧性以近中型和垂直型最多,远中型最少。混合性以垂直型加近中型最多,垂直型加远中型较少。总体来看以双侧性近中型、双侧性垂直型和混合性垂直型加近中型为多,双侧性远中型和混合性垂直型加远中型较少。
, 百拇医药
2.2 近、远中型阶梯大小的结果
近、远中型阶梯大小的均值和标准差见表2。经t检验各型男女均值间无明显差异。近中型阶梯小于1mm(0.5~1.0mm)的占56.60%,1.0~2.0mm的占39.62%,2.0mm以上的占3.78%。远中阶梯小于1mm的占40.00%,1.0~2.0mm的占33.33%,2.0mm以上的占26.67%。
表2 114例正常乳牙列近中、远中型阶梯大小数值分布 (mm)
男
女
全体
面数
, http://www.100md.com
s
面数
s
面数
s
变异范围
近中型
64
1.061
0.482
42
, http://www.100md.com
1.005
0.518
106
1.049
0.452
0.5~3.3
远中型
4
1.700
0.668
11
1.400
0.432
, 百拇医药
15
1.480
0.768
0.6~2.6
2.3 乳牙列末端平面3年纵向变化结果(表3)
垂直型由初期53.95%下降为46.05%,少部分转变为近中型。近中型和远中型末端平面未发生变化。
表3 38例正常乳牙列末端平面纵向变化
年龄
面数
%
垂直型
, 百拇医药
近中型
远中型
垂直型
近中型
远中型
3
41
31
4
53.95
40.79
5.26
4
, 百拇医药 38
34
4
50.00
44.74
5.26
5
35
37
4
40.05
48.69
5.26
, 百拇医药 3 讨论
3.1 乳牙列各型末端平面的发生率
国内外学者对于乳牙列各型末端平面发生率虽报道不一,但总的趋势是双侧性大于混合性,近中型大于垂直型和垂直型加近中型。本组结果略有差异,即双侧性近中型、垂直型和混合性垂直加近中型基本相差不大。其原因可能与样本数较少有关。
3.2 乳牙列各型末端平面的纵向变化
大多数学者研究认为乳牙列各型末端平面虽有变化但变化不大。本结果表明,近中型和远中型在乳牙列期间较稳定,未见发生变化。而垂直型中则有小部分(7.90%)转变为近中型。其原因可能是下颌第一恒磨牙萌出力的作用,使乳牙列间隙缩短,下颌第二乳磨牙前移而形成近中型关系。
3.3 乳牙列各型末端平面对第一恒磨牙咬合关系的影响
, http://www.100md.com
一般认为垂直型和近中型末端平面大部分能引导第一恒磨牙最终形成正常咬合,其次是形成远中咬合,只有很少一部分形成近中咬合。远中型末端平面则全部引导第一恒磨牙最终形成远中咬合。乳牙列末端平面中以垂直型和近中型占绝大多数,远中型只是极少数。因此可以推断,大部分乳牙列末端平面可以引导第一恒磨牙形成正常咬合。此外第一恒磨牙咬合关系的确定还与乳牙列间隙量、侧方乳、恒牙群间隙差和近远中型阶梯大小有密切关系。据报道,当近中型阶梯为1mm时,76.20%形成正常咬合,22.80%形成远中咬合。当近中型阶梯为2mm时,形成正常咬合、远中咬合和近中咬合的比例分别为68.10%、12.80%和19.10%。即近中型阶梯越大形成近中咬合可能性增大,形成远中咬合可能性减小。故理想末端平面应为垂直型和轻度近中型。本调查显示,近中型中阶梯小于1mm占56.60%,1~2mm占39.62%,2mm以上仅占3.78%,大多数近中型为轻度近中型,有利于形成正常咬合。
参考文献
1 石四箴,董建辉. 3、4岁儿童正常乳牙列的调查分析.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89,24(6):359
, 百拇医药
2 周秀坤,段玉贵,张丽敏等. 乳牙列及其牙合形态的研究.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87,22(6):337
3 中田稔著. 邓辉译. 咬合诱导.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
4 游清玲,彭适生,陈荣敬等. 上海地区替牙期儿童正常合形态研究. 口腔正畸学,1995,2:106
5 林久祥 主编. 现代口腔正畸学.第2版.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
6 陈一怀. 正常儿童乳牙期混合牙列初期生长发育的研究:〔学位论文〕. 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1995
收稿日期:1998-10-06,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