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康复》 > 1999年第4期
编号:10277953
中西医结合治疗腰背痛350例观察
http://www.100md.com 《现代康复》 1999年第4期
     作者:叶壮 于海 陈曾

    单位:叶壮(山东省威海市中医院 威海 264200);于海(山东省威海市中医院 威海 264200);陈曾(山东省威海市中医院 威海 264200)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治疗腰背痛350例观察 近5年来,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腰背痛病人,疗效明显,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50例病人均为单纯腰、背痛,非内外等科疾病所致。其中男性100例,女性250例;门诊病人300例,住院病人50例。25~40岁80例,41~60岁220例,60岁以上50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25岁。病史5年以内60例,5~10年110例,10年以上180例。

, 百拇医药     1.2 诊断及诊断依据 西医诊断为胸腰椎后关节突紊乱综合征。依据:病人的疼痛部位及病人腰背肌肉松弛及紧张情况;指压病人椎体,压痛点(+),并可凭此判断关节突错位方向;通过X线片观察椎体间隙及侧隐窝粘连情况;可参考CT检查等。中医诊断为风寒湿性痹症。依据:病人主诉有寒冷接触史,阴雨天或寒冷的天气腰或四肢关节疼痛加重;据望、闻、问、切四诊综合辨证分为风重型、湿重型、寒重型、化热型,临床以湿重型及寒重型多见。

    1.3 治疗方法 选用神经营养型药剂药物组成为2%利多卡因5ml,地塞米松10mg,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121mg,当归寄生注射液2ml,生理盐水10ml,共约23ml的混合液,接5号针头,确定部位,常规消毒,以脊柱中点旁开1.5cm处垂直进针,针尖抵至横突时,稍退针再向上或向下越过横突进针0.5~0.8cm,反复抽吸无血液或脑脊液时方缓慢注药,病人出现异感,与穿刺部位神经反应区相吻合,3针为1疗程,两疗程间隔7d服中药汤剂5剂。主方为经验方:牛膝30g、茯苓30g、桑枝30g、生薏仁30g、桂枝15g、白术15g、黄芩15g、秦艽20g、红花10g、木香6g。风重者加青风藤30g;湿重者加防已15g;寒重者加干姜6g、附子(先煎)20g。化热型酌加清热、活血化瘀之品;高血压病人附子减为(先煎)15g,加菊花15g、独活15g,再对症酌加平肝潜阳之品。每剂药用水500ml,浸20min(附子先煎40min),再急火煎开,改文火煎20min,取汁150ml分两次温服,日1剂。
, 百拇医药
    1.4 疗效标准 佳:疼痛消失,能从事正常工作和劳动,肢体活动自如,晨起握手有力,腰部不板,阴雨天病情稳定。显:疼痛消失,能从事正常工作和劳动,肢体活动自如,阴雨天病情偶有反复。尚可:疼痛基本消失,能从事部分劳动,肢体活动可,晨起腰发板,阴雨天病情常反复。差:疼痛稍减,仅能生活自理,肢体活动稍有受限,晨起手肿胀无力,腰酸发板,阴雨天疼痛加重。

    2 结果

    发病年龄、发病时间、风寒湿邪情况与疗效的关系见表1。其中41~60岁之间发病率最高;病史有半数超过10年;风寒、湿邪表现轻者居多。疗效佳、显著者340例,占97.1%,愈后与年龄、风寒湿情况及病史成正比。

    表1 发病年龄、时间、风寒温邪情况与疗效的关系

    年龄

    风寒湿邪
, http://www.100md.com
    疗效

    25~14岁

    41~60岁

    61岁以上

    重

    轻

    佳

    显

    尚可

    差

    5a以下

    40

    20

, 百拇医药     0

    5

    55

    60

    0

    0

    0

    5~10a

    30

    80

    0

    30

    80

    100
, 百拇医药
    10

    0

    0

    10a以上

    10

    120

    50

    50

    130

    140

    30

    8

    2

    合计
, http://www.100md.com
    80

    220

    50

    85

    265

    300

    40

    8

    2

    百分比%

    22.9

    62.9

    14.2

, http://www.100md.com     24.3

    75.7

    85.7

    11.4

    2.3

    0.6

    3 讨论

    腰背痛为临床常见多发病,中老年发病复杂、治疗困难。经作者临床观察,青年以下发病多因单纯外伤所致,损伤轻;而中老年人除因慢性劳损或外伤外,多伴有风寒湿邪侵袭机体,致使病情复杂,疗程延长且易反复。国内外治疗此病方法很多,亦取得一定效果,但我们认为病人在损伤、劳损的基础上,还存在骨骼、肌腱等组织退行性改变,治疗也应有所兼顾。本组病人采用脊神经后支营养型阻滞疗法既可阻滞痛刺激向心性传导,又可消除神经根炎症、水肿,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从而缓解疼痛。作者认为由于椎体发生退行性变和解剖变异,施行阻滞时,一定要明确病位,以出现异感为标准。反复抽吸,切勿注入椎动脉或椎管内。

    实践中,我们发现病人遇寒冷或阴雨天时,病情出现反复或症状加重,感冒发烧也能使病情加重,我们认为这是病人受到风寒、湿邪侵袭的结果。“风为百病之长,”寒邪则使肢体收引,气血凝滞;湿邪则重浊、腻滞,合致局部邪气久滞,气血不畅,不通则痛,促使局部水肿加重,瘀久则化热使寒热错杂,经过中医治疗,与西医疗法相补益彰,达到了标本兼治的目的,取得了明显的疗效。诊疗时中医**力求准确,注意附子的用量,如出汗较多,全身乏力,应及时补充钠盐溶液。

    (收稿日期:1999-01-22),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