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括约肌成形术后排便反射的康复协调训练
作者:刘延锦 屈清荣 王云霞
单位:刘延锦(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郑州 450052);屈清荣(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郑州 450052);王云霞(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郑州 450052)
关键词:
现代康复9904071 胆门直肠畸形术后大便失禁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虽然国内外治疗方法较多,但有时效果并不理想。本院近年来采用盆底加强,肛门括约肌成形术治疗小儿大便失禁12例,取得满意疗效,术后进行康复协调训练是重要的治疗措施,在促使患儿尽快恢复排便反射,提高其生活质量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中男10例,女2例。年龄6~12岁。肛门闭锁11例,巨结肠1例。9例行腹会阴肛门成形术,2例行会阴肛门成形术,1例巨结肠根治术。术前会阴部检查:肛门哆开,直肠粘膜不同程度外翻,肛门括约肌松弛,收缩无力,无便意,经常严重的污粪或稀便时不能控制。
, http://www.100md.com
1.2 手术方法 游离股薄肌,将股薄肌围绕肛门周围的隧道环绕一周,固定在对侧坐骨结界处。然后在双侧股骨小转子处切断髂腰肌肌腱止端,在盆腔内将断端提出,双侧肌腱断头缝合固定,在会阴体切一小口,由此穿两根丝线与双侧肌腱固定,再将盆底肌肉和直肠上提与双侧髂腰肌肌腱间断缝合固定。
1.3 对象选择 完全性大便失禁,肛门功能综合评分低于2分者。肛门口松弛,粘膜外翻,肛门收缩无力,盆底下垂,会阴体低于双侧坐骨结节连线。患儿智力发育正常,能配合术后康复协调训练者。
1.4 随访结果 本组术后随访最短4个月,最长4a,肛门括约肌收缩力增强,排便功能明显改善,肛门口基本闭合或明显缩小,粘膜外翻明显缩小或消失,便意正常,干便时能控制。其中9例没有污粪,2例稀便时有污粪,1例污粪。肛门功能评分8例为6分,排便与正常人一样;3例为5分,排便接近正常人;1例2分,效果较差。
2 康复协调训练
, 百拇医药
2.1 定期扩肛 术后2周左右开始扩肛,1次/d,持续2周改为隔日一次至排便基本正常,以后每周一次,持续半年以上。
2.2 有规律的锻炼腹肌 术后2周开始有规律的锻练腹肌,每d练习4~6次,呼气时收缩腹肌,保留3s,吸气时放松,照此类推,每次坚持收缩10下左右。
2.3 移植肌肉功能锻练 术后3周可开始移植肌肉功能锻练。本组随访结果表明:术后2个月内肛门功能逐渐恢复正常,但移植肌肉功能锻练要坚持半年以上,以巩固疗效,具体锻练方法如下。
2.3.1 仰卧起坐 患儿仰卧于床,按住其双下肢,令坐起,再逐渐平卧,重复。
2.3.2 直腿抬高 患儿双下肢并拢,直腿逐渐抬高至与躯干呈90°角,再逐渐放平,重复。
2.3.3 并膝并腿 患儿屈髋屈膝平卧于床,两膝分开,按住其两膝,令患儿凭膝对抗外力,反复重复。
, http://www.100md.com
2.3.4 患儿屈髓膝平卧于床,抬臀直髋,弓背挺腹,放下再重复。
2.4 排便反射训练 患儿术后出现最早的排便信号有:肛门有胀感,出现便意,排便时会阴感到有力,可感到肛门排气。为训练患儿规律性排便,建立大脑皮层定时排便反射,要注意让患儿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排便时间一般选择在每d早饭或晚饭后,每d1~2次。
3 讨论
排便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反射活动,与盆底、肛门直肠肌肉的协调有直接关系。正常儿童,当直肠充满大便时,直肠腹部便意感经大脑皮层和腰骶部脊髓神经的反射活动,引起盆底肌肉、直肠收缩、括约肌松弛,使粪便排出。直肠、肛门畸形术后引起盆底肌肉瘫痪、盆底下垂,排便时异常摆动。肛门松弛、呈哆开,直肠内空虚,使肛门括约肌、肛提肌、耻骨直肠肌的协同作用发生障碍。当腹压增加时,盆底向下凸出,出现异常摆动,不能将粪便排出体外,而存积于直肠内,导致便秘。肛门松弛、哆开状,经常造成污粪,稀便时不能上提收缩,导致失禁[王家祥,范应中,杨合英,等.双侧髂腰肌加强盆底肌治疗小儿神经源性大便失禁.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6,17(1):23]。
患儿因自幼没有便意,没有排便和控制的体验,主动的缩肛提肛训练比较困难。扩肛可刺激直肠和盆底肌,引起盆底肌和肛门括约肌的收缩;还可以防止因切口瘢痕挛缩导致的肛门狭窄,保证手术治疗的效果。有规律的收缩腹肌,可增加腹压,促使粪便排出。仰卧起坐、直腿抬高、并膝并腿属盆底肌的协同共济肌与毗邻肌的诱导训练,这是基于生活中人们经常出现的腹压增高,同时盆底肌和肛门括约肌又非常协调地收缩,即共济协调反射。抬臀弓背运动则是利用臀中肌收缩引发毗邻的、有同源神经支配的括约肌的收缩。而训练患儿定时排便,是促使大脑皮层尽快建立定时排便反射信号的主要训练途径。
(收稿日期:1998-08-20), 百拇医药
单位:刘延锦(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郑州 450052);屈清荣(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郑州 450052);王云霞(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郑州 450052)
关键词:
现代康复9904071 胆门直肠畸形术后大便失禁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虽然国内外治疗方法较多,但有时效果并不理想。本院近年来采用盆底加强,肛门括约肌成形术治疗小儿大便失禁12例,取得满意疗效,术后进行康复协调训练是重要的治疗措施,在促使患儿尽快恢复排便反射,提高其生活质量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中男10例,女2例。年龄6~12岁。肛门闭锁11例,巨结肠1例。9例行腹会阴肛门成形术,2例行会阴肛门成形术,1例巨结肠根治术。术前会阴部检查:肛门哆开,直肠粘膜不同程度外翻,肛门括约肌松弛,收缩无力,无便意,经常严重的污粪或稀便时不能控制。
, http://www.100md.com
1.2 手术方法 游离股薄肌,将股薄肌围绕肛门周围的隧道环绕一周,固定在对侧坐骨结界处。然后在双侧股骨小转子处切断髂腰肌肌腱止端,在盆腔内将断端提出,双侧肌腱断头缝合固定,在会阴体切一小口,由此穿两根丝线与双侧肌腱固定,再将盆底肌肉和直肠上提与双侧髂腰肌肌腱间断缝合固定。
1.3 对象选择 完全性大便失禁,肛门功能综合评分低于2分者。肛门口松弛,粘膜外翻,肛门收缩无力,盆底下垂,会阴体低于双侧坐骨结节连线。患儿智力发育正常,能配合术后康复协调训练者。
1.4 随访结果 本组术后随访最短4个月,最长4a,肛门括约肌收缩力增强,排便功能明显改善,肛门口基本闭合或明显缩小,粘膜外翻明显缩小或消失,便意正常,干便时能控制。其中9例没有污粪,2例稀便时有污粪,1例污粪。肛门功能评分8例为6分,排便与正常人一样;3例为5分,排便接近正常人;1例2分,效果较差。
2 康复协调训练
, 百拇医药
2.1 定期扩肛 术后2周左右开始扩肛,1次/d,持续2周改为隔日一次至排便基本正常,以后每周一次,持续半年以上。
2.2 有规律的锻炼腹肌 术后2周开始有规律的锻练腹肌,每d练习4~6次,呼气时收缩腹肌,保留3s,吸气时放松,照此类推,每次坚持收缩10下左右。
2.3 移植肌肉功能锻练 术后3周可开始移植肌肉功能锻练。本组随访结果表明:术后2个月内肛门功能逐渐恢复正常,但移植肌肉功能锻练要坚持半年以上,以巩固疗效,具体锻练方法如下。
2.3.1 仰卧起坐 患儿仰卧于床,按住其双下肢,令坐起,再逐渐平卧,重复。
2.3.2 直腿抬高 患儿双下肢并拢,直腿逐渐抬高至与躯干呈90°角,再逐渐放平,重复。
2.3.3 并膝并腿 患儿屈髋屈膝平卧于床,两膝分开,按住其两膝,令患儿凭膝对抗外力,反复重复。
, http://www.100md.com
2.3.4 患儿屈髓膝平卧于床,抬臀直髋,弓背挺腹,放下再重复。
2.4 排便反射训练 患儿术后出现最早的排便信号有:肛门有胀感,出现便意,排便时会阴感到有力,可感到肛门排气。为训练患儿规律性排便,建立大脑皮层定时排便反射,要注意让患儿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排便时间一般选择在每d早饭或晚饭后,每d1~2次。
3 讨论
排便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反射活动,与盆底、肛门直肠肌肉的协调有直接关系。正常儿童,当直肠充满大便时,直肠腹部便意感经大脑皮层和腰骶部脊髓神经的反射活动,引起盆底肌肉、直肠收缩、括约肌松弛,使粪便排出。直肠、肛门畸形术后引起盆底肌肉瘫痪、盆底下垂,排便时异常摆动。肛门松弛、呈哆开,直肠内空虚,使肛门括约肌、肛提肌、耻骨直肠肌的协同作用发生障碍。当腹压增加时,盆底向下凸出,出现异常摆动,不能将粪便排出体外,而存积于直肠内,导致便秘。肛门松弛、哆开状,经常造成污粪,稀便时不能上提收缩,导致失禁[王家祥,范应中,杨合英,等.双侧髂腰肌加强盆底肌治疗小儿神经源性大便失禁.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6,17(1):23]。
患儿因自幼没有便意,没有排便和控制的体验,主动的缩肛提肛训练比较困难。扩肛可刺激直肠和盆底肌,引起盆底肌和肛门括约肌的收缩;还可以防止因切口瘢痕挛缩导致的肛门狭窄,保证手术治疗的效果。有规律的收缩腹肌,可增加腹压,促使粪便排出。仰卧起坐、直腿抬高、并膝并腿属盆底肌的协同共济肌与毗邻肌的诱导训练,这是基于生活中人们经常出现的腹压增高,同时盆底肌和肛门括约肌又非常协调地收缩,即共济协调反射。抬臀弓背运动则是利用臀中肌收缩引发毗邻的、有同源神经支配的括约肌的收缩。而训练患儿定时排便,是促使大脑皮层尽快建立定时排便反射信号的主要训练途径。
(收稿日期:1998-08-2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