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型M-A管逆行小肠内排列治疗复发性粘连性肠梗阻
作者:李建党 黄良祥 周松强 林才经
单位:福建省立医院普外科 福建省急救医学研究所,350001
关键词:
中国急救医学000517 腹腔内粘连致肠梗阻是常见多发病,容易复发,预防和治疗肠粘连一直是外科医师关注的问题,对于复发性的粘连性肠梗阻必须作小肠排列术,使肠管发生有序。各种小肠排列术尚需进一步完善。1990~1998年作者对逆行内排列的支架管和插管方法进行改进,治疗15例复发性粘连性肠梗阻,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20~58岁,平均32岁。全组有典型的肠梗阻表现。均有腹部手术史,其中因溃疡急性穿孔行胃大部切除术后5例,阑尾切除术后4例,结肠外伤Ⅱ期手术后3例,外伤性小肠破裂修补术后3例。本组15例均为肠粘连松解术后再梗阻入院。其中4例曾两次行肠粘连松解术,全部为急诊手术。
, http://www.100md.com
1.2 手术方法 ①排列管采用特制的硅胶管,它是改良型M-A管,直径0.6 cm,长5 m,前端有多孔的钝头。但不要铁头和气囊。此管具有良好的弹性,要有一定的硬度。②手术取脐上下正中切口,进腹后彻底松解粘连,充分游离小肠,对于粘连致密成团的肠管,无法分离者予以切除吻合,游离盲肠后切除阑尾,阑尾残端插入排列管(阑尾切除者,从盲肠插入)并向小肠推送,远端到达屈氏韧带处。同时从排列管末端吸出肠液进行减压。使全部小肠顺着支架管的抛物线方式盘曲排列。用丝线结扎阑尾残端,盲肠浆肌层荷包包埋阑尾残端,排列管从右下腹麦氏点戳孔引出、固定,将盲肠插管口处和腹膜缝合固定。③拔管,术后两周拔管,拔管前口服液体石蜡40 ml,6小时后缓慢拔除。
2 结果
本组15例均治愈出院。拔管前小肠造影显示小肠通畅,无成角或扭曲。随访1~8年未发现再次梗阻者和反复腹痛患者。本组病例未发生肠瘘和切口感染及肠间脓肿。
, 百拇医药 3 讨论
腹部手术后肠粘连仍然是难以克服的问题,有人报告腹部外科手术后约90%有粘连,40%以上会引起粘连性肠梗阻[1],粘连肠管扭曲,成角致肠梗阻,一直困扰着外科医师们,为使肠管产生有序粘连,维持小肠于生理功能位置,曾经应用的方法有小肠排列固定术,包括小肠外排列术,小肠顺行内排列术和逆行内排列术。小肠外排列缝合固定操作复杂,常有慢性腹痛,再手术困难,现已很少应用[2]。顺行内排列法需由高位小肠置支架管,容易发生高位小肠瘘。传统逆行小肠内排列缺点是支架管头端有气囊和铁头,容易在肠蠕动的推动下逆转,本方法的支加管省去气囊和铁头,而且要求该管有良好的弹性和必要的硬度以克服前者的缺点。本法由阑尾残端向小肠置支架管,并有盲肠浆肌荷包内翻固定,充分游离盲肠,造口处直接固定于右侧腹壁腹膜,不易发生肠瘘,术中不易污染腹腔。本组15例经过1~8年随访未发现再次梗阻者。术后未发生肠瘘和支架管逆转现象。我们认为这种逆行内排列术是治疗复发性粘连性肠梗阻较为简捷、有效、安全的方法。
, 百拇医药
小肠内排列术虽然简便和有效,但置管可致肠麻痹,损伤肠粘膜,甚至发生肠瘘。因此,本法也不能滥用,它适用于①复发性粘连性肠梗阻;②小肠粘连松解后具有广泛的粗糙面,可能再发生粘连梗阻患者。
逆行内排列需注意事项有:①排列管选择要求严格。排列管应满足两种条件,第一是自然抛物线,呈园弧型盘曲,不致扭曲和成角;第二是在肠蠕动时不致于倒转逆行,这就要求排列管有良好的弹性和一定的硬度,其头端不应有气囊或金属头,这是以往逆行内排列时忽视之处,以致经常倒转逆行,此外支架管不需太粗。②支架管固定应牢固。阑尾残端结扎和盲肠荷包固定应确实可靠,以免滑脱致肠瘘,盲肠应充分游离并和腹膜固定。由于阑尾和盲肠特殊的解剖部位,使得容易将肠造口处固定于右侧腹壁,这点明显优于顺行法的高位小肠造口。③拔管时间不能少于2周。2周后肠粘连才稳定,肠排列稳固,此外,此时窦道形成牢固,拔管后不易发生肠瘘。
[参考文献]
[1]Ellis H.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adhesiibs:focus on intestinal obstruction.Eur J Surg,1997,(Suppl),557:5-9.
[2]李文东.粘连性肠梗阻的预防和治疗.中国胃肠外科杂志,1999,2(2):77-78.
收稿:1999-10-21
修回:2000-02-03, http://www.100md.com
单位:福建省立医院普外科 福建省急救医学研究所,350001
关键词:
中国急救医学000517 腹腔内粘连致肠梗阻是常见多发病,容易复发,预防和治疗肠粘连一直是外科医师关注的问题,对于复发性的粘连性肠梗阻必须作小肠排列术,使肠管发生有序。各种小肠排列术尚需进一步完善。1990~1998年作者对逆行内排列的支架管和插管方法进行改进,治疗15例复发性粘连性肠梗阻,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20~58岁,平均32岁。全组有典型的肠梗阻表现。均有腹部手术史,其中因溃疡急性穿孔行胃大部切除术后5例,阑尾切除术后4例,结肠外伤Ⅱ期手术后3例,外伤性小肠破裂修补术后3例。本组15例均为肠粘连松解术后再梗阻入院。其中4例曾两次行肠粘连松解术,全部为急诊手术。
, http://www.100md.com
1.2 手术方法 ①排列管采用特制的硅胶管,它是改良型M-A管,直径0.6 cm,长5 m,前端有多孔的钝头。但不要铁头和气囊。此管具有良好的弹性,要有一定的硬度。②手术取脐上下正中切口,进腹后彻底松解粘连,充分游离小肠,对于粘连致密成团的肠管,无法分离者予以切除吻合,游离盲肠后切除阑尾,阑尾残端插入排列管(阑尾切除者,从盲肠插入)并向小肠推送,远端到达屈氏韧带处。同时从排列管末端吸出肠液进行减压。使全部小肠顺着支架管的抛物线方式盘曲排列。用丝线结扎阑尾残端,盲肠浆肌层荷包包埋阑尾残端,排列管从右下腹麦氏点戳孔引出、固定,将盲肠插管口处和腹膜缝合固定。③拔管,术后两周拔管,拔管前口服液体石蜡40 ml,6小时后缓慢拔除。
2 结果
本组15例均治愈出院。拔管前小肠造影显示小肠通畅,无成角或扭曲。随访1~8年未发现再次梗阻者和反复腹痛患者。本组病例未发生肠瘘和切口感染及肠间脓肿。
, 百拇医药 3 讨论
腹部手术后肠粘连仍然是难以克服的问题,有人报告腹部外科手术后约90%有粘连,40%以上会引起粘连性肠梗阻[1],粘连肠管扭曲,成角致肠梗阻,一直困扰着外科医师们,为使肠管产生有序粘连,维持小肠于生理功能位置,曾经应用的方法有小肠排列固定术,包括小肠外排列术,小肠顺行内排列术和逆行内排列术。小肠外排列缝合固定操作复杂,常有慢性腹痛,再手术困难,现已很少应用[2]。顺行内排列法需由高位小肠置支架管,容易发生高位小肠瘘。传统逆行小肠内排列缺点是支架管头端有气囊和铁头,容易在肠蠕动的推动下逆转,本方法的支加管省去气囊和铁头,而且要求该管有良好的弹性和必要的硬度以克服前者的缺点。本法由阑尾残端向小肠置支架管,并有盲肠浆肌荷包内翻固定,充分游离盲肠,造口处直接固定于右侧腹壁腹膜,不易发生肠瘘,术中不易污染腹腔。本组15例经过1~8年随访未发现再次梗阻者。术后未发生肠瘘和支架管逆转现象。我们认为这种逆行内排列术是治疗复发性粘连性肠梗阻较为简捷、有效、安全的方法。
, 百拇医药
小肠内排列术虽然简便和有效,但置管可致肠麻痹,损伤肠粘膜,甚至发生肠瘘。因此,本法也不能滥用,它适用于①复发性粘连性肠梗阻;②小肠粘连松解后具有广泛的粗糙面,可能再发生粘连梗阻患者。
逆行内排列需注意事项有:①排列管选择要求严格。排列管应满足两种条件,第一是自然抛物线,呈园弧型盘曲,不致扭曲和成角;第二是在肠蠕动时不致于倒转逆行,这就要求排列管有良好的弹性和一定的硬度,其头端不应有气囊或金属头,这是以往逆行内排列时忽视之处,以致经常倒转逆行,此外支架管不需太粗。②支架管固定应牢固。阑尾残端结扎和盲肠荷包固定应确实可靠,以免滑脱致肠瘘,盲肠应充分游离并和腹膜固定。由于阑尾和盲肠特殊的解剖部位,使得容易将肠造口处固定于右侧腹壁,这点明显优于顺行法的高位小肠造口。③拔管时间不能少于2周。2周后肠粘连才稳定,肠排列稳固,此外,此时窦道形成牢固,拔管后不易发生肠瘘。
[参考文献]
[1]Ellis H.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adhesiibs:focus on intestinal obstruction.Eur J Surg,1997,(Suppl),557:5-9.
[2]李文东.粘连性肠梗阻的预防和治疗.中国胃肠外科杂志,1999,2(2):77-78.
收稿:1999-10-21
修回:2000-02-03,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