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短肠综合征营养护理长期存活1例
作者:张玲 刘桂红
单位: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北京 100088
关键词:
实用护理杂志001120中图分类号:R45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0780(2000)11-0034-01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20岁(手术时)。因肠扭转肠坏死在外院行小肠大部切除术,仅残留小肠15 cm。术后消化不良,严重腹泻,每日排便4,5次。食物几乎原样排出。术后2个月于1996年8月转入我院。查体见营养极度不良,生活不能自理。身高172 cm,体质量50 kg。各项化验均在低水平,电解质紊乱。诊断:超短肠综合征。经过2个月的肠外高营养,鼻饲能全素,使体质量达到55 kg。于同年12月行“短肠旁横结肠逆蠕动吻合术”。
, http://www.100md.com
2 营养护理方法
2.1 肠外营养护理。患者长期输液破坏了外周血管,故采用深静脉置管。间断地补入机体所需要的热量和微量元素,有效地保证了静脉临床营养支持的实施。深静脉置管一般维持在3,4个月。每日局部消毒观察有无炎症,覆盖无菌敷料预防感染。并很好地预防留置管有关的并发症,如败血症、导管阻塞、空气栓塞等。其方法如下:(1)插管时严格无菌操作,置管后连续3 d每日测体温4次,观察体温曲线,判断有无感染。(2)输液时,在无菌操作下,将能量液体用连接器一次性串好,同时输入,减少换瓶次数,减少感染机会。(3)每次输液结束时,用肝素盐水封留置针管道。其方法是:抽配好的肝素盐水1~2 ml插入肝素帽内,边推边撤,使导管及肝素帽内充满肝素盐水,防止导管阻塞。(4)输液前将肝素盐水抽出,防止长期使用肝素,影响凝血机制。(5)为防止输液时输液器与导管连接时误入气体,造成空气栓塞,采用穿刺肝素帽。肝素帽的使用期为1周。
2.2 肠内营养护理。超短肠综合征术后肠内营养吸收量的多少是关键。为保证患者能充分利用残留的小肠发挥功能,就要做到:(1)注意饮食卫生,不吃冷食和不易消化的食物,防止腹泻。(2)少量多餐,使残留的小肠在食物不断的刺激下代偿增生。(3)做适量的室外活动,以增加食欲,促进肠蠕动。(4)注意观察排泄物的量和进食的量,在营养师的指导下进食各种营养食品。
, http://www.100md.com
3 讨论
3.1 正常人的小肠约4~6 m,每日需要能量在2 000卡左右。该患者残留小肠仅15 cm,靠肠内、外营养的共同支持,每日能量维持在2 500卡左右。
3.2 由于超短肠综合征消化吸收障碍,要定期输入全血、血浆、细胞悬浮液等以补充血色素的不足。
3.3 肠外营养。糖、脂肪、氨基酸用连接器相串,同时输入,可提供更多的能量,并改善氮平衡,防止必需脂肪酸的缺乏,又避免单独输入葡萄糖引起高血糖、渗透压增高、脂肪肝等并发症。
3.4 控制每餐进食量。如进食太多,可致改道后的肠道逆蠕动亢进,病人恶心,呕吐,影响营养的吸收。
3.5 术后早期间断鼻饲营养成分全、热量高、易吸收的能全素在肠内营养支持上有很大的作用。
3.6 观察残存小肠的代偿功能。术后残存的小肠将发生适应和代偿以增加吸收面积,来满足机体对营养的需要。如患者术后2个月时,单靠肠内营养支持10 d,机体明显发生改变。病人眩晕、走路不稳、体质量下降。1年7个月时再次靠肠内营养支持近4个月,体质量有所下降,但精神状态好,行走自如。加强肠外营养后,体质量很快上升。
3.7 超短肠综合征患者的肠内、肠外营养是相互补充的。该患者在3年多的营养支持护理中,以肠内营养为主,间断肠外补充营养,达到了自身营养摄取与消耗的平衡。
收稿日期:2000-04-13, 百拇医药
单位: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北京 100088
关键词:
实用护理杂志001120中图分类号:R45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0780(2000)11-0034-01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20岁(手术时)。因肠扭转肠坏死在外院行小肠大部切除术,仅残留小肠15 cm。术后消化不良,严重腹泻,每日排便4,5次。食物几乎原样排出。术后2个月于1996年8月转入我院。查体见营养极度不良,生活不能自理。身高172 cm,体质量50 kg。各项化验均在低水平,电解质紊乱。诊断:超短肠综合征。经过2个月的肠外高营养,鼻饲能全素,使体质量达到55 kg。于同年12月行“短肠旁横结肠逆蠕动吻合术”。
, http://www.100md.com
2 营养护理方法
2.1 肠外营养护理。患者长期输液破坏了外周血管,故采用深静脉置管。间断地补入机体所需要的热量和微量元素,有效地保证了静脉临床营养支持的实施。深静脉置管一般维持在3,4个月。每日局部消毒观察有无炎症,覆盖无菌敷料预防感染。并很好地预防留置管有关的并发症,如败血症、导管阻塞、空气栓塞等。其方法如下:(1)插管时严格无菌操作,置管后连续3 d每日测体温4次,观察体温曲线,判断有无感染。(2)输液时,在无菌操作下,将能量液体用连接器一次性串好,同时输入,减少换瓶次数,减少感染机会。(3)每次输液结束时,用肝素盐水封留置针管道。其方法是:抽配好的肝素盐水1~2 ml插入肝素帽内,边推边撤,使导管及肝素帽内充满肝素盐水,防止导管阻塞。(4)输液前将肝素盐水抽出,防止长期使用肝素,影响凝血机制。(5)为防止输液时输液器与导管连接时误入气体,造成空气栓塞,采用穿刺肝素帽。肝素帽的使用期为1周。
2.2 肠内营养护理。超短肠综合征术后肠内营养吸收量的多少是关键。为保证患者能充分利用残留的小肠发挥功能,就要做到:(1)注意饮食卫生,不吃冷食和不易消化的食物,防止腹泻。(2)少量多餐,使残留的小肠在食物不断的刺激下代偿增生。(3)做适量的室外活动,以增加食欲,促进肠蠕动。(4)注意观察排泄物的量和进食的量,在营养师的指导下进食各种营养食品。
, http://www.100md.com
3 讨论
3.1 正常人的小肠约4~6 m,每日需要能量在2 000卡左右。该患者残留小肠仅15 cm,靠肠内、外营养的共同支持,每日能量维持在2 500卡左右。
3.2 由于超短肠综合征消化吸收障碍,要定期输入全血、血浆、细胞悬浮液等以补充血色素的不足。
3.3 肠外营养。糖、脂肪、氨基酸用连接器相串,同时输入,可提供更多的能量,并改善氮平衡,防止必需脂肪酸的缺乏,又避免单独输入葡萄糖引起高血糖、渗透压增高、脂肪肝等并发症。
3.4 控制每餐进食量。如进食太多,可致改道后的肠道逆蠕动亢进,病人恶心,呕吐,影响营养的吸收。
3.5 术后早期间断鼻饲营养成分全、热量高、易吸收的能全素在肠内营养支持上有很大的作用。
3.6 观察残存小肠的代偿功能。术后残存的小肠将发生适应和代偿以增加吸收面积,来满足机体对营养的需要。如患者术后2个月时,单靠肠内营养支持10 d,机体明显发生改变。病人眩晕、走路不稳、体质量下降。1年7个月时再次靠肠内营养支持近4个月,体质量有所下降,但精神状态好,行走自如。加强肠外营养后,体质量很快上升。
3.7 超短肠综合征患者的肠内、肠外营养是相互补充的。该患者在3年多的营养支持护理中,以肠内营养为主,间断肠外补充营养,达到了自身营养摄取与消耗的平衡。
收稿日期:2000-04-13,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