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78316
《本草经》王闿运辑本研究
http://www.100md.com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年第1期
     作者:王家葵 徐晓勇 银海

    单位:王家葵(成都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5);徐晓勇(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银海(迪康药业有限公司)

    关键词:王闿运;神农本草经;文献考证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000121 摘 要: 针对目前研究者对《本草经》王闿运辑本的一些错误认识,如认为此书刻印于光绪甲子年,其底本为南宋王炎的《本草正经》等,结合《湘绮楼日记》等相关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研究证实,王辑本完成于光绪十年,其所据底本为《政和本草》的明刻本,而非《嘉祐本草》或《本草正经》。

    中图分类号: R2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668(2000)01-0039-03

    在众多《本草经》辑本中,王闿运辑本(以下简称王本)地位不高,研究者对王本亦少留意,偶有论及,多语焉不详,且不乏错误认识。
, http://www.100md.com
    如王筠默《神农本草经校正》认为:“王闿运于光绪甲子年重校刻印神农本草。”[1]考光绪在位34年,起元年乙亥(1875),迄三十四年戊申(1908),并无甲子。

    又如马继兴《神农本草经辑注》根据王本叙有“嘉祐官本明翻本”字样,遂认为“嘉祐官本的明翻(刻)本,实际上也是指王炎氏的《本经》辑本,即《本草正经》说的。因为实际上真正的嘉祐官本只有北宋官修的《嘉祐本草》一书,而王闿运所见的只是以《嘉祐本草》为蓝本的《本经》辑本。当然也是指王炎的《本草正经》而言。”[2]按马氏的说法,似乎王本所据为南宋王炎所辑之《本草正经》。

    以上诸说,或过于迷信王本自叙之“嘉祐官本”,或惑于王本叙后“甲子重校再记”一段题志,遂生歧解。今结合王闿运《湘绮楼日记》有关内容,对王本若干问题试作解纷。

    1 王本的基本情况
, http://www.100md.com
    王本雕成于光绪十一年(1885),初版由范溶题扉,署“神农本草”4字,版权页镌“光绪乙酉年尊经书院刻”,版框高20.2 cm,宽13.4 cm,8行,满行17字,夹注双行小字[3]

    王本首列自撰《本草叙》1篇,款署“于时岁在阏逢氵 君滩秋七月甲寅王闿运题记”,即光绪十年(1884)甲申七月十二日。

    据《本草叙》云:“余读《尔雅*释草》,名类十不识八,因以为其草亦皆药品,欲求本草正之。今世所传,唯嘉祐官本尚有圈别,如陶朱墨之异,而蜀湘均无其书,求之六年,严生始从长安得明翻本,其圈颇杂糅移夺,略依例正,而以药品分卷。”

    叙后有双行小字:“凡三品三百六十五种,除唐本退六种,不知少何种也。又三卷多寡不均,皆仍之。甲子重校再记。”

    王本正文由“本说”及“神农本草三卷”两部分组成。每卷均无目录及辑撰人题名,唯每卷末镌“长沙善化弟子谢氵 静校刊”数字。
, http://www.100md.com
    “本说”标题下镌“神农本草卷上”6 字,内容为《本草经》序例。第一卷“上品九部一百四十四种”;第二卷“中品九部一百一十五种”;第三卷“下品九部一百六种”。

    王本虽题作上品144种、中品115种、下品106种,合计365种,但上品草部之下37种,实只36种,其中以蘼芜并入芎穷艹条,未单刻;米谷部3种,实只2种,以青襄艹并入胡麻条;未单刻。中品玉石部16种,实只15种,以殷孽并入孔公孽,未单刻;草部之下16种,实只15种;木部17种,实18种。下品玉石部12种,实只10种,以锡铜镜鼻并入粉锡,大盐并入戎盐,均未单刻。因此,王本载药实数360种。

    王本只录白文,无校勘记,药物产地、采收等内容悉不取为《本草经》文,而附刻作双行小字。

    2 辑复缘起与成书经过

    王本自撰之本草叙语多含混,今据《湘绮楼日记》[4]的有关内容,与王本叙对照,可考得王辑复《本草经》的缘起及相关人员情况。
, 百拇医药
    王本于光绪十一年(1885)初刻于成都尊经书院。考闿运入蜀在光绪四年末,主持书院后,即有刻书之意。其光绪五年四月初三日记:“卫(杰)言欲刻书当先何种告以宜取古书卷帙少者刊行之。”

    据王本叙,其重视《本草经》的原因是:“余读《尔雅.释草》,名类十不识八,因以为其草亦皆药品,欲求本草正之。……求之六年,严生始从长安得明翻本。”检光绪五年五月十四、十五日日记:“偶欲刻《尔雅》,将欲集古今注疏为一书。”“午集周润民、傅仲龛、陈子虞、张盟荪、叶汝谐、孙彦臣便酌,论撰《尔雅注疏》,各分书撰集。”又光绪五年、六年日记屡载读《尔雅》、抄《尔雅》事。这些内容与光绪十年《本草叙》称为研究《尔雅》,求本草六年而未得,时间正符。

    日记中第一次记述本草事,在光绪九年十月初十日:“看《汉书》四本,楼护诵本草,而《艺文志》无《本草》书名。”

    与辑录《本草经》有关的日记,集中在光绪十年五月廿六日至七月廿三日,现辶 多录有关内容如下。
, 百拇医药
    “(五月)廿六日,从严生借得《政和本草》,向来求之未得见者。廿七日,抄汉碑、本草共五页。廿九日,抄本草、汉碑四页。(六月)二日,抄本草三页。六日,抄本草二页。七日,抄汉碑、本草各一页。十七日,抄汉碑、本草各三页。十八日,抄本草三页。十九日,抄本草三页。廿日,抄本草三页。廿三日,抄本草三页。(七月)二日,抄本草三页。五日,抄本草三页。六日,抄本草三页。七日,抄本草一页。八日,抄本草三页。九日,抄本草成,共五十五页,一月有余乃毕,可笑也。十一日(癸丑),作本草叙。十四日,补检本草一本。十七日,检本草、看范书各一本。廿二日(甲子),检本草三卷。廿三日,本草录毕。”

    与《本草叙》对照,知王本始作于光绪十年五月廿七日,七月初九日蒇事,十一日作《本草叙》,刻本署“岁在阏逢氵 君滩秋七月甲寅”,即七月十二日。书成后又于十四、十七、廿二日检校一遍,廿二(甲子)日事毕。因知叙末小字“甲子重校再记”,应为七月廿二日校毕题记,王筠默误甲子日为甲子年。

    此外,为王本题笺之范溶,借书之严生,皆尊经书院弟子,亦见日记。光绪五年二月初十日:“书院生范溶来,华阳人,字玉宾,人甚文秀,亦不浮佻,佳士也。”严生即严雁峰,见五年三月初五日日记。雁峰名岳莲,陕西渭南人,富藏书,医书尤多。廖平《文学处士严君平家传》云:“藏书于医部尤详,凡日本丹波《聿修堂丛书》、北宋《圣济总录》及明刻《医统正脉》等籍,皆寻常不可多得之书。”又“口读手写医书数十巨帙。”[5]
, 百拇医药
    3 嘉祐官本考题

    本草叙称“嘉祐官本明翻本”,马继兴据此认为是南宋王炎用《嘉祐本草》为蓝本辑复的《本草正经》,而据日记,从严生手中借得者为《政和本草》。那么,王本所据底本究竟是《嘉祐本草》、《本草正经》,还是《政和本草》呢根据下面申述的理由,笔者认为应该是《政和本草》的明刻本。

    首先,底本决非王炎的《本草正经》。因为南宋以后《本草正经》流传甚少,除明代陈士龙书目有著录外,绝少见于其它公私藏书目录,估计迭经动乱,此书在清代即已亡佚。此外,更无任何文献提示《本草正经》在明代有翻刻本。故此书能否在清末被当时僻处西蜀的王闿运得到,已属疑问。更何况按王炎的序,《本草正经》仅3卷,载药365种,而无论是20卷的《嘉祐本草》,还是30卷的《政和本草》,均是载药千余种的综合性本草,其间卷帙差别一目了然。若底本是《本草正经》的话,王氏决无可能在日记中将其误称为“《政和本草》”,继在《本草叙》中又误为“嘉祐官本”。
, http://www.100md.com
    其次,底本亦不可能是王叙所说的“嘉祐官本明翻本”,即《嘉祐本草》。从本草沿革来看,唐《新修本草》在后蜀时经韩保升主持翻修,成20卷之《蜀本草》,北宋初又据之增删为《开宝新详定本草》和《开宝重定本草》,嘉祐二年(1057)集贤院设校正医书局,由掌禹锡等主持修订为《嘉祐补注神农本草》,简称《嘉祐本草》。北宋后期,蜀医唐慎微复以《嘉祐本草》为框架,并入《本草图经》,再加增补,成30卷之《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其后北宋末年的两次官修本草,皆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先后成《大观本草》(1108),《政和本草》(1116)。自此以后,由《证类本草》派生出的《大观本草》、《政和本草》渐成综合性本草的主流,而《开宝》、《嘉祐》等逐渐失传。与《本草正经》一样,《嘉祐》亦未闻有明代翻刻本,即亦不可能成为王本的底本。

    此外,王自承底本借自严生,考贲园书库经雁峰、谷声两代经营,建国后善本悉归四川省图书馆,检该馆善本书目,仅有若干种明刻《证类本草》,亦未见《本草正经》及《嘉祐本草》入藏。这亦可在一定程度上证实王本之底本决非《本草正经》或《嘉祐本草》。
, 百拇医药
    一些重要证据可证实王本确源自《证类本草》的《政和》传本系统,而决非《嘉祐本草》。

    (1)《嘉祐本草》 虽已亡佚,但据《嘉祐补注总序》云“凡名本草者非一家,今以《开宝重定》为正,其分布卷类,经注杂糅,间以朱墨,并从旧例,不复厘改”,可知其与《开宝本草》一样,仍为20卷,外目录1卷。而自《证类本草》开始,析分为30卷,目录1卷。《证类本草》最重要的改易是将原并为1卷的禽兽部析分为5卷,即人部1卷,兽部3卷,禽部1卷。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证类本草》传本中,人部均未标明上中下三品。因此,原在《新修本草》、《开宝本草》乃至《嘉祐本草》中列兽部上品的“发皮髟”一药,至《证类本草》始被移入未标三品的、新分出的第15卷人部中。若王本辑自《嘉祐本草》,其“发皮髟”应与《嘉祐本草》同,置于兽部上品之中。而事实上,在王本中此药被列为下品的最后一味。显然,王是据《证类本草》传本系统依次抄录白字《本草经》文,至第15卷人部时,因《证类本草》此卷脱漏三品标识,王闿运在不得已之下,将之放在下品最末。
, http://www.100md.com
    (2)王本“花”与“华”字混用。如木部下品“栾华”与“芫花”。考《新修本草》悉用“华”字,而现存所有《证类本草》的《政和本草》传本,如金泰和甲子晦明轩本、明成化四年本、明万历本等,皆与王本同,分别作“栾华”与“芫花”。

    (3)王本“杏核人”、“郁李人”等之“人”字,悉写作“仁”,而《新修本草》残卷,乃至金泰和本《政和本草》仍用“人”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果仁之字,自宋元以前本草方书、诗歌记载,无不作‘人’字。自明成化重刊本草,乃尽改为‘仁’字。”王本用“仁”,亦其用明刻《证类本草》之明证。

    (4)更为关键的证据是,王本各药的排列顺序,如前所述,《证类本草》将原仅20卷的《嘉祐本草》重新组合为30卷,不仅卷帙有所改易,即同一卷中药物顺序亦大有调整。《嘉祐本草》目录已不可见,但成于宋政和六年(1116)的《本草衍义》是为了摭补《嘉祐本草》及《本草图经》之缺而作,故其目录应与《嘉祐本草》有一致之处。虽然《本草衍义》药数仅为《嘉祐本草》的一半,但仍可以概见《嘉祐本草》目录的基本情况。现对《新修本草》、《本草衍义》、《政和本草》及王本玉石部上品《本草经》药物的排序情况作一比较(见表1)。
, http://www.100md.com
    《新修》*

    《衍义》**

    《政和》***

    王本

    玉泉

    玉泉

    丹沙

    丹沙

    丹沙

    丹沙

    云母

    云母

, 百拇医药     空青

    空青

    玉泉

    玉泉

    曾青

    —

    石钟乳

    石钟乳

    白青

    —

    矾石

    矾石

    扁青

    —
, http://www.100md.com
    消石

    消石

    石胆

    —

    朴消

    朴消

    云母

    云母

    滑石

    滑石

    石钟乳

    石钟乳

    石胆

    石胆
, http://www.100md.com
    朴消

    朴消

    空青

    空青

    消石

    消石

    曾青

    曾青

    矾石

    矾石

    禹馀粮

    禹馀粮

    滑石

    滑石
, 百拇医药
    太-禹馀粮

    太-禹馀粮

    紫石英

    紫石英

    白石英

    白石英

    白石英

    白石英

    紫石英

    紫石英

    五色石脂

    赤石脂、白石脂

    五色石脂
, 百拇医药
    五色石脂

    太-禹馀粮

    —

    白青

    白青

    禹馀粮

    —

    扁青

    扁青

    说明: *《新修》目录据《千金翼方》转录,尚志钧辑《新修本草》同;**《衍义》卷四仅有《本草经》药12种,所缺用“—”表示;**《政和》目录据晦明轩本《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对比之下,王本的底本究竟是《嘉祐本草》还是《政和本草》,已不言自明。
, http://www.100md.com
    还需讨论的是,王闿运何以在《本草叙》中称“嘉祐官本”,而日记中却云“《政和本草》”王虽以识见广博著称,但本草学术非其所长,如前引日记,至光绪九年王闿运51岁始注意到《汉书.艺文志》无本草的情况,并专门载诸日记。与其时代相先后的几位经学大师,如俞樾、章炳麟等相比,王素不解医事,且于医学文献甚少用心,其抄录《本草经》的目的,亦不过为研习《尔雅》之助。尤为重要的是,《政和本草》卷一开篇即为《嘉祐补注总叙》,王恐据此误《政和本草》为“嘉祐官本”。

    致谢:王闿运辑《本草经》尊经书院光绪十一年刻本承成都淘书斋蒋德森先生惠借,谨此申谢。作者简介:王家葵,男,1966年8月生;医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药药理与本草文献学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筠默.神农本草经校正.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635

    2,马继兴.神农本草经辑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942

    3,王闿运.神农本草.成都:尊经书院木刻本,1885.

    4,王闿运.湘绮楼日记.长沙:岳麓书局,1997.

    5,任一民主编.四川近代人物传.第六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373

    (收稿日期:1998-06-21),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