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粘膜下恒径动脉破裂出血三例报告
作者:郭四平 孙海飞 金丰昌
单位:郭四平(116300 辽宁省瓦房店市第一人民医院外科);孙海飞(116300 辽宁省瓦房店市第一人民医院外科);金丰昌(116300 辽宁省瓦房店市第一人民医院外科)
关键词:
胃Dieulafoy病又称胃粘膜下恒径动脉破裂出血 胃Dieulafoy病又称胃粘膜下恒径动脉破裂出血, 是上消化道大出血罕见见且易致死的病因之一。 1994~1996年间共收治3例, 现浅谈诊治体会。
例1: 男, 64岁。 自1992年以来先后4次大量呕血, 解柏油样大便。 首次出血于1992年5月8日, 本院胃镜检查提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剖腹探查发现十二指肠球部前壁5 mm×5 mm溃疡, 未见活动性出血, 行胃大部分切除术。 术后第5天再次呕血。 解柏油样便, 第二次剖腹探查见吻合口无活动性出血, 残胃粘膜呈广泛小点状渗血, 缝扎较大点状渗血。 术后恢复好, 17天后出院。 1993年8月1日第3次大出血, 胃镜示出血性残胃炎, 经保守治疗出血停止, 2周后出院。 第4次出血于1994年6月2日, 胃镜示残胃后壁4 mm糜烂面上一动脉突出呈喷射状出血, 周围粘膜正常。 诊断为胃Dieulafoy病, 给予局部注射硬化剂(肾上腺素+无水酒精), 出血停止。 1994年7月10日康复出院, 随访至今, 无再出血。
, 百拇医药
例2: 男, 22岁, 无明显诱因大量呕血, 解柏油样便5天, 1994年12月16日入院。 首次, 胃镜示胃体胃窦出血性胃炎, 内科保守治疗, 出血未停止。 1994年12月21日再次胃镜检查示小弯侧胃前壁离贲门5 cm处有一裸露小动脉喷血, 疑Dieulafoy病, 急诊剖腹切开胃前壁探查, 见距离贲门5 cm处胃前壁小弯侧有一直径1.22 mm动脉裸露喷血, 楔形切除该胃壁。 术后恢复好, 病理报告为Dieulafoy病, 2周后出院。 追踪至今无再出血。
例3: 男, 70岁, 无明显诱因出现大量喷血, 解柏油样大便1天, 1996年7月24日入院。 首次胃镜示胃小弯后壁距离贲门口2 cm处有一1 cm×1 cm大小溃疡, 较表浅。 诊断高位胃溃疡, 经内科保守治疗, 但仍有反复大量呕血, 第二天出现失血性休克, 急诊剖腹手术。 切开胃前壁发现胃小弯后壁距离贲门口约2 cm处有一粘膜糜烂面约1 cm×1 cm, 中央有一直径约1.8 mm的裸露动脉出血, 予以“8”字缝扎止血。 住院14天, 病愈出院。 随诊至今, 无再出血。
, 百拇医药
讨 论
一、 发病机理和病理: 胃Dieulafoy病(恒径小动脉),是一根异常增大的粘膜下动脉纡曲穿行于胃粘膜下的先天性血管畸形。 病变主要位于胃左动脉供血区(贲门下6cm范围占85%),以该动脉入胃点附近最常见, 胃底动脉是该病变血管的另一常见来源。 病理检查可见深达粘膜肌层小圆形或呈完整三层结构, 外膜、 中膜和内底层。 中膜常肥厚发达, 而环行肌纤维可减少或消失。 内膜可变性坏死, 继发不典型增生, 可有血栓附着。 血管偶有硬化及轻度炎症现象, 破裂血管也可无任何异常改变。
二、 临床表现: 本病临床特点为: ① 常见于中老年男性, 40~60岁尤多, 少有前驱症状或溃疡病史, 汹酒为最常见诱因。 ② 突发难治性上消化道大出血, 出血呈周期性变化。 ③ 常在胃左动脉供血区存在单纯性细小浅表溃疡, 中央裸露动脉直径1.8~2 mm, 可见搏动性出血或血栓堵塞。
三、 诊断和治疗:目前Dieulafoy病术前诊断较为困难,临床诊断主要依靠胃镜,血管造影和手术。内镜检查已是当今最实用诊断方法,其成败关键取决于检查者对本病的认识,操作技术和患者机体状态。近十年国外多主张行血管造影以明确诊断,其准确率20%~30%。另外,新近有放射性核素检查、超声内镜与彩色多谱勒诊断成功报道,但经验尚少。
, 百拇医药
Dieulafoy病的治疗主要为手术与内镜。 手术为首选方法, 尤其是合并休克者。 所有保守治疗均无效。 死亡原因为失血性休克与多脏器衰竭。 术式包括胃大部分切除术、 胃窦切除术、 胃局部或广泛楔形切除术及血管缝扎术。 手术死亡原因在于不明出血部位而盲目行胃大部分切除术而未能止血。 由于本病实质上为一异常行径畸形血管破裂, 故血管缝扎是一种简便、 有效术式, 但应强调在直视下妥善进行, 否则可致再出血。 另外, 位于胃底及胃体的病灶可考虑行胃楔形切除术; 位于胃窦者可行胃窦切除术。 以上术式效果更为确切, 手术死亡率已从70年代前的79%降至目前的10%以下。 死亡原因主要是延误诊治, 休克时间长, 合并多脏器衰竭。 近十年内镜治疗发展迅速, 是目前最主要治疗方法, 它包括电灼、 喷洒止血与注射硬化剂等。
(收稿:1999-11-18), http://www.100md.com
单位:郭四平(116300 辽宁省瓦房店市第一人民医院外科);孙海飞(116300 辽宁省瓦房店市第一人民医院外科);金丰昌(116300 辽宁省瓦房店市第一人民医院外科)
关键词:
胃Dieulafoy病又称胃粘膜下恒径动脉破裂出血 胃Dieulafoy病又称胃粘膜下恒径动脉破裂出血, 是上消化道大出血罕见见且易致死的病因之一。 1994~1996年间共收治3例, 现浅谈诊治体会。
例1: 男, 64岁。 自1992年以来先后4次大量呕血, 解柏油样大便。 首次出血于1992年5月8日, 本院胃镜检查提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剖腹探查发现十二指肠球部前壁5 mm×5 mm溃疡, 未见活动性出血, 行胃大部分切除术。 术后第5天再次呕血。 解柏油样便, 第二次剖腹探查见吻合口无活动性出血, 残胃粘膜呈广泛小点状渗血, 缝扎较大点状渗血。 术后恢复好, 17天后出院。 1993年8月1日第3次大出血, 胃镜示出血性残胃炎, 经保守治疗出血停止, 2周后出院。 第4次出血于1994年6月2日, 胃镜示残胃后壁4 mm糜烂面上一动脉突出呈喷射状出血, 周围粘膜正常。 诊断为胃Dieulafoy病, 给予局部注射硬化剂(肾上腺素+无水酒精), 出血停止。 1994年7月10日康复出院, 随访至今, 无再出血。
, 百拇医药
例2: 男, 22岁, 无明显诱因大量呕血, 解柏油样便5天, 1994年12月16日入院。 首次, 胃镜示胃体胃窦出血性胃炎, 内科保守治疗, 出血未停止。 1994年12月21日再次胃镜检查示小弯侧胃前壁离贲门5 cm处有一裸露小动脉喷血, 疑Dieulafoy病, 急诊剖腹切开胃前壁探查, 见距离贲门5 cm处胃前壁小弯侧有一直径1.22 mm动脉裸露喷血, 楔形切除该胃壁。 术后恢复好, 病理报告为Dieulafoy病, 2周后出院。 追踪至今无再出血。
例3: 男, 70岁, 无明显诱因出现大量喷血, 解柏油样大便1天, 1996年7月24日入院。 首次胃镜示胃小弯后壁距离贲门口2 cm处有一1 cm×1 cm大小溃疡, 较表浅。 诊断高位胃溃疡, 经内科保守治疗, 但仍有反复大量呕血, 第二天出现失血性休克, 急诊剖腹手术。 切开胃前壁发现胃小弯后壁距离贲门口约2 cm处有一粘膜糜烂面约1 cm×1 cm, 中央有一直径约1.8 mm的裸露动脉出血, 予以“8”字缝扎止血。 住院14天, 病愈出院。 随诊至今, 无再出血。
, 百拇医药
讨 论
一、 发病机理和病理: 胃Dieulafoy病(恒径小动脉),是一根异常增大的粘膜下动脉纡曲穿行于胃粘膜下的先天性血管畸形。 病变主要位于胃左动脉供血区(贲门下6cm范围占85%),以该动脉入胃点附近最常见, 胃底动脉是该病变血管的另一常见来源。 病理检查可见深达粘膜肌层小圆形或呈完整三层结构, 外膜、 中膜和内底层。 中膜常肥厚发达, 而环行肌纤维可减少或消失。 内膜可变性坏死, 继发不典型增生, 可有血栓附着。 血管偶有硬化及轻度炎症现象, 破裂血管也可无任何异常改变。
二、 临床表现: 本病临床特点为: ① 常见于中老年男性, 40~60岁尤多, 少有前驱症状或溃疡病史, 汹酒为最常见诱因。 ② 突发难治性上消化道大出血, 出血呈周期性变化。 ③ 常在胃左动脉供血区存在单纯性细小浅表溃疡, 中央裸露动脉直径1.8~2 mm, 可见搏动性出血或血栓堵塞。
三、 诊断和治疗:目前Dieulafoy病术前诊断较为困难,临床诊断主要依靠胃镜,血管造影和手术。内镜检查已是当今最实用诊断方法,其成败关键取决于检查者对本病的认识,操作技术和患者机体状态。近十年国外多主张行血管造影以明确诊断,其准确率20%~30%。另外,新近有放射性核素检查、超声内镜与彩色多谱勒诊断成功报道,但经验尚少。
, 百拇医药
Dieulafoy病的治疗主要为手术与内镜。 手术为首选方法, 尤其是合并休克者。 所有保守治疗均无效。 死亡原因为失血性休克与多脏器衰竭。 术式包括胃大部分切除术、 胃窦切除术、 胃局部或广泛楔形切除术及血管缝扎术。 手术死亡原因在于不明出血部位而盲目行胃大部分切除术而未能止血。 由于本病实质上为一异常行径畸形血管破裂, 故血管缝扎是一种简便、 有效术式, 但应强调在直视下妥善进行, 否则可致再出血。 另外, 位于胃底及胃体的病灶可考虑行胃楔形切除术; 位于胃窦者可行胃窦切除术。 以上术式效果更为确切, 手术死亡率已从70年代前的79%降至目前的10%以下。 死亡原因主要是延误诊治, 休克时间长, 合并多脏器衰竭。 近十年内镜治疗发展迅速, 是目前最主要治疗方法, 它包括电灼、 喷洒止血与注射硬化剂等。
(收稿:1999-11-18),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