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腹部外科》 > 2000年第4期
编号:10278449
术后并发乳糜性腹水一例
http://www.100md.com 《腹部外科》 2000年第4期
     作者:王天翔 邱伟华 朱上林 林言箴

    单位:王天翔(200025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外科);邱伟华(200025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外科);朱上林(200025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外科);林言箴(200025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外科)

    关键词:

    腹部外科000430 患者:男性, 18岁, 因十二指肠郁积症, 行十二指肠空肠Roux-en-Y吻合术。 自术后第9天开始, 患者感腹胀不适, 体重增加、 纳差, 腹部叩诊拟有移动性浊音, 腹腔穿刺出少量陈旧性血性液体。 术后第14天, 患者腹胀加剧, 腹围明显增大, B超显示重度腹水, 定位后置入软塑料管一根, 12小时引流出3 500 ml液体。 引流液在瓶中分层, 下层为陈旧性血性液体, 上层为乳白色液体, 引流液乳糜反应阳性, 淀粉酶值升高。 诊断为术后淋巴瘘、 乳糜性腹水。 予以禁食、 TPN、 Sandostatin, 持续闭式引流, 并予以抗菌素预防感染。 此后每日引流量350~400 ml, 量逐渐减少。 引流至术后第36天(引流第22天), 给予低脂+中链甘油三脂饮食, 及保钾利尿剂治疗, 引流量减少为每日50~100 ml。 至术后第70天(引流第56天), 引流量减少至每日10 ml, 遂拔除引流管, 继续饮食控制。 至术后第76天(引流第62天), 复查B超无明显腹水, 痊愈出院。
, http://www.100md.com
    讨论: 乳糜性腹水是一种罕见且较难处理的临床症状, 主要由于手术、 外伤、 炎症、 淋巴管畸形以及恶性肿瘤导致淋巴管回流障碍或淋巴管破裂, 使乳糜液外渗积聚于腹腔而产生, 大多于术后4天~8月产生, 可导致感染、 营养不良, 并有一定的死亡率。 其预后主要与病因有关, 手术损伤所致乳糜瘘预后相对较好。 本例患者最初引流液为陈旧性血液, 故考虑病因与吻合口血肿压迫淋巴回流, 或手术损伤淋巴管有关。

    临床主要表现为腹胀、 腹痛、 腹围增大、 体重增加、 呼吸困难、 厌食、 呕吐等。 诊断在于仔细的体检, 排除其他产生腹水的可能原因。 腹腔穿刺液成份测定有助于明确诊断。 腹水中总蛋白、 白蛋白、 胆固醇、 甘油三脂、 淀粉酶明显增高, 伴有大量淋巴细胞, 比重>1.012, 胆固醇/甘油三脂<1, 有大量淋巴细胞, 细菌涂片及培养阴性, 脂肪染色阳性, 乳糜反应阳性, 腹水静止后多可分层, 进一步明确定位诊断可选用淋巴管造影。

    治疗多采用非手术法或和手术控制相结合的方法, 目的在于去除病因, 减少淋巴液的产生。
, http://www.100md.com
    治疗第一步是饮食控制, 包括含有中链脂肪酸甘油三脂的低脂高蛋白饮食(MCTs)、 要素饮食和全肠道外营养TPN。 天然食物中通常含有较多的长链脂肪酸甘油三脂(LCTs), 其消化吸收需要脂酶、 胆汁酸、 胆固醇、 磷脂等, 并以乳糜微粒形成通过淋巴管进入静脉系统。 MCTs在天然食物中含量较少, 其脂肪酸含有8~12个碳原子, 不经过淋巴系统, 直接由门静脉系统吸收进入肝脏, 减少淋巴液的产生, 降低腹水中脂肪、 蛋白质浓度。 TPN不仅能够减少肠系膜淋巴液, 还能提供营养促进愈合。 由于乳糜性腹水易于复发, 故患者在腹水消失后仍需继续应用TPN2~6周, 并继续给与低脂高蛋白饮食, 利尿剂1~3月。

    穿刺外引流能够迅速减轻腹胀、 呼吸困难等症状, 但多次穿刺易导致蛋白质丢失, 营养不良, 并增加腹膜炎的发生率。 腹腔-静脉引流亦被尝试应用, 腹水通过体外透析, 去除液体, 保留脂肪、 蛋白质后通过颈静脉回输, 但易引发感染和脂肪栓塞, 故对此仍有争议。

    手术治疗主要修补结扎淋巴管破裂处, 去除淋巴管阻塞因素或结扎破裂的淋巴管, 术前口服或术中肠腔、 肠系膜注射亲脂性染料(如苏丹), 有利于术中定位。 由于乳糜腹保守治疗常取得较好效果, 因此手术治疗相对较少, 仅用于非手术治疗无效时。

    国外还有学者应用阴离子交换树脂消胆胺(Cholestyramine)口服与肠道内胆汁结合, 形成不溶性复合物, 以减少胆汁酸, 进而减少脂肪的吸收和淋巴液的产生, 亦有一定效果。

    (收稿: 1999-03-06),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