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 1998年第3期
编号:10278477
《全国第三届肝胆胰脾外科新进展、新技术学术年会》纪要
http://www.100md.com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1998年第3期
     作者:

    单位:

    关键词:

    由本刊编辑部 由本刊编辑部、中国一汽集团肝胆外科研究所、威海市卫生局联合举办的《全国第三届肝胆胰脾外科新进展、新技术学术年会》经过近一年紧张、细致的筹备,在上级单位的关怀下,在编委会的领导下于1998年5月5~9日在山东省威海市举行,会议共收稿316篇,到会代表来自26个省、市、区的173家医院共257人,中华医学会王镭会长、解放军总医院医务部蔡金华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朱预教授,中华医学杂志社田翠华顾问、王云亭副社长、威海市高副市长、卫生局刘源清局长到会祝贺并讲话。会议由《中华肝胆外科杂志》总编辑、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刘永雄教授主持。这届学术年会内容丰富、精彩。按专题报告(共20位专家)与代表(35位)发言相结合,讨论、提问与答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就肝胆外科当前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 http://www.100md.com
    肝脏外科 解放军总医院王悦华作了原发性肝癌的CT与临床病理诊断的对比分析,1988~1996年间共手术治疗肝癌299例,其中296例术前曾行CT检查,HBsAg(+)212例,有肝硬变258例。217例切除术后获病理检查(73.3%)。44/79未切除进行了术中活检。261例中肝细胞癌244例,混合癌4例,胆管细胞癌13例,病理分期Ⅰ/Ⅱ/Ⅲ/ⅣA/ⅣB为6/55/130/68/37例。CT结果分析296例中诊断符合率257例(86%)。按肿瘤大小分,诊断符合率≤3者58.1%,3~3.5者85.7%,5~10者96.2%,>10者83.7%;按AFP浓度:>200者92.1%,26~200者78.4%,≤25者84.8%。按扫描方法则其符合率为54.5%,增强89.3%,碘油CT 91.7%。作者认为CT的应用,应依情选择扫描方法,对较小病变应与MRI及DSA等相结合,适时手术探查或在必要时选择进行穿剌活检。CT对手术切除的可能性,肝硬化情况,预计切除量,粗判肝功能储备有参考价值,但对与病程相关的卫星灶,脉管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观察仍有不足。增强CT对了解门静脉,胆管1~2支分支的瘤栓可能有一定作用,但准确度不足。福建医大附属协和医院黄建富1991~1997年在B超引导下手术切除<2 cm的微小肝癌22例,并应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肝细胞癌细胞的DNA含量。全组无手术死亡,无并发症。经过6年随访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0.9%、80.9%、75.5%、68.7%、68.7%,最长者已健在6年。作者强调了术中B超的重要价值和优越性。DNA容量分析说明微小肝癌易变性最轻,分化程度最好,恶性程度最低,预后最佳。湖南医大附属湘雅医院黄建华报告检测GGT-Ⅱ在肝占位病变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价值,其敏感性在HCC为91.7%,转移性肝癌为0%,肝良性占位4.2%。正常对照组0%,可考虑与AFP检测并用。上海医大中山医院夏景林报告对手术切除小肝癌作病理检测,根据Bio-UEA-I染色的血管内皮细胞计数来测定微血管密度(MVD),表明转移复发组为49.6±29.2;无转移复发组为22.7±28.2;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阳性率分别为86.2%与47.1%,作者认为具有预后价值。会上还交流了阻断入肝血流于肝外伤和肝癌切除术的经验,沈阳军区总医院杜晓炬报导肝外伤后短期内病人有严重休克、术中腹内积血2000ml以上,探查肝裂口时出血凶猛,阻断第一肝门不能控制出血者即应考虑有肝后下腔静脉出血。在纱布填塞止血的同时应用改良式全肝血流阻断术(膈下阻断肝上下腔V、肾V以上阻断肝下腔V)以抢救病人生命。中国医大二院戴朝六介绍:在右肝血流阻断同时,在右肝表面用碾成碎沫的冰粒冷却肝组织,直到切除病变后复温,应用于34例病人,可延长硬化肝脏的缺血时间至1小时以上而不会加重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华西医大一院严律南报告在不解剖肝门结构,用直角钳沿肝门板下格氏鞘外钝性分离,即可将右或左侧格氏鞘内三根管道用导尿管进行半肝血流阻断行病侧肝叶或肝段切除术共63例,安全、简便,特别适用于原发性肝癌伴肝硬变的病例。会上还有第三军医大学一院介绍了肝癌胆道转移的诊治以及成都军区总医院介绍一种新研制的负压肝脏手术刀与微波刀、离子刀及与传统手术切肝的比较等都是令人感兴趣的课题。
, http://www.100md.com
    胆道外科 解放军总医院刘永雄就进一步提高我国肝胆管结石症外科诊疗的水平和当前的现状与展望、发表了专论。西安医大一院石景森就我国胆囊癌发病情况及外科处理,对国内3875例资料进行了分析:胆囊癌与胆石症有密切的联系;整个发病呈上升趋势且呈递增表现;病灶多发于胆囊体部及颈部;以腺癌居多(69.5%)。腺瘤恶变占本组1.7%表现为腺瘤样增生—重度异性增生—癌变。本病早期诊断困难,治疗后5年生存率仅3.7~4%。源于就诊晚,长期结石病未处理,缺乏有价值血清学检测方法,Bus诊断质量有待提高。手术治疗为主,但切除率仅为33.7%,一般为S1,S2选用单纯胆囊切除术,S2亦可行根治性肝床楔形切除加淋巴结清扫,S3以上争取根治切除或姑息手术、术后放疗等。浙江医大邵逸夫医院彭淑牖报告中晚期胆囊癌外科治疗的现状与展望中晚期占93~95%,4、5期病例的平均生存期分别为8.2个月,3年生存率为5%~0%,令人极度失望。近年来有一定改善,年生存率已上升到60.8%。作者用吸刮断肝术行胆囊癌扩大根治术,20例随访2~32个月,存活14例。2例已过2年,5例术后生存3~15个月。经验是积极开展肝、胆外胆管、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积极进行骨髂化清扫、采用吸刮法解剖。北京友谊医院王宇就肝外胆管损伤的预防和处理的现状与进展作了综合性讨论,详细探讨了各个环节的主要因素,并就损伤的预防、伤后的早期处理、胆管狭窄的解除以及支撑管的应用提出自己的经验与看法。白求恩医大一院谭毓铨谈胆肠吻合与胆道感染这一广为关注的问题。就1978~1997的301例因各种疾病行各式胆肠吻合术,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该组多见于胆胰恶性肿瘤及先天性疾病。CD术式亦较多。认为并发胆道感染多源于吻合口狭窄,不能概以“返流”解释,而当逆流入胆道的肠内容能顺利排除而不潴留,则不致发生有临床意义的胆道感染。贵阳医学院附院夏亮芳就该院有关原发性胆囊癌基因研究几年来的一些进展,初步分析了4种基因(PCNA指数ra-p21阳性率,p16蛋,nm23-H1阳性率)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三医大一院孙文兵就黄疸前期胆管中下段癌的诊断与治疗和青岛市立医院肝胆外科胡义利就高位胆管癌手术治疗对策,广州军区总医院陈国忠湖南省人民医院吴金术分别就胃大部切除术(5例)致胆胰损伤和胆囊切除术致胆道损伤(62例)的处理经验进行了交流,认为预防的关键在于对外科医生的三基训练,提高外科医生的素质,树主防重于治的思想。上海浦东新区人民医院乔海秋“单纯胆囊切除未置引流的严重后果的探讨”400例病人中,18例发生并发症和严重后果:肝门出血1例,胆囊窝包裹性积液8例,肝下间隙积脓4例,胆漏4例,胆总管横断伤1例,进行再手术12例。认为虽然胆囊切除术在某些情况下术后不放引流。但本组18例不良后果的根本原因是术后未放置引流引起。因此强调放置引流在单纯胆囊切除术的重要地位,同时要克服把防止感染的措施寄托在大量应用抗菌药物上的心态。
, http://www.100md.com
    胰腺外科 北京协和医院朱预就21世纪前期胰腺外科的几个方面的展望指出: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的研究现在较重视TNF、IL、IL-6,均处于同一水平,胰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均已初步了解,今后一段可能无大进展。在病情严重程度方面,我国胰外科学组已有了统一标准,以和APACHEⅡ分类统一,同国际接轨。它的准确性可达88%,而Ranson只为69%,且只以反映发病48小时以内的情况,故Ranson标准已基本被放弃。病人来院发病已超过48小时,APACHE-Ⅱ评分超过20小时者几无生存者。在治疗方面,腹腔灌洗和血浆去除法(血浆置换)认为对于除去细胞活素有用并能改善微循环,国内尚未见报道。慢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看来尚无新法,但胰岛功能严重不足者,应用胰肾联合移植可获良好效果。另外,新的观点认为慢性胰腺炎不是引起胰腺癌的长期危险因素,慢性胰腺炎K-ras基因突变与并发胰腺癌的发生无关。关于胰腺癌发病率有增高之势,除嗜酒、吸烟外,还与环境污染有关。主要治疗手段外科治疗的结果看不到新的进步,日本77个医院1001例,1年生存率44.5%,3年生存率10.3%。并认为对较晚期病例的广泛淋巴结清除术并未带来好的结果。新药Gemcitabine亦可应用,主要为抑制DNA复制,国内仅应用3例。胰癌的基因治疗可能是有发展的一种疗法。30年内肿瘤的治疗将会有突破,但当前尚无成效。胰腺内分泌肿瘤中促胃液素瘤较少报道,美国近来有报告位于十二指肠的达40%。有人认为可能会高于胰岛素瘤的发病而占胰内分泌肿瘤的首位。位于胰腺的恶性高达60%,且常发生肝转移,而位于十二指肠内者,多为良性。胰内分泌肿瘤的诊冶在21世纪早期估计不会有大的进展。胰肾移植在21世纪会有大发展。首都医大宣武医院孙家邦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手术时机的再探讨提出:诊断明确后进ICU监护及综合治疗防止并发症发生。手术治疗在1990~1994年经CT引导下细针穿刺诊断感染即手术处理(发病后4~15天),此时常伴全身紊乱,多脏器功能不全,胰坏死界限不清,一次性清创难以彻底,术后并发症多,病死率高。1995年以来,对感染性胰腺坏死或液化感染尚未局限者先尽量不手术处理,依细菌学结果选用有针对性的抗菌素,力争使感染局限或脓肿形成后再手术处理。在严密观察下及时处理,小切口就近引流、清除坏死组织,结果常能一次治愈,但应注意在手术前后有发生全身性细菌及真菌感染的可能,为病人死亡的原因之一。上海医大华山医院张群华报告应用生长抑素和生长激素联合治疗对重性坏死性胰腺炎转归的初步探讨,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的结果提示:二者的联合应用可以合理干预ANP造成的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防止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可能是个新概念、新方法,引起了听众的注意。首都医大北京红十字医院马凤藻报道腹腔性动脉加压注入5-FU 250~500mg,复方丹参8ml,氟美松5~10mg/12~24h对急性胰腺炎作临床治疗观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但仍不能完全代替必要的外科手术。三医大一院孙文兵介绍改良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即将Treitz韧带切断,游离十二指肠水平段,将此短袢穿横结肠系膜至胰腺断端行胰空肠吻合。而在此吻合口下方35cm于结肠前行胃空肠吻合术,使得胃肠吻合口有持续胆汁冲洗和胰胆分流避免发生胰胆合瘘。青岛市立医院李子禹就胰性脑病。上海普陀区中心医院王钦尧就优化吸引引流技术在胰腺外科中的应用,中国医大二院马凯就保留幽门式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的预防,贵阳医学院附院王学汉就内镜及非手术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在会上作了交流和讨论。
, 百拇医药
    当前国情下的肝移植 是一个面向21世纪的重要课题,我国正在兴起的第二个浪潮,中山医科大学校长黄洁夫就有关问题结合他们近几年来的实践作了发言。认为供肝质量决定手术的成败,肝癌病人作为受体在目前的可行性并将逐步向终末期慢性肝病过渡。娴熟的技术配合,多种手术方式的灵活应用是重要的基本功,术后高质量的管理和对免疫排异的鉴别与处理是又一个关键。中国医大校长何三光就受体选择及手术时机作了较详尽的介绍,包括一般选择标准,肝实质疾病,先天性代谢障碍疾病、胆汁淤积性疾病和肝胆肿瘤是适应证。列出了绝对禁忌证和相对禁忌证。手术时机分为急性肝功能衰竭,终末期慢性肝病,肝脏肿瘤与先天性代谢障碍性疾病及再移植等4个方面。中山医大一院器官移植中心陈规划就供肝热缺血与冷缺血的调控作了发言。热缺血造成肝细胞和胆道上皮细胞的损伤,影响供肝的质量,胆道并发症增 高,作者就热缺血、冷缺血时间对供肝质量的影响,保存液选择,胆管的灌洗作了讨论,并提出应尽可能缩短热缺血时间,最长不超过5分钟。若热缺血在3分钟以内,冷保存时间到12小时仍安全;若热缺血达5分钟,则冷缺血时间不应超过8小时。天津一中心医院江涛介绍了该院一慢性肝病肝移植术后存活已近4年(国内目前最长一例)的情况,并详细讨论了采取综合性措施进行临床监测(包括中医药)治疗提高生存质量的经验。广西医大一院彭明浩作了猪原位肝移植术中内皮素和血流动力学的关系研究,哈医大二院陈大志分别就原位肝移植后门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的恢复过程和环孢毒素A中毒时的FK506替代疗法、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李开宗就一例活体肝移植,南京医大一院王学浩就一例改良背驮式肝移植,福州总医院姚和祥就高龄肝移植一例谈了经验教训,广西医大一院杨宪华就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治作了大会交流。
, 百拇医药
    会议中代表们就肝切除技术中的各种控血技术及措施,尤其胆道术后狭窄修复后支撑管的设置,管理与时间,胰外科中胰胆肠重建技术与防治胰瘘形成、肝移植适应证中肝肿瘤病人的选择,优质供肝的获取等问题进行了提问、答疑、争鸣。专家及代表共聚一堂,在有限的时间里探讨理论与实践中的课题、会议学术气氛浓、水平高,讨论、热烈、活跃,普遍都有受益。会上会下拜师交友,团结求实,是一次成功的学术年会。

    根据编委会的意向,这种学术年会将每年举办一次,并紧密与毕业后教育结合起来,参加一个学术年会,可吸收肝、胆、胰、脾4个重要脏器外科基础与临床的新知识、新技术信息,可以取得一级继续教育学分。1999年的学术年会拟第二季度举行,地点待选定后公布并征稿。

    1998.5,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