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278552
早期高血压患者血浆VWF、GMP-140、Fbg含量及t-PA、PAI-1活性变化及临床意义
http://www.100md.com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年第2期
     作者:李志梅 潘殿卿 王红燕 朱建国

    单位:李志梅(河北省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科 053000);潘殿卿(河北省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科 053000);王红燕(河北省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科 053000);朱建国(河北省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科 053000)

    关键词: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000209

    高血压是脑卒中重要而独立的危险因素, 而缺血性卒中 占整个脑卒中的半数以上[1]我们对110例早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VWF、 GMP-1 40、Fbg含量及t-PA、 PAI-1活性变化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高血压患者确实存在患缺血 性卒中的危险因素。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 http://www.100md.com
    一、一般资料:

    1.高血压组:110例,为我院门诊病人,均符合1993年WHO/ISH高血压分类轻度高血压的标准。其中男63例,女47例,年龄34~67岁,平均年龄56.7±14.35岁。高血压病史1~3年82例,3年以上28例。均无脑出血、脑梗塞、糖尿病、冠心病史及肝、肾功能异常。

    2.正常对照组:60例,为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各项检查均正常。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35~69岁,平均年龄55.4±14.28岁。

    二、方法:

    取空腹静脉血,置于含有1/10体积的1.109mol/L的枸掾酸钠抗凝液的塑料管中,3000rpm离心10分钟后取上清液分别测定血浆VWF、GMP-140、Fbg含量及tPA、PAI-1活性。VWF、GMP-140含量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Fbg含量测定采用免疫浊度法,tPA、PAI-1活性测定采用发色底物。试剂盒均由福建太阳生物技术公司提供。
, http://www.100md.com
    统计学处理:试验结果以±s表示,采用t检验。

    结果:高血压患者血浆VWF,GMP-140,Fbg含量及t-PA,PAI-1活性均位于正常值的高限或低限。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VWF,GMP-140,Fbg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t-PA活性减低(P<0.01),PAI-1活性增高(P<0.01),详见表。

    表 两组血浆VWF、GMP-140、Fbg含量及t-PA、PAI-1活性变化

    VWF(%)

    GMP-140(ng/ml)

    t-PA(iu/ml)

, http://www.100md.com     PAI-1(au/ml)

    Fbg(g/l)

    高血压组(n=10)

    125.79+34.37

    19.14+4.32

    0.32+0.14

    0.70+0.2 1

    3.86+0.76

    正常对照组(n=60)

    100.20+24.60

    14.82+3.01

, 百拇医药     0.43+0.11

    0.56+0. 17

    2.97+0.64

    正常值范围

    60-150

    9.4-20.8

    0.3-0.6

    0.35-0.8

    2.0-4.0

    讨 论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是一种重要的内皮下粘附蛋白,绝大部分是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在内皮细胞受到刺激时释放至血浆,故血浆VWF水平升高可以作为内皮细胞受损的标志。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早期高血压患者血浆VWF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说明早期高血压即有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这与Klozko等[2]的研究结果相似。Blanne[3]等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的VWF水平增高,且VWF水平有预示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进程的意义。而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原因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形成血栓。因此可以推测高血压患者血浆VWF含量增高是其并发缺血性卒中的一个危险因素。
, 百拇医药
    GMP-140又称P-选择素,是由内皮细胞和血小板合成的一种粘附分子,它能介导血小板和内皮细胞,白细胞和内皮细胞之间的粘附,血小板和内皮细胞受刺激时表达增加。因此测定血浆GMP-140水平可以作为血小板活化的标志。我们的研究表明早期高血压患者血浆GMP-140含量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说明早期高血压患者即有明显的血小板活化。血小板粘附、聚集于内皮损伤部位,释放生长因子,促进平滑肌增殖,在动脉硬化形成的初始阶段起着重要作用,同时血小板的高粘附、高聚集状态造成微循环淤滞,导致组织缺氧,易形成微血管病变。由此推测,高血压患者血小板活性增强是其易于并发缺血性卒中的又一危险因素。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主要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释放的丝氨酸蛋白酶,能与血栓中的纤维蛋白特异性结合,激活纤溶酶原,形成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使血栓溶解。PAI-1作为一种重要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主要由内皮细胞和肝脏分泌,平滑肌细胞、单核细胞等也能合成和分泌PAI-1,其总量的近3/4储存在血小板中,当血小板活化释放时,被释放到血液中去,抑制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活性。有学者提出血液中的纤溶活性调节主要决定于t-PA和它的抑制物的比值[4],这一观点正被日益广泛的接受。正常状态下血浆t-PA和PAI-1活性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我们的研究发现早期高血压患者t-PA活性降低而PAI-1活性增高,存在纤溶功能受损。这与Jannson等[5]的研究结果一致,其机理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高血压患者存在广泛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t-PA合成能力降低,储存、释放减少;②内皮细胞受损后,血管平滑肌细胞浸润、增生、合成和分泌大量的PAI-1;③激活的血小板释放大量的PAI-1进一步抑制了t-PA,血中PAI-1增多;④t-PA减少,PAI-1的增多,血液运输功能下降,加重内皮损伤,形成恶性循环。有研究提出异常的内源性纤溶活性是脑卒中的一个危险因素,血管内纤溶活性降低倾向于患缺血性卒中[6,7]。由此可见高血压患者存在纤溶活性降低是其并发缺血性卒中的另一重要危险因素。
, 百拇医药
    纤维蛋白原(Fbg)是可溶性血浆糖蛋白。它具有生理和病理双重作用。在凝血过程中,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发生构象变化,聚合成不可溶的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是血浆和血液粘滞度的主要决定因素。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纤维蛋白原的浓度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一方面它通过影响血液粘滞度和血小板功能起到促进血栓形成的作用;另一方面它与纤维蛋白在血管内膜下沉积,而且其降解产物还能刺激细胞的增殖与移行,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8,9]。我们的研究表明早期高血压患者即有不同程度的纤维蛋白原的升高,这说明高血压患者存在凝血功能亢进和血液的高粘滞状态。可以推测,高血压患者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增高亦是其并发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高血压患者在其发病的早期即存在着内皮细胞受损、血小板活化、纤溶功能减低、高凝状态及血液粘滞度增高等一系列改变,它们之间还相互影响,使高血压患者易并发缺血性卒中。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我们在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降压治疗的同时,还应对上述一系列改变给与足够重视,进行相应治疗。如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抗血小板活化、降低纤维蛋白原浓度等,以进一步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 MacMahon S, et al. Lancet, 1990,335(8692)∶765 .

    Klozko J, et al. Thromb Res, 1995,79(3)∶331

    2 Blann AD, et al. Coronary Artery Dis, 1996,7(1)∶143.

    3 阮长耿主编. 血栓与止血现代理论和临床实践. 第1版. 南京: 江苏科 学技术出版社, 1994∶133~166.

    4 Jansson JH, et al. J Intern Med, 1991,229(4)∶309~316.

    5 Haley EC, et al. Stroke,1993,24∶1000.

    6 Lindgren A,et al. Stroke,1996,27∶1066.

    7 Drouet L, et al. Cerebrovase Dis, 1996,6.

    8 Kienast J, et al. Cerebrovase Dis, 1995,5.

    (1999-09-15 收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