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山西医药杂志》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278728
切口内置潘氏管预防Ⅲ类切口感染
http://www.100md.com 《山西医药杂志》 2000年第2期
     作者:武书胜 王殿臣 毕小刚

    单位:武书胜(山西省人民医院 030012);王殿臣(山西省人民医院 030012);毕小刚(山西省煤炭中心医院)

    关键词:

    山西医药杂志000238 作者自1996年3月至1998年6月在腹部外科Ⅲ类手术切口内埋置潘氏管行闭式引流,并以 同期同类手术切口不置管组为对照,明显降低了切口感染率,提高了Ⅰ期愈合率,报告如下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1996年3月至1998年6月作者施行之腹部外科全手术Ⅲ类切口,随机分为 二组,置管组89例,男44例,女45例,平均年龄45.7岁;不置管组78例,男41例,女37例 ,平均年龄44.2岁。详细资料见表1。
, http://www.100md.com
    表1 疾病及置管情况 疾病

    置管组(例数)

    不置管组

    例数

    皮下置管

    皮下肌层双置管

    化脓性阑尾炎

    26

    3

    27

    坏疽性阑尾炎并阑尾穿孔

    12

    4
, 百拇医药
    17

    上消化道穿孔(穿孔)

    7

    2

    11

    急性化脓性胆囊管炎

    13

    0

    14

    绞窄性肠梗阻

    2

    2

    3
, http://www.100md.com
    腹腔脓肿

    0

    3

    1

    下消化道穿孔

    1

    0

    0

    胰腺炎并腹腔感染

    3

    1

    3

    消化道瘘(胆胰肠)

, 百拇医药     4

    3

    1

    1.2 方法:置管组切口由术者视切口污染及组织损伤程度、止血完善与否,在术者认为易 感染组织层,顺切口方向埋置潘氏管1条,于切口低位一端另戳孔引出接无菌引流袋,各层 次常规缝合。应用潘氏管为苏州市新区枫桥医疗器械厂产品,内径0.3~0.4 cm,术前新 洁尔灭浸泡消毒,组织内埋置端每2 cm于嵴形隆起对侧切开直径0.1~0.2 cm侧孔1个。不 置管组切口常规缝合,所有缝线均为普通丝线。全部手术人员相对固定。术后逐日观察切口 局部情况及引流液性质和量。引流管拔出指征为无引流液或清亮液少于3 mL/24 h。

    切口明显红肿或有脓性分泌物者判为感染切口(缝线反应除外)。切口未因感染敞开引流而影 响切口内各组织层次对合达痊愈为Ⅰ期愈合,需敞开处理而疤痕愈合为Ⅱ期愈合。
, http://www.100md.com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

    1.4 结果:置管组在切口感染率、Ⅰ期愈合率及切口平均愈合时间均优于不置管组(详见 表2)。置管组无切口哆开、窦道形成等并发症。不置管组切口哆开1例,感染窦道形成1例, 切口疝1例。表2 切口感染、Ⅰ期愈合及切口平均拆线时间 分组

    切口感染

    Ⅰ期愈合

    平均拆线时间

    (d)

    例

    %

    例

    %
, http://www.100md.com
    置管组

    89

    19.2

    89

    98.9

    7.91

    不置管组

    78

    37.2

    78

    83.3

    10.65

    P值
, http://www.100md.com
    <0.01

    <0.01

    置管组均于24h停止血性渗出,在3~10 d拔管,平均4.7 d。引流量于24~48 h内达高峰, 引流总量14~150 mL,平均21.3 mL。其中2例化脓感染切口每日引流脓液10~30 mL,经潘 氏管以双氧水、甲硝唑、庆大霉素盐水冲洗4~6 d后引流减少转清亮,拔管后顺利愈合。引 流口均于拔管后24~48 h内闭合。

    2 讨 论

    手术切口是术野充分暴露的基本保证,其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切口感染,尽管长期以来备受 关注,并不断地研讨其预防措施,但一直未获理想解决。张肇达[1]报告Ⅲ类手术 切口感染率为49%,可见预防切口感染至今仍然是外科的基本问题之一。Altemeier提出 [2]
, 百拇医药
    切口感染率=(污染细胞数量×细菌毒力)/(机体抵抗力)

    在细胞数量细菌毒力相同情况下,切口感染与否决定于机体抵抗力。机体抵抗细菌侵袭能力 的强弱对切口感染与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机体全身性因素及局部因素来看,后者有着更 重要的作用,实际上许多全身性的影响因素是通过破坏切口局部的防卫机能而起作用[ 3]。在局部因素中,组织创伤坏死、异物、血肿、脂肪液化等多种因素都会破坏切口局 部的免疫力而增加切口感染率。肥胖患者皮下脂肪厚而血液供应差,抗感染能力低下,缝合 失当易形成死腔为切口感染创造了有利条件。本组引流液总量平均21.3 mL,最高达160 mL ,作者体会切口内渗液不可避免,但籍引流防止其积聚可一定程度地改善切口局部情况。

    外科引流可以祛除坏死组织,避免渗血渗液积聚,促使组织死腔缩小和闭合[4], 尽可能地消除导致切口感染的局部因素,早已被临床长期应用。但就切口引流而言,多属开 放式引流(如皮片引流),或因切口内组织层次对合而引流不畅,或因引流而影响组织层次对 合,并常因引流液浸湿敷料而导致外源性感染。为此我们设计了切口内埋置潘氏管闭合引流 ,基本消除了外源性感染机会,不影响切口内组织层次对合的同时可解决切口内多组织层次 的引流问题。
, http://www.100md.com
    潘氏管系硅胶质地,有良好组织相容性,其宽大的管腔及腔内数条轴向嵴形隆起使其能抵抗 周围组织的压迫及管道曲折的影响,保持引流通畅。并可籍引流液直观地了解判断切口内情 况,必要时籍引流管以双氧水、甲硝唑、抗生素盐水冲洗切口内感染组织层,达到不敞开切 口控制切口内化脓性感染的目的。

    我院腹部外科感染切口局限于皮下脂肪层者占76%,故本组病例多单独置于皮下,但对肌层 渗血,污染挫伤严重者视术中情况可于肌层和/或皮下脂肪层分别置管引流,并不影响腹壁 各组织层次的对合缝合。本组病例未见切口哆开及切口疝形成,可见对切口各层次愈合亦无 不利影响。作者曾遇一例直肠癌患者,术后15 d因切端癌残留二次手术,原切口入腹见切口 肌层多发脓腔含坏死组织,切口皮下肌层双置管引流后获甲级愈合。

    在严重污染合并肥胖、糖尿病的Ⅱ类切口中,作者亦曾应用该引流方式均获Ⅰ期愈合,因例 数较少亦未设对照,故效果未能肯定,但分析认为应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http://www.100md.com
    作者认为本引流方式安全可靠,简单易行,可明显降低切口感染率,提高Ⅰ期愈合率,缩短 平均切口愈合时间,减轻病人痛苦,降低住院费用。在切口感染时可籍引流管获早期诊断并 施以局部治疗,促使切口Ⅰ期愈合,故不失为预防Ⅲ类切口感染的良好措施,有显而易见的 实用和推广价值。

    作者简介:武书胜,男,1965年5月生,主治医师,山西省人民医院,030012

    参考文献:

    1,张肇达.手术切口感染因素分析.实用外科,1984,4:281

    2,Altemeier PJE,The epidemiology of wound infection.Surg Clin N orth Am,1980,60:27

    3,吴言涛.影响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实用外科,1989,(3):114-116

    4,黄家驷,裘法祖,主编.外科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 6,197-418

    收稿日期:1999-10-12,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