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教育》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279149
中国古代医学教育模式探讨
http://www.100md.com 《中医教育》 2000年第2期
     作者:程磐基 吴鸿洲

    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200032

    关键词:教育模式;中国古代医学教育

    中医教育000222

    Keywords: education modal; medical education in ancient China

    中国医药学渊源流长,其特殊的教育方法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就古代中医药的教育模式作一探讨。

    1师承

    师承,就是师徒相传进行传授学习的方法。它是我国古代传授医学知识的一种主要形式,在中医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历史上的许多名医大多是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如传说中的雷公从师于黄帝,歧伯从师于僦贷季,扁鹊从师于长桑君,淳于意从师于公孙光和公乘阳庆,张仲景从师于张伯祖,李东垣从师于张元素,而罗天益又从师于李东垣等,正如韩愈所说“古之学者必有师”。
, 百拇医药
    从历史上看,师承的教育方式具有以下优点:

    (1)有利于发挥师徒双方的积极性。由于师徒关系大多是自愿结合的,志同道合的师徒结合在一起能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老师认真执教,学生刻苦学习,互相切磋医术,配合默契,共同完成传授、学习任务。

    (2)有利于学习继承老师独特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由于师徒之间的特殊关系,在师徒传授学习医术的过程中,除了学习其他有关理论书籍外,主要学习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因此学生往往是老师所属学派的继承人和发扬者。正是这种独特的传授方法,使中医学各个学派的学术思想代有传人,绵延发展。因而师承的教育方法既构成了人才链,又发展了医学的理论和实践。

    (3)有利于紧密联系实际,增进学生的临床实践经验。中医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若不经过反复的临床实践是很难登堂入室而有所作为的。古代名医大多是具有实践经验的临床医生,而跟随老师临床实践,也是师徒传授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在临床实践中老师可以随时讲授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并解答学生的疑问。通过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可使学生比较快地全面掌握有关医疗知识。
, 百拇医药
    如金元时期的李东垣、罗天益是一对有口皆碑的师徒。李东垣不但认真传授医术,还在生活上经济上照顾帮助罗天益。而罗天益除了全面继承和发展了李东垣的学术思想外,还结合自己的体会与临床经验撰成《卫生宝鉴》一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成为一代名医。由上可知,师承是行之有效的医学教育方法,即使是在“学府”众多的今天,仍有它的现实意义。

    2家传

    家传是中医教育的又一主要形式。家传的方式主要在世医之家进行。父辈的丰富家族经验,通过儿辈的继承,不断发扬延续。尤其在元、明两代,医家与工匠等行业一样盛行子袭父业,这种职业的世袭,使家传在医学教育中占据了一定的比例,造就了一批有成就的世医与名医。家传的教育方式具有以下特点:

    (1)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凡出生于世医之家者往往从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较早接触中医学知识。父辈对其也从小就授以脉诀等理论知识,作为定向培养,以致有较扎实的基础。
, 百拇医药
    (2)父以教子尽得真传。学生的老师往往是他们的父亲或祖父,父辈总是心甘情愿地、毫无保留地将医术、秘方传授给儿辈,并希望能世代相传。因而凡经家传的医生,大多有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法和行之有效的家传秘术,只要不墨守成规,在事业上是容易取得成就的。

    师承、家传教育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往往受学派门户之影响,自承家教师意而不易接受其他医家、学派的学术思想,从而导致知识及认识水平的局限。此外,家传的方法有时受“传子不传婿”、“传媳不传女”思想的影响,往往导致一些验方秘术失传。

    当然这种家传的教育方法也培养了许多名医。如南北朝之徐之才,祖传六代出名医11人;元代的危亦林是五代世医,他集家学之大成,撰写了《世医得效方》,流传于国内外;明代的沈之问集四代之家法,著麻风病的专著《解围元薮》;而《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其祖父、父亲均是名医,从小所受的教育,对其完成巨著《本草纲目》不无影响。

    2自学
, http://www.100md.com
    古代,通过自学成为医生者也为数不少。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因自身有疾病或家属患病而钻研医术。二是由于科举仕途不利或某种原因厌于仕途转为学医。三是受社会伦理观念的影响,如“为儒者不可不兼夫医”,“为人之子不可不知医”等,继以留心医学。而在自习医学者之中,大多是具有一定文化素养者。他们可以通过直接阅读历代医学名著掌握医学理论知识,也容易融贯实践经验。事实上历代有不少名医就是通过自学成才的。

    如魏晋时期的皇甫谧,42岁时突然得了风痹病,请医生治疗效果不佳。于是皇甫谧萌发了自学医学的念头,由攻读四书五经转为研习医学。他躺在床上刻苦地学习有关医书,并集中精力研究针灸学。经多年努力,终于写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针灸学专著 《针灸甲乙经》。

    又如金元时期的张元素,八岁就去试童子业,27岁考进士,但因犯讳而被除名。在仕途彻底破灭后,发愤学医立志当一位名医。经多年的刻苦自学,终于从一个医学的门外汉成为一代名医。学术上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学说,成为易水学派的创始人,著有《医学启源》、《珍珠囊》等医书,其弟子李东垣、王好古等均为名医。
, 百拇医药
    从自学成医的成功事例来看,自学者往往都有坚定的意志。自学要比其他途径付出的劳力更大,要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就很难实现目标,到达理想的境地。

    4学府传授

    学府传授就是国家建立医学校,招收学生,培养医生。学府传授在南北朝时已见端倪,至唐代设立了我国具有相当规模的影响的医学校 太医署。由行政、教学、医疗、药工等部门组成,负责王室与朝廷大臣的医疗保健及医生的培养。

    太医署设有医学部和药学部。医学部设有4个科,即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其中医科规模最大,设有医师、医工、医生、典药、医博士、助教等岗位。教材主要是《神农本草经》、《针灸甲乙经》和《脉经》。医科的学生先学习上述3门课,然后分别学习其他科目,如“体疗”科(相当于内科)、“疮肿”科(相当于外科)、“少小”科(小儿科)、“耳目口齿”科(相当于五官科)、“角法”(外治法)等。并有相应的学制和严格的考试管理制度。
, http://www.100md.com
    宋代设立的太医局已不兼有医政职能,是专门的医学教育机构。由懂医学的业务人员担任提举(相当于校长)、判局(相当于副校长)。设有大方脉、风科、小方脉、眼科、产科、口齿兼咽喉科、针灸科、金镞兼书禁科等科。每科设有教授。太医局还仿照当时太学、律学、武学的办学方法创办“医学”,分上舍、内舍、外舍三级,以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素问》、《难经》、《诸病源候论》、《本草经》、《千金要方》为必修课程。方脉科要加修《脉经》和《伤寒论》,针科要加修《针灸甲乙经》等。考试分补试、私试、公试等多种形式。补试为入学考试,私试由医官主持,公试则由朝廷派人主考。考试成绩记录在案,作为入学、升舍的依据。学生毕业后大多充入太医院或派到各地当医官。

    从历史上看,唐代的太医署、宋代的太医局是较为正规的医学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有具体的行政设置、学科设置、课程设置、学制和考试、升级、毕业、奖罚等严格的管理制度。这些虽然还不能与当代的医学校相提并论,但在当时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培养了相当的中医药人才。从其开设的课程看,学生通过学习《本草经》、《素问》、《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伤寒论》等古医籍,应该具有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但由于毕业后主要在太医院当太医或医官,缺乏临床实践,且病种单调,诊治谨慎,故历史上由学府传授培养出来的医生,很少有成就突出者。
, http://www.100md.com
    5私淑

    私淑实际上是自学与师承相结合的方法。

    对于某一名医、老师的医术特别崇拜折服,而又不能受其亲炙,于是就将该名医、老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等作为自己刻苦攻读的内容,从而继承该名医老师的衣钵,并不断发扬。这种方法也是中医教育的特色之一,同样造就了一批名医。

    如金元时期的张子和是攻下派的代表人物,但他非常佩服寒凉派刘完素的医术,于是私淑刘完素,用刘完素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医疗实践,充实自己的学术思想。又如名医罗知悌既是滋阴派代表人物朱丹溪的老师,又是寒凉派代表人物刘完素的再传弟子。同时罗知悌还私淑攻下派张子和、补土派李东垣的学说。临床上不恪守一家之言,善于吸收各家之长,勇于实践创新,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私淑的方法,也适用于现代医生,对于古代医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的学习与继承。

    以上就我国古代医学教育的模式进行了探讨,不同的教育模式培养了众多的中医人才,造就了历代名医,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今天认真探索古代医学教育的模式,汲取其宝贵的经验,为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收稿日期:2000-01-26),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