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中医教育必须要抓住中医特色
作者:徐成贺
单位:广州第一军医大学 广州510515
关键词:中医特色;中医教育
中医教育000229
1必须注意中医的综合性
中医学术的构成不仅仅是单纯的医学与生物学的内容,而是以医学为主体,并有机地融合了古代哲学、天文学、气象学、道学、心理学、养生学、社会学等在内的综合性学术。如中医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即是古代哲学的学问。运气学中说的大运、小运、周天、客主加临等,则与天文学、气象学有关。《黄帝内经》中推崇的“真人”、“圣人”、“知其道者”及很多学术思想,即是道家的思想。孙思邈言:“医者易也”,推崇“大医”当研习《易经》之理,也是要求不要仅局限于医学这个圈子。所以,中医讲究天文、地理、人事等天人合一的思想,即是要从整个宇宙、整个气候时节的变化上来看待人体,又以人体的整体性比作一小周天来看待宇宙的变化。因此,仅沿着西医教学路子,西医有什么课程就设置什么课程,完全用西医套着中医来发展教育,实际上已丢弃了它多学科、多学术综合的特色。
, 百拇医药
2必须注意中医的实践性
中医学术的最大生命力在于它的实践。它的理论,它的方剂,它的药物与制药方法,都是直接从长期的、反复的、大量的、在人身体上的实践中来的。因此它实用,疗效靠得住。已往的医生,亲自上山采药制药,亲自抓药配方,一生是泡在医与药中的。而现在的医学生,只是在实习时才在药房轮转几周,以后就再也很少摸药了,一些药名只成了他使用的符号。开药时,所开药的形状、质地、性味,在脑中一片空白。中医的传统教育方式,都是师徒相授,一般经过3个段,即:抓药,待诊 抄方、学理论,试诊 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独立诊疗。现在的中医学生有些是先单独学书本,两三年后才见习接触临床,且见习实习的条件都相当薄弱。先学理论,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固然非常重要,但一定要早临床,多临床,多动手,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认识,提高动手的能力与水平。
3必须注意中医的工夫性
前贤在《医宗金鉴·凡例》中曾言:“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临症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现在重视素质教育,但素质教育并非是让人学得肤浅。中医有它自身的特色,象经典著作中《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该背的一定要背。药性一定要背熟,方子一定要背多,有一个较宽的路子。打好中医扎实的基本功是非常重要的,如近代名医岳美中曾言:“学医离不开读书……对经典要狠下工夫,读熟它,嚼透它,消化它。”刘渡舟教授也特别指出:“书要熟读,要背书。”不下苦功,该背的不背,没有半点底子,只怪《伤寒论》《金匮要略》用不上,而自矜“擅长辨证”,言“凡来病人,任自由辨,”处上满纸药味,而不知理在何处?法度为何?且善游谈无根,这样的医生一生也当不了一个好的中医。所以,一定要广猎中医经典,重点的非记熟不可,且要学深学透,让学生具有一定的中医工夫。
, 百拇医药
4必须培养对中医的悟性
中医理论不同于西医理论,西医理论纯是逻辑思维,学中医则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以提高对它的悟性。即所谓“广闻博识,达理而悟”。如温病学家吴鞠通先生所创制的加减复脉汤,一甲、二甲、三甲复脉汤,大、小定风珠,对治热邪久羁,灼伤下焦真阴,或热极动风,或将动风者,是何等的有名。他是温病学家,而这些方子则是从学习《金匮要略·产后病》篇妇人产后三大证之“郁冒”的病机中悟出来的。温病与《金匮要略》中之妇人病是何其远,但其立制七方却是何等的有用。他在《温病条辨·卷五·解产难·产后三大证论》中说:“三者(指产后病痉、郁冒、大便难)不同,其为亡血伤津则一,即此推之,凡产后血虚诸证,可心领神会矣。我制七方,实从《金匮》原文体会出来,用之无不应手而效,故敢以告来者。”故朱氏详述赞道:“方出心血,悟以《金匮》,故能奏效如神”。若没有悟性,则不可能有如此好的治方与理论的建树。
, 百拇医药
5必须培养对中医的积累性
学任何学问,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对它理论与经验的积累。中医是实践性很强的经验医学,因此,一定要培养学生对它的积累。这包括积累书,积累知识理论,积累效方与药物知识,积累临床经验。中医书籍不同于西医书籍,学西医抱着一套最新版就可以了,中医书籍很多都是各医家的实践心得,新出的不一定就比以前写的书好,所以要注意积累书籍,不能抱着一套教材,一生万当。要多看书,积累自己的知识,提高理论水平,特别是对有效的方剂与药性药效知识。要注意积累治病的经验,多与别人交流,虚心向别人学习,并注意积累他人的经验。不注意积累是当不成一个好医生的。所以,前贤名医在总结学医的路子时,曾概括为“早背诵,多积累,晚下笔”,可谓治此道灼见。
中医有它自身的特点,要办好中医教育,就必须从它的自身规律与发展特色上去把握。
徐成贺,男,39岁,博士,副教授
(收稿日期:1999-12-25), 百拇医药
单位:广州第一军医大学 广州510515
关键词:中医特色;中医教育
中医教育000229
1必须注意中医的综合性
中医学术的构成不仅仅是单纯的医学与生物学的内容,而是以医学为主体,并有机地融合了古代哲学、天文学、气象学、道学、心理学、养生学、社会学等在内的综合性学术。如中医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即是古代哲学的学问。运气学中说的大运、小运、周天、客主加临等,则与天文学、气象学有关。《黄帝内经》中推崇的“真人”、“圣人”、“知其道者”及很多学术思想,即是道家的思想。孙思邈言:“医者易也”,推崇“大医”当研习《易经》之理,也是要求不要仅局限于医学这个圈子。所以,中医讲究天文、地理、人事等天人合一的思想,即是要从整个宇宙、整个气候时节的变化上来看待人体,又以人体的整体性比作一小周天来看待宇宙的变化。因此,仅沿着西医教学路子,西医有什么课程就设置什么课程,完全用西医套着中医来发展教育,实际上已丢弃了它多学科、多学术综合的特色。
, 百拇医药
2必须注意中医的实践性
中医学术的最大生命力在于它的实践。它的理论,它的方剂,它的药物与制药方法,都是直接从长期的、反复的、大量的、在人身体上的实践中来的。因此它实用,疗效靠得住。已往的医生,亲自上山采药制药,亲自抓药配方,一生是泡在医与药中的。而现在的医学生,只是在实习时才在药房轮转几周,以后就再也很少摸药了,一些药名只成了他使用的符号。开药时,所开药的形状、质地、性味,在脑中一片空白。中医的传统教育方式,都是师徒相授,一般经过3个段,即:抓药,待诊 抄方、学理论,试诊 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独立诊疗。现在的中医学生有些是先单独学书本,两三年后才见习接触临床,且见习实习的条件都相当薄弱。先学理论,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固然非常重要,但一定要早临床,多临床,多动手,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认识,提高动手的能力与水平。
3必须注意中医的工夫性
前贤在《医宗金鉴·凡例》中曾言:“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临症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现在重视素质教育,但素质教育并非是让人学得肤浅。中医有它自身的特色,象经典著作中《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该背的一定要背。药性一定要背熟,方子一定要背多,有一个较宽的路子。打好中医扎实的基本功是非常重要的,如近代名医岳美中曾言:“学医离不开读书……对经典要狠下工夫,读熟它,嚼透它,消化它。”刘渡舟教授也特别指出:“书要熟读,要背书。”不下苦功,该背的不背,没有半点底子,只怪《伤寒论》《金匮要略》用不上,而自矜“擅长辨证”,言“凡来病人,任自由辨,”处上满纸药味,而不知理在何处?法度为何?且善游谈无根,这样的医生一生也当不了一个好的中医。所以,一定要广猎中医经典,重点的非记熟不可,且要学深学透,让学生具有一定的中医工夫。
, 百拇医药
4必须培养对中医的悟性
中医理论不同于西医理论,西医理论纯是逻辑思维,学中医则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以提高对它的悟性。即所谓“广闻博识,达理而悟”。如温病学家吴鞠通先生所创制的加减复脉汤,一甲、二甲、三甲复脉汤,大、小定风珠,对治热邪久羁,灼伤下焦真阴,或热极动风,或将动风者,是何等的有名。他是温病学家,而这些方子则是从学习《金匮要略·产后病》篇妇人产后三大证之“郁冒”的病机中悟出来的。温病与《金匮要略》中之妇人病是何其远,但其立制七方却是何等的有用。他在《温病条辨·卷五·解产难·产后三大证论》中说:“三者(指产后病痉、郁冒、大便难)不同,其为亡血伤津则一,即此推之,凡产后血虚诸证,可心领神会矣。我制七方,实从《金匮》原文体会出来,用之无不应手而效,故敢以告来者。”故朱氏详述赞道:“方出心血,悟以《金匮》,故能奏效如神”。若没有悟性,则不可能有如此好的治方与理论的建树。
, 百拇医药
5必须培养对中医的积累性
学任何学问,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对它理论与经验的积累。中医是实践性很强的经验医学,因此,一定要培养学生对它的积累。这包括积累书,积累知识理论,积累效方与药物知识,积累临床经验。中医书籍不同于西医书籍,学西医抱着一套最新版就可以了,中医书籍很多都是各医家的实践心得,新出的不一定就比以前写的书好,所以要注意积累书籍,不能抱着一套教材,一生万当。要多看书,积累自己的知识,提高理论水平,特别是对有效的方剂与药性药效知识。要注意积累治病的经验,多与别人交流,虚心向别人学习,并注意积累他人的经验。不注意积累是当不成一个好医生的。所以,前贤名医在总结学医的路子时,曾概括为“早背诵,多积累,晚下笔”,可谓治此道灼见。
中医有它自身的特点,要办好中医教育,就必须从它的自身规律与发展特色上去把握。
徐成贺,男,39岁,博士,副教授
(收稿日期:1999-12-25),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