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头痛病人血液流变性变化观察
作者:陈兰芳 王晓钧 李雪梅
单位:陈兰芳 王晓钧(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公安医院, 邮政编码 哈尔滨150010);李雪梅(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研究所)
关键词:
微循环学杂志000133
本文对227例血管性头痛病人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观察, 并试图对其发病机理加以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头痛一侧或双侧搏动性。 有病史可查或有诱因。 排除 其它原因所致头疼。 存在遗传因素。
1.2 病例: 头痛组: 为门诊病人227例, 男132例, 女95例, 平均年 龄45岁。 对照组: 110例, 男67例, 女43例, 平均年龄47岁。
, http://www.100md.com
1.3 方法: 采用上海医科大学研制的XF-Ⅲ型血液流变仪。 观测指标 : 全血粘度(高、 低切)、 血浆粘度、 全血(高、 低切)还原粘度(由公式计算), 红细胞 压积(温氏法), 红细胞电泳、 血沉(温氏法)、 血沉方程K值(公式计算)。
2 结 果 (见附表)
附表 头痛组与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检 测比较(±s) 组 别
n
全血粘度(mPa*s)
血浆粘度(mPa*s)
还原粘度
红细胞压积
, 百拇医药
(%)
红细胞电泳
(s)
血沉
(mm/h )
血沉方程
K值
80 s-1
10 s- 1
高 切
低 切
对照组
, 百拇医药 110
6.05±1.56
8.82±1.63
1.69±0.10
10.71±1.55
16.96 ±5.09
45.75±4.35
10.31±1.19
12.31±8.95
53.41±36.80
头痛组
227
, 百拇医药
7.42±3.541)
11.9±5.371)
1.79±0.13 1)
12.89±3.811)
23.05±10.751)
47.49±4.791)
17.88±2.621)
18.45±10.171)
80.05±42.951)
, http://www.100md.com
注: 1) 与对照组比较: P<0.01
3 讨 论
本文结果显示血管性头痛病人在发作期间发生了明显的血液流变性改变, 因此可以说血管 性头痛与血液流变性之间存在一定关系。 作者认为其机制模式为:
(1) 血管收缩→局部脑血流减少→血管扩张(即头痛期)。
(2) 生化改变: 认为神经介质及血管活性物质, 如5-羟色胺、 多肽物质及单胺氧化酶、 血小板及前列腺环素等含量增多是发生血管
性头痛的原因。
(3) 生化物质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关系密切, 影响因素很多, 一般认为: A 血液内 粘度物质增加; B 血液中无形成分(如水分)渗到组织间隙, 使血液浓缩、 血粘度增高、 血流阻力增大。
人们认为: 血液的流量与血管的收缩程度成反比。 本文的结果也可以说明, 当血管收缩 功能失调时会引起血液流速、 流量和血流阻力变化。 血管内的水分渗出会引起血液粘度的 增高, 如果改善脑部和全身的血液供给则会达到治疗某些心脑血管疾病的目的; 同时如果 能找出血管性头痛与血液流变学二者间的关系及影响血管性头痛的其它原因, 则预防治疗 效果会更好。
本文作者简介:陈兰芳(1966~), 女, 汉族, 主治医师
本文1999-05-06收到, 1999-12-20接受, http://www.100md.com
单位:陈兰芳 王晓钧(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公安医院, 邮政编码 哈尔滨150010);李雪梅(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研究所)
关键词:
微循环学杂志000133
本文对227例血管性头痛病人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观察, 并试图对其发病机理加以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头痛一侧或双侧搏动性。 有病史可查或有诱因。 排除 其它原因所致头疼。 存在遗传因素。
1.2 病例: 头痛组: 为门诊病人227例, 男132例, 女95例, 平均年 龄45岁。 对照组: 110例, 男67例, 女43例, 平均年龄47岁。
, http://www.100md.com
1.3 方法: 采用上海医科大学研制的XF-Ⅲ型血液流变仪。 观测指标 : 全血粘度(高、 低切)、 血浆粘度、 全血(高、 低切)还原粘度(由公式计算), 红细胞 压积(温氏法), 红细胞电泳、 血沉(温氏法)、 血沉方程K值(公式计算)。
2 结 果 (见附表)
附表 头痛组与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检 测比较(±s) 组 别
n
全血粘度(mPa*s)
血浆粘度(mPa*s)
还原粘度
红细胞压积
, 百拇医药
(%)
红细胞电泳
(s)
血沉
(mm/h )
血沉方程
K值
80 s-1
10 s- 1
高 切
低 切
对照组
, 百拇医药 110
6.05±1.56
8.82±1.63
1.69±0.10
10.71±1.55
16.96 ±5.09
45.75±4.35
10.31±1.19
12.31±8.95
53.41±36.80
头痛组
227
, 百拇医药
7.42±3.541)
11.9±5.371)
1.79±0.13 1)
12.89±3.811)
23.05±10.751)
47.49±4.791)
17.88±2.621)
18.45±10.171)
80.05±42.951)
, http://www.100md.com
注: 1) 与对照组比较: P<0.01
3 讨 论
本文结果显示血管性头痛病人在发作期间发生了明显的血液流变性改变, 因此可以说血管 性头痛与血液流变性之间存在一定关系。 作者认为其机制模式为:
(1) 血管收缩→局部脑血流减少→血管扩张(即头痛期)。
(2) 生化改变: 认为神经介质及血管活性物质, 如5-羟色胺、 多肽物质及单胺氧化酶、 血小板及前列腺环素等含量增多是发生血管
性头痛的原因。
(3) 生化物质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关系密切, 影响因素很多, 一般认为: A 血液内 粘度物质增加; B 血液中无形成分(如水分)渗到组织间隙, 使血液浓缩、 血粘度增高、 血流阻力增大。
人们认为: 血液的流量与血管的收缩程度成反比。 本文的结果也可以说明, 当血管收缩 功能失调时会引起血液流速、 流量和血流阻力变化。 血管内的水分渗出会引起血液粘度的 增高, 如果改善脑部和全身的血液供给则会达到治疗某些心脑血管疾病的目的; 同时如果 能找出血管性头痛与血液流变学二者间的关系及影响血管性头痛的其它原因, 则预防治疗 效果会更好。
本文作者简介:陈兰芳(1966~), 女, 汉族, 主治医师
本文1999-05-06收到, 1999-12-20接受,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