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
作者:陈立新 王传斌 屈振繁
单位:郧阳医学院附属太和医院儿外科 十堰 442000
关键词:疝,腹股沟;小儿;结扎术
郧阳医学学院学报/990121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R726.562.1
我院自1992年7月至1998年8月应用耻骨上腹横纹横切口疝囊高位结扎 术治疗腹股沟斜疝517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应用耻骨上腹横纹横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腹股沟斜疝517例为实验组,其中男461例,女 56例;年龄(27±6.4)月。单侧疝486例,双侧疝31例。滑动疝5例,其中输卵管滑动疝2例, 膀胱滑动疝2例,肓肠滑动疝1例。选择我院同期应用Ferguson氏法修补术治疗的小儿腹股沟 斜疝为对照组共245例。
, http://www.100md.com
手术操作方法:患侧耻骨上腹横纹旁中线2 cm做横切口,长约2.5~3 cm,切开皮肤用小拉 钩向下牵拉切口下缘,钝性分离浅筋膜,达外环口,在外环口处分离提睾肌,在精索前内侧 提起并打开疝囊,还纳疝内容物,剥离疝囊至内环口处,高位贯穿缝合结扎,剪除多余疝囊 。创面严密止血,牵拉睾丸使精索复位。外环口较大者可横行缝合外环口一针,以缩小外环 口,缝皮。
术后随访(38±8.7)月,手术后并发症见表1,手术时间见表2。
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及t检验。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并发症
对照组
实验组
n
, 百拇医药
245
517
阴囊血肿
3
4
术后复发
1
2
医源性隐睾
1
1
睾丸萎缩
3
0
, http://www.100md.com
合计(%)
9(3.67)
6(1.16)
χ2=5.44,P<0.05
2 讨论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常见多发病,小儿腹股沟斜疝发病原因是由于先天性鞘状突未闭,不 同于成人是由于腹壁薄弱引起。加之小儿生殖器管发育未成熟,对生殖器官保护很重要,因 此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方法有别于成人,仅需行疝囊高位结扎术。鉴于小儿腹股沟管很 短,内外环几乎重叠,腹外斜肌腱膜弹性好,因此不需打开腹股沟管就可达到高位结扎疝囊 。
表2 实验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比较 组别
n
, 百拇医药
手术时间(t/min)
对照组
245
36±8.14
实验组
517
11.7±6.29*
与对照组比较 * P<0.01
我们在应用该术式之初,由于操作不熟练,寻找疝囊常有困难,耗时较多,周围组织损伤较 重,实验组4例阴囊血肿就是因找疝囊困难引起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分离深度不够,未达到浅筋膜深层,常把浅筋膜误认为提睾肌;二是外环口定位不准,常偏向两侧或过低。由于小儿膀胱位置较高,太内可能损伤膀胱,尤其是双侧腹股沟斜疝的切口位于腹正中,寻找疝囊时更应注意外环口定位。太低会进入阴囊,易把睾丸提起至切口,对于疝囊较大者仅需 横断后高位结扎,若在疝囊底部打开将整个疝囊剥离,精索损伤也重。当外环口定位不准时,可通过以下方法帮助定位寻找疝囊:切口外触摸耻骨结节;从阴囊牵拉睾丸,通过紧张的精索向近端寻找外环;沿切口垂直分离至腹外斜肌腱膜,然后再向耻骨结节方向寻找三角裂隙。
, 百拇医药
实验组在术后两周内复发1例,术后半年再次手术证实为膀胱滑动疝,小儿腹股沟斜疝术后 复发多与疝囊的处理有关,尤其是术后2周内复发者。因此剥离疝囊一定要达到疝囊颈部。其外部标志是周围有一层较厚的腹膜外脂肪。术中若未意识到滑动疝的存在,按一般方法处 理疝囊即使不造成脏器损伤,也不可能高位结扎疝囊,复发也就难免。疝手术伴膀胱损伤文 献屡有报道,而且多因对膀胱滑动疝处理不当引起,术中疑有膀胱损伤时应立即置导尿管明 确诊断,避免盲目剥离引起更严重并发症。本组另4例滑动疝均在术中明确诊断。把构成完 整疝囊壁的器官游离并还纳入腹腔后再形成完整疝囊并高位结扎。若术中操作有困难,可斜 行打开腹外斜肌腱膜,术后再重建外环口。术后应从阴囊牵拉睾丸,使精索复位,防止医源 性隐睾发生。对外环口较大的患儿,可横行缝合外环口一针,但应避免缝合后的外环口太小 ,影响精索静脉和淋巴回流,造成睾丸萎缩。
该术式优点:切口小,仅2.5~3 cm,只需缝合一针。组织损伤小,不需打开腹外斜肌腱膜 。手术时间短,手术平均时间11 min,便于开展门诊手术;并发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
, http://www.100md.com
适应症:除嵌顿性或复发性斜疝外其它小儿腹股沟斜疝均可应用该术式。
耻骨上腹横纹横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结合了小儿生理及腹股沟管解剖特点,临床应用效 果良好,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理想术式。
参考文献
1 余亚雄,童尔昌主编.小儿外科学.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5
2 刘贵林主编.手术学全集小儿外科卷.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51~57
3 方善德,裘华德主编.腹部外科再次手术.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9.309~3 14
(1998-06-26 收稿), http://www.100md.com
单位:郧阳医学院附属太和医院儿外科 十堰 442000
关键词:疝,腹股沟;小儿;结扎术
郧阳医学学院学报/990121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R726.562.1
我院自1992年7月至1998年8月应用耻骨上腹横纹横切口疝囊高位结扎 术治疗腹股沟斜疝517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应用耻骨上腹横纹横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腹股沟斜疝517例为实验组,其中男461例,女 56例;年龄(27±6.4)月。单侧疝486例,双侧疝31例。滑动疝5例,其中输卵管滑动疝2例, 膀胱滑动疝2例,肓肠滑动疝1例。选择我院同期应用Ferguson氏法修补术治疗的小儿腹股沟 斜疝为对照组共245例。
, http://www.100md.com
手术操作方法:患侧耻骨上腹横纹旁中线2 cm做横切口,长约2.5~3 cm,切开皮肤用小拉 钩向下牵拉切口下缘,钝性分离浅筋膜,达外环口,在外环口处分离提睾肌,在精索前内侧 提起并打开疝囊,还纳疝内容物,剥离疝囊至内环口处,高位贯穿缝合结扎,剪除多余疝囊 。创面严密止血,牵拉睾丸使精索复位。外环口较大者可横行缝合外环口一针,以缩小外环 口,缝皮。
术后随访(38±8.7)月,手术后并发症见表1,手术时间见表2。
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及t检验。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并发症
对照组
实验组
n
, 百拇医药
245
517
阴囊血肿
3
4
术后复发
1
2
医源性隐睾
1
1
睾丸萎缩
3
0
, http://www.100md.com
合计(%)
9(3.67)
6(1.16)
χ2=5.44,P<0.05
2 讨论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常见多发病,小儿腹股沟斜疝发病原因是由于先天性鞘状突未闭,不 同于成人是由于腹壁薄弱引起。加之小儿生殖器管发育未成熟,对生殖器官保护很重要,因 此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方法有别于成人,仅需行疝囊高位结扎术。鉴于小儿腹股沟管很 短,内外环几乎重叠,腹外斜肌腱膜弹性好,因此不需打开腹股沟管就可达到高位结扎疝囊 。
表2 实验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比较 组别
n
, 百拇医药
手术时间(t/min)
对照组
245
36±8.14
实验组
517
11.7±6.29*
与对照组比较 * P<0.01
我们在应用该术式之初,由于操作不熟练,寻找疝囊常有困难,耗时较多,周围组织损伤较 重,实验组4例阴囊血肿就是因找疝囊困难引起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分离深度不够,未达到浅筋膜深层,常把浅筋膜误认为提睾肌;二是外环口定位不准,常偏向两侧或过低。由于小儿膀胱位置较高,太内可能损伤膀胱,尤其是双侧腹股沟斜疝的切口位于腹正中,寻找疝囊时更应注意外环口定位。太低会进入阴囊,易把睾丸提起至切口,对于疝囊较大者仅需 横断后高位结扎,若在疝囊底部打开将整个疝囊剥离,精索损伤也重。当外环口定位不准时,可通过以下方法帮助定位寻找疝囊:切口外触摸耻骨结节;从阴囊牵拉睾丸,通过紧张的精索向近端寻找外环;沿切口垂直分离至腹外斜肌腱膜,然后再向耻骨结节方向寻找三角裂隙。
, 百拇医药
实验组在术后两周内复发1例,术后半年再次手术证实为膀胱滑动疝,小儿腹股沟斜疝术后 复发多与疝囊的处理有关,尤其是术后2周内复发者。因此剥离疝囊一定要达到疝囊颈部。其外部标志是周围有一层较厚的腹膜外脂肪。术中若未意识到滑动疝的存在,按一般方法处 理疝囊即使不造成脏器损伤,也不可能高位结扎疝囊,复发也就难免。疝手术伴膀胱损伤文 献屡有报道,而且多因对膀胱滑动疝处理不当引起,术中疑有膀胱损伤时应立即置导尿管明 确诊断,避免盲目剥离引起更严重并发症。本组另4例滑动疝均在术中明确诊断。把构成完 整疝囊壁的器官游离并还纳入腹腔后再形成完整疝囊并高位结扎。若术中操作有困难,可斜 行打开腹外斜肌腱膜,术后再重建外环口。术后应从阴囊牵拉睾丸,使精索复位,防止医源 性隐睾发生。对外环口较大的患儿,可横行缝合外环口一针,但应避免缝合后的外环口太小 ,影响精索静脉和淋巴回流,造成睾丸萎缩。
该术式优点:切口小,仅2.5~3 cm,只需缝合一针。组织损伤小,不需打开腹外斜肌腱膜 。手术时间短,手术平均时间11 min,便于开展门诊手术;并发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
, http://www.100md.com
适应症:除嵌顿性或复发性斜疝外其它小儿腹股沟斜疝均可应用该术式。
耻骨上腹横纹横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结合了小儿生理及腹股沟管解剖特点,临床应用效 果良好,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理想术式。
参考文献
1 余亚雄,童尔昌主编.小儿外科学.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5
2 刘贵林主编.手术学全集小儿外科卷.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51~57
3 方善德,裘华德主编.腹部外科再次手术.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9.309~3 14
(1998-06-26 收稿),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