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11例治疗体会
作者:刘惠萍 陈 攸
单位:刘惠萍 陈 攸(新乡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新乡 453000)
关键词:格林巴利综合征;慢性病;诊断;治疗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990266 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又称慢性炎症性脱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由Hinman等(1967年)正式命名[1]。作者1983年3月~1997年2月共收治11例患者,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1例患者均附合Hinman提出的CIDP诊断标准,男6例,女5例,年龄23~63岁,平均(43±3.5)岁。其中缓慢进展型9例,病程短者3个月,长者2a;复发型2例。2例有发热、上感,余均无诱因。以双下肢麻木起病者5例,以四肢麻木无力起病者4例,以双上肢麻木无力起病者1例,双下肢浮肿起病者1例;肌力在Ⅱ~Ⅳ级不等;球麻痹者6例;阳萎者2例;有末稍型感觉障碍者6例;肌萎缩5例;四肢腱反射减弱4例,消失7例;脑脊液细胞数1例为14×106L-1,余均正常;蛋白质最低59mg/L,最高300mg/L。肌电图运动传导速度减慢1例,感觉传导速度减慢6例,失神经传导2例。
, http://www.100md.com
1.2 治疗方法 本组11例患者,9例用地塞米松针静脉点滴2~4周后酌情减量。1例用七叶莲,维生素B1及维生素B6,1例用加兰他敏、路丁治疗。
1.3 疗效标准 痊愈:四肢肌力正常,腱反射恢复,遗留轻度肢体麻木。好转:遗留轻度神经体征,能正常工作或生活。无效:肌力较发病时无提高,且有复发者。
1.4 治疗效果 激素组9例,3例痊愈,占所有患者27%;4例好转,占所有患者36%;2例无效,占所有患者18%,其他组因病例少无法统计。
2 讨论
CIDP诊断主要依据病程、临床特征、脑脊液和电生理改变以及有关疾病的排除。Barohn于1989年提出新的诊断标准[2]:①必须具备进行性无力达2个月,对称性上肢或下肢、运端或近端无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②必须排除标准:纯感觉性神经病,手或足残缺,色素性视网膜炎,干皮病,药物或中毒所致周围神经病,实验室发现低胆固醇,卟啉代射异常,血糖升高,血清维生素B12降低,甲减、重金属中毒,脑脊液细胞数>50×106L-1,神经活检显示血管炎,轴索肿胀,髓鞘内气泡,淀粉沉积,肾上腺白质脑病,异染性白质脑病,神经肌肉接头病,肌病,前角细胞疾病的电生理学特征。③实验室神经活检示脱鞘性改变,2条以上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至少低于正常时限的70%,脑脊液蛋白>450mg/L。以上条件①+②+③可确诊,3项中其中2项附合为可能CIDP。 CIDP是一组由免疫介导的炎性脱鞘性周围神经病,多数学者认为与急性格林巴利(AIDP)有类似的发病机制、病理及电生理改变,属同一范畴疾病[3],但又不完全相同。总结11例病例,作者认为,CIDP发病前诱因不明显。本组仅有2例有发热,上感史,不排除巧合之可能。AIDP病程在1个月可进入恢复期,而CIDP病程至少2个月以上,本组为3个月~2a,且症状和体征较ADIP轻。本组肌力最低Ⅱ级。AIDP主要侵犯前根,而CIDP则侵犯前后根及周围神经。AIDP呈单病程很少复发,而CIDP可复发。本组脑脊液蛋白在59~300mg/L不等,差别较大,因为神经系统疾病往往为选择性侵犯神经系统之部位,故病变以侵犯神经根为主则脑脊液蛋白含量较高;如病变以侵犯周围神经为主,则蛋白可轻度升高。CIDP肌电图可有脱鞘和轴索损害同时存在,这一点可解释患者恢复慢,肌萎缩多,且不易完全恢复。治疗上CIDP用激素效果好,目前有条件的还可用血浆置换法或大剂量丙种球蛋白。
, 百拇医药
CIDP有很多命名,如慢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复发性格林巴利,多发性神经炎和复发性皮质激素依赖性多发性神经炎。此病与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到底有什么联系目前还有争论[4]。作者曾遇1例女患者,56岁,17岁时患病,四肢瘫,卧床。因当时医疗条件有限行针炙,中药治疗无效,2a后才渐恢复,未留任何后遗症,始终诊断不明。1995年(56岁)腹泻1周后再次发病,双上肢无力,各项检查均附合AIDP。用激素治疗1月后完全恢复,患者第1次发病因无第1手材料推测为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与第二次发病相隔39a,且首次为CIDP,二次为AIDP。由此看来,AIDP与CIDP是同一疾病的2种变异还是根本上就是2种独立的疾病,还应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孟家眉主编.神经内科临床新进展.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391
[2] 梁辉,王国平,贺茂林.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脑与神经疾病杂志,1995,4:206
[3] 郭玉璞,王建明,高秀贤,等.慢性格体巴利综合征及其变异型.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1,24(3):231
[4] 史玉泉主编.实用神经病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4.216, http://www.100md.com
单位:刘惠萍 陈 攸(新乡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新乡 453000)
关键词:格林巴利综合征;慢性病;诊断;治疗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990266 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又称慢性炎症性脱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由Hinman等(1967年)正式命名[1]。作者1983年3月~1997年2月共收治11例患者,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1例患者均附合Hinman提出的CIDP诊断标准,男6例,女5例,年龄23~63岁,平均(43±3.5)岁。其中缓慢进展型9例,病程短者3个月,长者2a;复发型2例。2例有发热、上感,余均无诱因。以双下肢麻木起病者5例,以四肢麻木无力起病者4例,以双上肢麻木无力起病者1例,双下肢浮肿起病者1例;肌力在Ⅱ~Ⅳ级不等;球麻痹者6例;阳萎者2例;有末稍型感觉障碍者6例;肌萎缩5例;四肢腱反射减弱4例,消失7例;脑脊液细胞数1例为14×106L-1,余均正常;蛋白质最低59mg/L,最高300mg/L。肌电图运动传导速度减慢1例,感觉传导速度减慢6例,失神经传导2例。
, http://www.100md.com
1.2 治疗方法 本组11例患者,9例用地塞米松针静脉点滴2~4周后酌情减量。1例用七叶莲,维生素B1及维生素B6,1例用加兰他敏、路丁治疗。
1.3 疗效标准 痊愈:四肢肌力正常,腱反射恢复,遗留轻度肢体麻木。好转:遗留轻度神经体征,能正常工作或生活。无效:肌力较发病时无提高,且有复发者。
1.4 治疗效果 激素组9例,3例痊愈,占所有患者27%;4例好转,占所有患者36%;2例无效,占所有患者18%,其他组因病例少无法统计。
2 讨论
CIDP诊断主要依据病程、临床特征、脑脊液和电生理改变以及有关疾病的排除。Barohn于1989年提出新的诊断标准[2]:①必须具备进行性无力达2个月,对称性上肢或下肢、运端或近端无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②必须排除标准:纯感觉性神经病,手或足残缺,色素性视网膜炎,干皮病,药物或中毒所致周围神经病,实验室发现低胆固醇,卟啉代射异常,血糖升高,血清维生素B12降低,甲减、重金属中毒,脑脊液细胞数>50×106L-1,神经活检显示血管炎,轴索肿胀,髓鞘内气泡,淀粉沉积,肾上腺白质脑病,异染性白质脑病,神经肌肉接头病,肌病,前角细胞疾病的电生理学特征。③实验室神经活检示脱鞘性改变,2条以上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至少低于正常时限的70%,脑脊液蛋白>450mg/L。以上条件①+②+③可确诊,3项中其中2项附合为可能CIDP。 CIDP是一组由免疫介导的炎性脱鞘性周围神经病,多数学者认为与急性格林巴利(AIDP)有类似的发病机制、病理及电生理改变,属同一范畴疾病[3],但又不完全相同。总结11例病例,作者认为,CIDP发病前诱因不明显。本组仅有2例有发热,上感史,不排除巧合之可能。AIDP病程在1个月可进入恢复期,而CIDP病程至少2个月以上,本组为3个月~2a,且症状和体征较ADIP轻。本组肌力最低Ⅱ级。AIDP主要侵犯前根,而CIDP则侵犯前后根及周围神经。AIDP呈单病程很少复发,而CIDP可复发。本组脑脊液蛋白在59~300mg/L不等,差别较大,因为神经系统疾病往往为选择性侵犯神经系统之部位,故病变以侵犯神经根为主则脑脊液蛋白含量较高;如病变以侵犯周围神经为主,则蛋白可轻度升高。CIDP肌电图可有脱鞘和轴索损害同时存在,这一点可解释患者恢复慢,肌萎缩多,且不易完全恢复。治疗上CIDP用激素效果好,目前有条件的还可用血浆置换法或大剂量丙种球蛋白。
, 百拇医药
CIDP有很多命名,如慢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复发性格林巴利,多发性神经炎和复发性皮质激素依赖性多发性神经炎。此病与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到底有什么联系目前还有争论[4]。作者曾遇1例女患者,56岁,17岁时患病,四肢瘫,卧床。因当时医疗条件有限行针炙,中药治疗无效,2a后才渐恢复,未留任何后遗症,始终诊断不明。1995年(56岁)腹泻1周后再次发病,双上肢无力,各项检查均附合AIDP。用激素治疗1月后完全恢复,患者第1次发病因无第1手材料推测为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与第二次发病相隔39a,且首次为CIDP,二次为AIDP。由此看来,AIDP与CIDP是同一疾病的2种变异还是根本上就是2种独立的疾病,还应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孟家眉主编.神经内科临床新进展.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391
[2] 梁辉,王国平,贺茂林.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脑与神经疾病杂志,1995,4:206
[3] 郭玉璞,王建明,高秀贤,等.慢性格体巴利综合征及其变异型.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1,24(3):231
[4] 史玉泉主编.实用神经病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4.216,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