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 1998年第6期
编号:10280403
MR扩散加权与血流灌注成像在脑缺血诊断中的价值
http://www.100md.com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98年第6期
     作者:谢敬霞

    单位:100083 北京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放射科

    关键词:

    中华放射学杂志980601.htm 众所周知,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又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及高复发率等特点。所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问题一直是医学界的重点课题。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飞跃发展,我国放射界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专家及同道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近年来,基于平面回波(EPI)技术的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血流灌注成像(PWI)的应用,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区血流灌注变化以及病理生理过程的相关性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

    DWI在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已被动物实验研究所证实。已有诸多的学者从动物实验研究结果证实,DWI能在动脉阻塞后超早期显示脑缺血区及可逆、不可逆性脑损害区,并对其生物物理学机制进行了某些方面的研究与探讨。
, http://www.100md.com
    随着磁共振快速扫描技术的发展与成熟,DWI的临床应用已成为可能。国外已有一些探索性研究成果发表,本期集中报道了一组这方面的研究,他们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DWI能早期诊断脑梗死,在超急性期即能发现脑梗死灶。例如,最早于起病2小时即可发现病灶,而此时CT、常规MR T1WI、T2WI均未见异常。而且动态地观察DWI的变化,能发现急性脑梗死组织的表观自扩散系数(ADC)值有明显的时间变化规律;另外,DWI与T2WI相结合还有助于新旧梗死灶的鉴别。

    PWI用以分析缺血区血流变化,并可以半定量地提供脑组织血供的信息。例如,灌注下降、侧支循环、血流再灌注及过度灌注等。这对于了解急性脑梗死区血流灌注变化及其在病理生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有很大价值。从他们的初步研究结果可看出,在脑梗死的超急性期,PWI与DWI同样可全部显示脑缺血病灶;PWI与DWI相结合进行动态研究,可显示出它们相互间动态变化规律的相关关系。例如,在超急性期,PWI显示的脑组织血流灌注异常区域的面积大于DWI上的异常信号区,DWI所示异常信号区多位于病灶中心,最终发展为梗死灶。而动态观察可知,于发病几小时后,DWI所显示的异常信号区逐渐扩大,与PWI所示血流灌注异常区相吻合,这应包括理论上的缺血边缘带;PWI显示急性期病灶中心血流灌注严重减少,而周围血流灌注逐渐增加,甚至出现过度灌注区。由此可知,同侧大脑半球内缺血与过度再灌注可同时存在,这都是造成脑组织损害的原因。
, 百拇医药
    这些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在脑梗死早期诊断的基础上,如何及早地恢复有效的血供,同时又避免过度再灌注,是脑梗死治疗的重要研究课题。

    综上所述,虽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及血流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尚属初期阶段,一些问题还在探索之中,如DWI在急性脑梗死时异常信号改变的确切生物物理学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与急性脑梗死区病理生理过程间的关系还有待研究,等等。但是,它们在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方面已显示出具有重大临床意义。两者相结合进行动态观察研究,更有助于我们了解血流动力学与急性脑梗死发生、发展间潜在的规律,并能对临床动脉溶栓治疗指征及再通后疗效判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可以预计,若将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所显示的急性脑梗死区ADC值随时间动态变化的规律,与磁共振血流灌注成像所显示的相应的血流灌注变化特点,磁共振波谱学所揭示的生理生化的变化,以及有关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医学方面的研究相结合进行分析,对揭示急性脑梗死时DWI改变的生物物理学机制、PWI改变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等,将有望向前推进一步。

    (收稿:1998-01-22),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