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症状性骨关节炎X线特点及其意义
作者:刘源 曾庆余 池莲花 黄少弼 肖征宇 周修国 吴烈雄
单位:515031 广东省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
关键词:
中华放射学杂志980616.htm 骨关节炎(OA)即退行性骨关节病,是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的常见病。膝OA发病率仅次于腰椎和颈椎[1],其X线征象早为人们熟知,但系统深入的研究较少。笔者分析就诊(简称第一组)和流行病学调查(简称第二组)两组病例402个病膝X线改变特点,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资料:男65例,女206例。年龄36~83岁,平均55.1岁。第一组157例(271个膝),第二组114例(131个膝)。全部病例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症状性膝OA诊断标准[2]。
, 百拇医药
方法:摄膝关节常规正、侧位片,作下述分析。骨赘:观察胫股关节(TFJ)的骨端边缘及髁间骨棘,以及髌股关节(PFJ)的髌骨上、下极和股骨前缘,骨赘分0度、轻度和明显。关节间隙狭窄(JSN)分为:无JSN(-);JSN<25%为轻度(+);JSN 25%~50%为中度(++);JSN>50%为重度(+++)。TFJ分内、外侧二部分[3]。判断有无软骨下骨改变(骨硬化和囊变)、髌上囊肿胀、骨质疏松。测量胫骨角,即胫骨纵轴线与胫骨上端关节面切线的外侧交角(图1)。膝OA的X线分级按Kellgren标准[4]。
结果
一、两组病膝的差异
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的TFJ-OA与PFJ-OA的分级均存在相关性,但两组病膝分级的构成比有所不同。TFJ和PFJ同时受累者,以及TFJ和PFJ的3级以上OA者,第一组多于第二组(χ2值分别为18.81,4.80,4.13;前者P<0.005,后二者P<0.05)。PFJ和TFJ单独受累者中,第一组PFJ比TFJ多,第二组则相反(χ2=45.20,P<0.005)。
, 百拇医药
二、TFJ-OA主要X线征象的分布特点
第一组病膝TFJ出现JSN 106处,84%发生于内侧部,第二组出现42处,81%见于内侧部。两组内侧部JSN均明显多于外侧部(χ2值分别为50.27和38.23,均为P<0.005)。TFJ骨赘明显者亦以其内侧缘为多。关节软骨下囊变发生率10%,TFJ内侧部多于外侧部。软骨下骨硬化以胫骨平台内侧部多见(占70%)(图1~3)。
图1 男64岁,流行病学调查组。右膝关节正位示胫骨角94°,TFJ内侧部JSN(++),骨赘(++),为OA 3级 图2 女71岁,就诊组。左膝关节正侧位示TFJ内侧部JSN(+++),PFJ的JSN(++),骨赘(++),PFJ软骨下骨囊变,髌上囊肿胀,胫骨角94°,TFJ-OA 4级,PFJ-OA3级 图3 女67岁。右膝关节正位示TFJ内侧部JSN(+)、关节软骨下骨硬化及小囊变,骨赘(++),OA 2级,胫骨上端内侧骨小梁粗大
, 百拇医药
三、TFJ-OA主要X线征象之间的关系
两组病膝TFJ的骨赘发生率均随JSN加重而增高(χ2值分别为70.14和56.25,ν=3,均为P<0.005)。第一组JSN(++、+++)的病膝,其明显骨赘和软骨下囊变的发生率较JSN(-、+)者高,但第二组明显的骨改变未随JSN加重而增加。
四、其他
1.402个病膝胫骨角为92°±1.48°(±s)。
2.第一组髌上囊肿胀发生率高于第二组(分别为27%和6%),各级OA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χ2=3.18,ν=3,P>0.05)。
3.两组膝OA分级和骨质疏松相关(χ2=8.97,ν=3,P<0.05),但二者均与年龄增加相关(χ2值分别为31.63和15.24,ν为15和5,均为P<0.01)。有趣的是,大部分病膝胫骨上端内侧骨小梁较外侧粗大(图3)。讨论
, 百拇医药
一、膝OA的X线检查意义及诊断标准
由于X线平片可较好地显示OA骨赘、JSN等较恒定的重要征象,且无创易行,故在诊断和病情估计等方面,仍有不可替代的意义[3]。JSN对膝OA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但不伴JSN的骨赘除可能仅与年龄增加相关外[5],完全有可能是膝OA较早期的X线表现,因为在关节软骨明显异常改变前,不发生JSN。膝OA关节镜和MRI检查可证实此点[6]。结合文献[2],我们认为在除外其他病变的基础上,膝痛加骨赘作为诊断症状性膝OA的标准是可行的。
二、膝TFJ-OA特点及其与膝关节结构的关系
本组病膝TFJ的JSN、骨赘、关节软骨下囊变及硬化均以内侧部改变多见且严重。McAlindon等[5]和Fife等[3]的研究亦反映相似的结果,但均未对此作解释。尚未见对膝OA进行胫骨角测量的报道。我们发现本组病膝胫骨角多大于90°(±s=92°±1.48°),提示病膝胫骨上端有不同程度的内翻,推测这与TFJ的OA改变以内侧部较严重有密切的关系,因为与之相应的是下肢承重线(股骨头中心与踝关节中线连线)更多地偏向内侧部,使其负重大于外侧部[7]。胫骨上端内侧骨小梁较外侧粗亦与此有关。
, 百拇医药
三、膝OA征象与症状的关系
1.TFJ和PFJ:本研究结果提示,第一组的双膝发病率(73%),TFJ、PFJ同时受累率(69%),3、4级TFJ-OA和PFJ-OA发生率(24%和21%)都比第二组高(后者依次为15%、46%、14%、13%)。TFJ或PFJ单独受累者中,第一组以PFJ多(占72%)且较严重,而第二组以TFJ为主(占83%)。因此,我们相信TFJ、PFJ其X线改变的数量和程度,与膝OA症状相关,且PFJ比TFJ更为重要。
2.JSN、骨赘和软骨下骨囊变:第一组TFJ-OA其JSN明显者,骨质改变亦较重,但第二组骨赘严重程度和软骨下囊变发生率并未随JSN的加重而增加,提示软骨的变化(X线平片为关节间隙)与OA症状的关系相对较小,骨质变化与病人的就诊关系较密切。
3.髌上囊肿胀:该发生率与OA的分级无相关性,第一组的发生率明显较第二组高,提示继发性滑膜炎也是引起膝OA症状的原因之一。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曾庆余,黄少弼,肖征宇,等.症状性骨关节炎的临床和流行病学探讨.中华内科杂志,1995,34:88-90.
2 Altman RD.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 osteoarthritis. Semin Arth Rheum, 1991,20(Suppl 2):40-47.
3 Fife RS, Brandt KD, Braunstein EM,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hroscopic evidence of cartilage damage and radiographic evidence of joint space narrowing in early 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 Arth Rheum, 1991,34:377-382.
, 百拇医药
4 Kellgren JH, Lawrence JS. Radiological assessment of osteoarthritis. Ann Rheum Dis, 1957,16:494-502.
5 McAlindon TE, Snow S, Cooper C, et al. Radiogrphic patterns of 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 joint in the commuity: the importance of the patellofemoral joint. Ann Rheum Dis, 1992,51:844-849.
6 Blackburn WD Jr, Bernreutor WK, Rominger M, et al. Arthroscopic evaluation of knee articular cartitage: a comparison with plain radiographs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J Rheum, 1994,21:675-679.
7 Cooke TDV. Pathogenic mechanisms in polyarticular osteoarthritis. Clin Rheum Dis, 1985,11:203-238.
(收稿:1998-02-12), 百拇医药
单位:515031 广东省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
关键词:
中华放射学杂志980616.htm 骨关节炎(OA)即退行性骨关节病,是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的常见病。膝OA发病率仅次于腰椎和颈椎[1],其X线征象早为人们熟知,但系统深入的研究较少。笔者分析就诊(简称第一组)和流行病学调查(简称第二组)两组病例402个病膝X线改变特点,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资料:男65例,女206例。年龄36~83岁,平均55.1岁。第一组157例(271个膝),第二组114例(131个膝)。全部病例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症状性膝OA诊断标准[2]。
, 百拇医药
方法:摄膝关节常规正、侧位片,作下述分析。骨赘:观察胫股关节(TFJ)的骨端边缘及髁间骨棘,以及髌股关节(PFJ)的髌骨上、下极和股骨前缘,骨赘分0度、轻度和明显。关节间隙狭窄(JSN)分为:无JSN(-);JSN<25%为轻度(+);JSN 25%~50%为中度(++);JSN>50%为重度(+++)。TFJ分内、外侧二部分[3]。判断有无软骨下骨改变(骨硬化和囊变)、髌上囊肿胀、骨质疏松。测量胫骨角,即胫骨纵轴线与胫骨上端关节面切线的外侧交角(图1)。膝OA的X线分级按Kellgren标准[4]。
结果
一、两组病膝的差异
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的TFJ-OA与PFJ-OA的分级均存在相关性,但两组病膝分级的构成比有所不同。TFJ和PFJ同时受累者,以及TFJ和PFJ的3级以上OA者,第一组多于第二组(χ2值分别为18.81,4.80,4.13;前者P<0.005,后二者P<0.05)。PFJ和TFJ单独受累者中,第一组PFJ比TFJ多,第二组则相反(χ2=45.20,P<0.005)。
, 百拇医药
二、TFJ-OA主要X线征象的分布特点
第一组病膝TFJ出现JSN 106处,84%发生于内侧部,第二组出现42处,81%见于内侧部。两组内侧部JSN均明显多于外侧部(χ2值分别为50.27和38.23,均为P<0.005)。TFJ骨赘明显者亦以其内侧缘为多。关节软骨下囊变发生率10%,TFJ内侧部多于外侧部。软骨下骨硬化以胫骨平台内侧部多见(占70%)(图1~3)。
图1 男64岁,流行病学调查组。右膝关节正位示胫骨角94°,TFJ内侧部JSN(++),骨赘(++),为OA 3级 图2 女71岁,就诊组。左膝关节正侧位示TFJ内侧部JSN(+++),PFJ的JSN(++),骨赘(++),PFJ软骨下骨囊变,髌上囊肿胀,胫骨角94°,TFJ-OA 4级,PFJ-OA3级 图3 女67岁。右膝关节正位示TFJ内侧部JSN(+)、关节软骨下骨硬化及小囊变,骨赘(++),OA 2级,胫骨上端内侧骨小梁粗大
, 百拇医药
三、TFJ-OA主要X线征象之间的关系
两组病膝TFJ的骨赘发生率均随JSN加重而增高(χ2值分别为70.14和56.25,ν=3,均为P<0.005)。第一组JSN(++、+++)的病膝,其明显骨赘和软骨下囊变的发生率较JSN(-、+)者高,但第二组明显的骨改变未随JSN加重而增加。
四、其他
1.402个病膝胫骨角为92°±1.48°(±s)。
2.第一组髌上囊肿胀发生率高于第二组(分别为27%和6%),各级OA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χ2=3.18,ν=3,P>0.05)。
3.两组膝OA分级和骨质疏松相关(χ2=8.97,ν=3,P<0.05),但二者均与年龄增加相关(χ2值分别为31.63和15.24,ν为15和5,均为P<0.01)。有趣的是,大部分病膝胫骨上端内侧骨小梁较外侧粗大(图3)。讨论
, 百拇医药
一、膝OA的X线检查意义及诊断标准
由于X线平片可较好地显示OA骨赘、JSN等较恒定的重要征象,且无创易行,故在诊断和病情估计等方面,仍有不可替代的意义[3]。JSN对膝OA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但不伴JSN的骨赘除可能仅与年龄增加相关外[5],完全有可能是膝OA较早期的X线表现,因为在关节软骨明显异常改变前,不发生JSN。膝OA关节镜和MRI检查可证实此点[6]。结合文献[2],我们认为在除外其他病变的基础上,膝痛加骨赘作为诊断症状性膝OA的标准是可行的。
二、膝TFJ-OA特点及其与膝关节结构的关系
本组病膝TFJ的JSN、骨赘、关节软骨下囊变及硬化均以内侧部改变多见且严重。McAlindon等[5]和Fife等[3]的研究亦反映相似的结果,但均未对此作解释。尚未见对膝OA进行胫骨角测量的报道。我们发现本组病膝胫骨角多大于90°(±s=92°±1.48°),提示病膝胫骨上端有不同程度的内翻,推测这与TFJ的OA改变以内侧部较严重有密切的关系,因为与之相应的是下肢承重线(股骨头中心与踝关节中线连线)更多地偏向内侧部,使其负重大于外侧部[7]。胫骨上端内侧骨小梁较外侧粗亦与此有关。
, 百拇医药
三、膝OA征象与症状的关系
1.TFJ和PFJ:本研究结果提示,第一组的双膝发病率(73%),TFJ、PFJ同时受累率(69%),3、4级TFJ-OA和PFJ-OA发生率(24%和21%)都比第二组高(后者依次为15%、46%、14%、13%)。TFJ或PFJ单独受累者中,第一组以PFJ多(占72%)且较严重,而第二组以TFJ为主(占83%)。因此,我们相信TFJ、PFJ其X线改变的数量和程度,与膝OA症状相关,且PFJ比TFJ更为重要。
2.JSN、骨赘和软骨下骨囊变:第一组TFJ-OA其JSN明显者,骨质改变亦较重,但第二组骨赘严重程度和软骨下囊变发生率并未随JSN的加重而增加,提示软骨的变化(X线平片为关节间隙)与OA症状的关系相对较小,骨质变化与病人的就诊关系较密切。
3.髌上囊肿胀:该发生率与OA的分级无相关性,第一组的发生率明显较第二组高,提示继发性滑膜炎也是引起膝OA症状的原因之一。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曾庆余,黄少弼,肖征宇,等.症状性骨关节炎的临床和流行病学探讨.中华内科杂志,1995,34:88-90.
2 Altman RD.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 osteoarthritis. Semin Arth Rheum, 1991,20(Suppl 2):40-47.
3 Fife RS, Brandt KD, Braunstein EM,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hroscopic evidence of cartilage damage and radiographic evidence of joint space narrowing in early 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 Arth Rheum, 1991,34:377-382.
, 百拇医药
4 Kellgren JH, Lawrence JS. Radiological assessment of osteoarthritis. Ann Rheum Dis, 1957,16:494-502.
5 McAlindon TE, Snow S, Cooper C, et al. Radiogrphic patterns of 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 joint in the commuity: the importance of the patellofemoral joint. Ann Rheum Dis, 1992,51:844-849.
6 Blackburn WD Jr, Bernreutor WK, Rominger M, et al. Arthroscopic evaluation of knee articular cartitage: a comparison with plain radiographs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J Rheum, 1994,21:675-679.
7 Cooke TDV. Pathogenic mechanisms in polyarticular osteoarthritis. Clin Rheum Dis, 1985,11:203-238.
(收稿:1998-02-12), 百拇医药